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任重道远需以新视野新格局新方向应对

最近这段时期以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呈现加速之势。无论是汇丰银行在伦敦发行首批人民币债券,开启了香港之外的“西方离岸中心”,还是世行与央行签订代理协议,并委托央行代理投资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再或是央行调查统计司近日发布的题为《我国加快资本账户开放条件基本成熟》报告中阐明的政策立场,种种迹象表明,央行已经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然而,信用货币的国际化归根到底需要有资源支撑。人民币国际化也许还缺少更重要的功能——资源/能源计价功能。从世界各国进出口贸易结算、全球大宗商品交易以及国际资本市场投资等经济活动中仍鲜见人民币踪影这一现实来判断,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依然十分漫长。

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任重道远需以新视野新格局新方向应对


事实上,货币既是一种价值符号,也是一种价值和财富获取的手段。人民币国际化要真正引领中国由贸易大国、金融小国走向贸易强国和金融强国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一国货币要想成为国际货币甚至关键货币,通常遵循“计价结算货币—储备货币—锚货币”的基本路径,而与国际大宗商品、特别是能源的计价和结算绑定权往往是货币崛起的起点。从19世纪的“煤炭-英镑”体系,到20世纪的“石油—美元”体系,其中都演绎了一条国际主权货币在能源贸易中的崛起路径。

当前,全球市场,如石油、黄金、有色金属、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交易几乎全部以美元定价,无论是场内市场,还是场外市场,无论是现货市场,还是期货市场及其衍生品市场,无论是WTI还是Brent。由于“石油—美元”的贸易结算机制,使得能源的所有权与定价权相分离,石油供给者却不能成为定价者。石油与美元挂钩的机制,也使美国拥有强大的石油定价能力,而且“石油—美元”回流机制,更让美国获得了巨大的资本利得,赚的盆满钵满。

据相关统计,当前国际市场流通的石油美元高达几万亿美元之巨。而这些“石油美元”又以回流方式变成美国的股票、国债等证券资产,填补美国的贸易与财政赤字,使美国长期保持经常项目逆差和资本项目下顺差的平衡。多年来OPEC巨额石油美元与东亚国家出口型经济形成的大量商品美元一起支撑着美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也由此构成了“美元——石油美元——商品美元”这样一个稳固的资本流动封闭环,也进而影响着全球财富分配的流向。

石油等能源是以美元计价,美元汇率波动就大大影响基本收益率预期。由于我国议价能力较弱,以及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幅度较大(其中在2012年升幅就达到5.11%),以2011年为例,尽管在该年我国原油进口量仅增长6%,但支付金额却增长45.3%,汇率和石油价格对中国还是十分影响巨大的。

而且近十多年来,中国大宗商品需求量的逐年上升,众多品种大宗商品需求量位居全球首位。根据长城咨询对大宗商品中25种品种的调查,其中有19种品种消费量全球第一,中国大宗商品总消费量约占全球总消费量的20%以上;其中,中国消费量占全球比重超过40%的有8个,包括铁矿石68%、稀土67%、煤炭48%、精炼铜41%、原铝41%、棉花40%等。由于没有定价权,我国等亚洲国家与欧美国家相比,要付出更多的进口外汇成本,就是所谓的亚洲溢价。也就是为何最近因为全球疫情的影响,国际油价暴跌,但相对来说我们国家进口的原油价格还是比别的一些国家要高出不少。而未来随着中国能源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大,中国的能源安全正在受到威胁。仅以上面的案例年份2011为例,根据《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11)》预测;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将由2008年的8.8%上升到15%,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将由2008年51.2%和5.8%分别上升到60%和30%左右;到2030年,我国能源、石油、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上升到25%、70%和50%以上。可见,中国必须建立以人民币定价新的定价体系,这将是人民币主权货币在国际能源贸易中崛起的新路径,也将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一步。

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任重道远需以新视野新格局新方向应对

此外,我国还可以与非洲、中东、东盟等贸易伙伴中协商,在能源、矿产、粮食等大宗商品的交易中更多的以人民币计价,在对外工程承包、劳务输出与国际援助中,增强人民币使用意愿,大大提高人民币的国际认可度。

事实上,紧靠香港的离岸市场、甚至伦敦的离岸市场远远完不成人民币国际化的使命,人民币国际化还需要从新的更大的视野与格局——资源能源等大宗商品贸易领域。只有人民币在全球贸易结算和计价中的占比大大提高,才能保证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增长的需求,才能真正建立人民币国际化稳固而坚实的物质基础。其实在本次全球疫情的扩散与发展趋势来看,恰恰给予我们了一次千载难逢的挑战与机遇,就看我们自己是如何的去研究并把握,就让国人拭目以待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