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姓人五百年前是一家”,這個說法對嗎?有沒有例外的情況

“同姓人五百年前是一家。”這是一句我們經常說的話。那麼,這句話究竟說得對不對呢?

其實,要判斷這句話對不對,首先需要對“一家人”進行概念進行一個界定。究竟什麼才叫“一家人”呢?

“一家人”這個概念,可以是一個空間性的概念。比如,我們說,咱們中國人是“一家人”,或者說咱們四川人是“一家人”等。還可以是一個時間性的概念。比如說,唐朝人是“一家人”,“宋朝人”是“一家人”等。當然也可能是一個民族性的概念,比如中華民族是“一家人”,漢民族是“一家人”等。

不過,我們經常所說的“同姓人五百年前是一家人”,應該是一個血親性的概念。其意思就是說,同一個姓,都是有血親關係的。這裡的“五百年”也並不是一個準確的數字,而是一個虛數,所表示的是“不是非常久遠”這樣一個意思。整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別看現在並沒有什麼親戚關係,但其實在並不是非常久遠之前,咱們其實是有血親的一家人。

“同姓人五百年前是一家”,這個說法對嗎?有沒有例外的情況

(尋根問祖)

那麼,這句話說得有沒有道理呢?

初看起來,這句話似乎並沒有道理。為什麼說並沒有道理呢?

其一,同姓的人,並不一定就是有血親的。

為什麼說,同姓的人,不一定有血親呢?因此人類最初是沒有姓的,後來為了區別,因此才有了姓。姓氏的來源是多種多樣的,有的以所崇拜的圖騰為姓,有的以生活的地域為姓,有的是君王的賜姓等等。

那麼,在這個族群獲得某一個姓的時候,這個族群裡人,是不是都有血緣關係呢?一般情況應該是的,因為所有的族群,首先就是因為血親聚在一起,並且得以擴大的。

不過,也不能完全肯定。古代的族群,一開始是同一個血親是一個族群,但是族群和族群之間,又會多次發動戰爭。當一個族群戰勝另一個族群以後,戰敗族群裡的人,也並不是全都被殺死了,還有一些是併入了戰勝族群裡的。當他們併入了戰勝族群的時候,他們也就不再擁有自己的姓,而會改為戰勝族群的姓了。

“同姓人五百年前是一家”,這個說法對嗎?有沒有例外的情況

(戰敗的項羽)

這樣的例子,別說遠古時期,就是在秦漢時期,還都是這樣的。劉邦在戰勝項羽以後,所有的項姓人,都改名姓劉。這也就是遠古時期那種方式的遺存。

當一個族群併入另一個族群的時候,這兩部分人,顯然是並沒有什麼血緣關係的。

除了這種並群以外,還有就是賜姓。賜姓的現象,在古代是非常普遍的。有的賜姓是一種獎勵,但也有的賜姓是一種征服。包括劉邦對項姓家族的賜姓,就是一種征服。而朱棣對本來姓“馬”的鄭和賜姓“鄭”,則是一種獎勵。

當鄭和的家族被賜姓“鄭”以後,他們這個家族,和原先本來就姓“鄭”的家族,顯然就是沒有血緣關係的。要說他們“五百年前是一家”,明顯就是一句騙人的話。

還有一種族群的改姓。比如當年鮮卑進入中原的時候,拓跋氏就改為“元”姓。而這個“元”姓,在中華姓氏中,本身是存在的。而且據考證,這個姓氏本身還有五個起源。這五個起源的“元”姓,就已經沒有什麼血親關係,不算“一家人”了,又增加一個本身是少數民族的“元”姓,那就更不算“一家人”了。

少數民族改為漢姓的情況,非常普遍,這更增加了中華姓氏的複雜姓。作為有血親的一家人的情況,可能性更不大。

“同姓人五百年前是一家”,這個說法對嗎?有沒有例外的情況

(鮮卑入中原)

其二,“五百年前”所表達的時間概念並不準確。

前面我們說了,這裡的“五百年前”,並不是一個準確的數字,而是一個虛數,所表示的時間概念,是“不太久遠”的意思。

但事實上,且不說那種原先不同姓,後來改為同姓的那種。就是從同一個血親延續下來的姓,也並非是時間不太遠的親戚。比如“張”姓,最早是黃帝的孫子揮,由於有一手好的射箭本領,因此被黃帝賜名“張”。而張揮也在清河一代發揚光大,因此也就有了“天下張姓出清河”這樣的說法。

但是,就算是同出於清河的張姓,從張揮那一代到現在,也已經是五千年了。這麼久遠的時間,能說是“五百年”嗎?

由此可見,這個說法,其實是有問題的。

不過,雖然這個說法有問題,但是,民間並沒有人指出這個問題,而且大家還覺得這句話是對的。這是怎麼回事呢?

顯然,這裡所要表達的,其實是一種美好的祝願,是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夠和和睦相處,相親相愛。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個美好祝願,大家都是認可的,自然沒人說這個說法是錯誤的了。

(參考資料:《中華姓氏文化》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