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堅持拆掉北京古城牆,林徽因反對撂狠話,多年後全部說中

赫赫京都千百年,鍾靈毓秀萃龍淵。1949年新中國成立,定都人傑地靈的北京。時國家草創,百廢俱興。

首都建設成為當時迫在眉睫的頭等大事,以郭沫若為代表的一派主張拆除古城牆,建築學家林徽因激烈反對甚至撂下“必然後悔”的狠話。

然而在戰火紛飛中保留下的北京古城牆難逃被毀的厄運,在拆城運動多年後,政府開始組織修繕,林徽因一語成讖。

郭沫若堅持拆掉北京古城牆,林徽因反對撂狠話,多年後全部說中

北京都市建設

新中國成立之後,眾人開始商討首都如何選址,在諸多方案指針,領導人選擇了北京城。首都位置確定後,大家又開始爭執首都的建設問題。

北京曾是後燕、遼、金、元、明、清六朝舊都,城牆眾多,保衛著這座古老的城市。對於是否拆除這些古城牆,人們莫衷一是。

以郭沫若為代表的一派認為古城牆限制城市發展因而支持拆除;梁思成夫婦代表的技術派希望保存傳統遺蹟,另建新城。關於北京舊城牆的拆與不拆,雙方激烈交鋒,提出自己的想法與佐證。

郭沫若堅持拆掉北京古城牆,林徽因反對撂狠話,多年後全部說中

拆除“封建堡壘”

著名的新詩奠基人、考古學家郭沫若先生認為古城牆如今已經失去抵禦外敵的意義,且新中國重在一個“新”字,北平舊城牆屬於封建遺物,是國家進步的絆腳石,既沒有存在的必要,更應當為城市的新建設讓步。

當時與舊鬥爭的風氣盛行,郭老的觀點得到了不少人支持。同時,以工業立國的蘇聯也派遣專家參與當年關於北京的城市規劃會議,提出應當以天安門廣場為原點,在長安街兩側建設首都行政中心的方案,建立工業化新城。

郭沫若以及蘇聯專家為代表的這一派人主張破舊立新,希望這座城市不再被舊時代氣氛籠罩,但卻忽略了歷史性建築背後的價值與意義。

這些古老的印記,櫛風沐雨,在歲月中沉澱,見證文化的興衰,承載一代代人的記憶與情感,是北京城的標誌。一味地拋棄過去,在機器轟鳴中的發展,如同莎士比亞的嘲諷,“充滿了聲音和狂熱,裡面空無一物”。

郭沫若堅持拆掉北京古城牆,林徽因反對撂狠話,多年後全部說中

護城之聲

拆城派的觀點遭到建築學家梁思成夫婦和陳佔祥等人的反對。作為受過專業訓練的規劃師,他們指出拆城方案的弊端:擁擠不堪的舊城難以承受人口的增加。

若為增加的人口在城外建宿舍,每天往返行政中心各單位上班,無疑增加了時間、能源的消耗;如果就近建宿舍,則又要動遷大量老城居民。

為此,梁思成夫和陳佔祥殫精竭慮,通宵達旦多日,聯合提出了“梁陳方案”,建議在舊城外的適中地點開闢新的行政中心區域,天安門則作為領導人檢閱群眾的慶典中心。

新舊兩城之間通過一條便捷的幹道連接。代表美和藝術的建築不該是歷史糟粕,這樣做既可以保護北京的古城風貌,又能在新舊城之間維持平衡,共同發展,從而達到古今兼顧,新舊兩利的目的。

方案提出後,兩人撰寫了長達2.5萬字的一份報告,自費印刷一百多份送至各機關首腦處。意氣風發的他們相信自己能讓這座古城重展芳華,成為無與倫比的偉大都市。

郭沫若堅持拆掉北京古城牆,林徽因反對撂狠話,多年後全部說中

拆城運動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梁陳方案飽受攻訐,被認為是不識時務的主張。同樣是建築領域佼佼者的林徽因女士當時已經罹患肺炎,但為了避免古建築毀於一旦,她毅然起身,與丈夫四處奔走懇求。

然而躊躇滿志的首領有著將北京建設成現代化工業城市的宏偉目標,最終依然定下了在舊城基礎上進行擴建的方案,郭沫若等新派贏得了最終勝利。

梁思成夫婦與陳佔祥等人的理想成了被束之高閣的圖紙,此事也讓身體狀況不佳的她病情雪上加霜。1953年8月,在一次座談會上,林徽因嘶啞著喉嚨,撂下狠話:“你們真把古董給拆了,將來要後悔的!即使再把它恢復起來,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

這位一生溫婉的女子將最後的力氣與怒火都用在了保護歷史建築上,悲愴堪比哈姆雷特的活著還是死去。壯志未酬處,英雄淚滿襟。

隨著拆城運動的推進,這些建築學家的一朝心血付諸東流,此後他們命途多舛,生命裡的光也在轟然倒塌的北京城牆中一點點熄滅,與這個城市的遺蹟共命運。

郭沫若堅持拆掉北京古城牆,林徽因反對撂狠話,多年後全部說中

一語成讖

舊城的蟲鳴鳥叫被機器聲取代,古詩詞中的描繪彷彿成了一種謊言。在破舊立新的進程中,這座城消失了一隅又一隅。

拆城運動持續了二十多年直到1979年才被要求停止,彼時只餘下了北京站南、內城東南角樓往北以及西便門附近三處斷牆殘垣。

此後不久政府下令展開修復工作,多段城牆陸續被修復,並開放明城牆遺址公園,將其列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5年,時任北京市文物局局長的孔繁峙建議恢復城牆原本輪廓,展現故都整體特色。目前依然有多座城樓建築在規劃恢復問題。

時過境遷,昔日先輩們智慧結晶灰飛煙滅不得不說是一場古典之殤,林徽因女士當年的預言如今全部應驗。這些轟轟烈烈的不久行動雖然不乏成效,更像是一種望梅止渴。

如同斷臂維納斯、被燒燬的圓明園一樣,老北京的古建築幾乎遭到毀滅性破壞,如今我們只能依稀窺見當時的殘影,即使勉強修繕,也缺少歷史的厚重感,難以復刻原貌。相比之下,西安城牆佇立至今,依牆而建的城市,現代與古意交相輝映,成為西安的招牌,是非常成功的案例。

郭沫若堅持拆掉北京古城牆,林徽因反對撂狠話,多年後全部說中

前人之鑑,後人之師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歷史的長河蜿蜒流淌,再不可能回到從前。時代不斷髮展,要求不斷變換,後世看吾輩,如今生看故人。

我們應當在過去、現在與未來之間維繫平衡,在改弦易轍的路途上依然保有聽到遠方哭聲的能力。

凡事都有兩面性,也許舊城牆的確阻礙城市的工業化,一味地批判也並不可取。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作為後人的我們不應輕易貶損前賢智慧,吸收轉進,繼承先輩遺志,燃燈前行,讓古老煥發新的生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