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大国,民生天下,浅谈古代农业的发展

前言

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的谚语流传了千百年,也许你会疑问这句话是有魔力吗?其实不仅仅是有魔力的,最重要的是突出一个"食"字,也就是指粮食。无论是统治者,还是万千的百姓,生命中"吃食"是必不可缺的,而这就与社会关系中的农业发展息息相关。

在古代生活中,农业发展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外部环境和人类生活水平是对其是有限制的,但是人类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勤于动手、乐于动脑,要想生存好,必先解决温饱,那么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是什么情况呢?

一、 农业发展的六大阶段

中国古代经历了不少王朝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变化发展影响了其他依附于社会的发展因素,单说这农业方面,历朝历代下来就形成了六大阶段:

泱泱大国,民生天下,浅谈古代农业的发展

首先是农业的萌芽阶段,也就是农业的起源时期,根据历史研究证明农业起源于我国最早的新石器时代,这个时期的人类进行的"农事"活动主要是狩猎和采集。因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的转变关系,这个时期的农业活动的分配也发生了改变,采集和渔猎活动的频繁和技艺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农业早期的萌芽,更起了基础性的作用。

后来经历了夏、商、周时期,迎来了农业发展的新阶段,主要表现在农业技术和农具的初步形成。由于金属冶炼业的发展,一大批青铜器得以产生,为了进行农业耕种,青铜农具的出现便不断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加上人们长期的农业耕种获得的经验,农具的生产种类不断增加,后来还开始修建水利工程,用来灌溉农田,这些技术的提高加快了农业技术的发展。

泱泱大国,民生天下,浅谈古代农业的发展

随着青铜时代的逝去,铁器时代紧随其后,由此,农业发展出现了一大特点,即是精耕细作。春秋战国的冶铁技术在冶铜技术的基础上迅速发展,在农业上,青铜农具也渐渐被铁器农具所代替,这一个新的生产力的出现很好的利用和结合了劳动力、畜力,农业耕种更加精致化。然而,精耕细作的技术发展需要适应不同地区的地势环境,所以南北地势的不同就造就了新的农业技术发展,如北方多地势平坦,雨水少旱地多,耕种物的选择也首选抗旱作物,因此农具类型出现了耕、耙、锄等,对比南方,多丘陵地势、雨水多 、易涝,耕作物选择抗涝产品,农具的使用也与北方有区别。

到了明清时期,农业技术基本是很成熟了,精耕细作的发展也进入兴盛时期。由于社会环境相对稳定,人口增加的事实迎来了一个问题,这个时期就出现了人多地少的矛盾现象,因此引进高产农作物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以此才能够养活众多的黎民百姓,于是对农业耕种技术的要求也更加严格,精耕细作的农业特点在此时得到深入发展。

二、 农业发展的原因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它的促进原因,即使会出现个别的负面原因,但社会的大趋势仍然会激励它前进,接下来分析一下农业发展的原因。

泱泱大国,民生天下,浅谈古代农业的发展

首先促进农业发展的根本原因还是经济原因。中国上下五千年的经济实力自然不可忽视,古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史也是相当曲折的,然而它是社会关系中的必需品,经济的发展带动起来的因素很多,对农业的贡献就很大,所以农业经济也快速发展。毕竟农作物的购买与销售,农具的生产和使用,农产品的制作和商品交换都需要有经济条件的支撑,所以经济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形成的农业经济也成为国家的"顶梁柱"。

泱泱大国,民生天下,浅谈古代农业的发展

三、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

生产工具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上文中提到农具的生产与改进,从青铜农具、铁农具到耕犁、耧车、曲辕犁等,尤其是曲辕犁的发明极大的促进了水田耕作。这些农具的使用满足了各个时期、各个地区的耕地需求,根本上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另一个重点是农业技术的长足进步,在耕地管理上,早期的人类已经发现了如粪肥等肥料的使用能提高粮食的出产量,还会应时的捉虫、除草,对劳动工具的使用也由繁从简,有的人还通过行商引进高产、新鲜的农作物,并且学习先进的种植方法,并因地制宜地不断改进;在农田灌溉技术上,人们兴修水利,著名的有都江堰、郑国渠、坎儿井,以此来应对自然灾害,这些水利工程保证了农作物的生长用水条件;在耕种条件上,了解农作物的生长特点和生长习性是很重要的,与此同时,还要掌握时节、气候变化,探索种植规律,在最合适的时期耕种农作物或收获产品,以达到最好的种植效果,才能真正的提高收成,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再者就是国家对农业政策的颁布和支持,通过调整农业生产在社会关系中的比重,来巩固第一产业的稳定且快速的发展。古代社会中农业政策调整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对土地政策的调整,最早是西周时期,国家推广了屯田制,将大批的荒地分给军士和普通农民,他们开垦荒地收获粮食,大部分的收成用来供应军队所需,小部分则给庄稼人,此时从事农业活动的人们都很积极;到了魏晋、隋唐,均田制登上历史舞台,因为人口之间略有矛盾,土地分配就成了紧急之务,为了缓和这一现状,政府对农民实行按照人口划分良田,其他阶级按照等级降次分配;到了明清时期,土地制度演变为土地私有制,是加强中央统治的制度。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哪个朝代,颁布土地政策虽然是要缓和社会矛盾,用来增加政府的基本收入,但是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农民使用土地的愿望,所以他们劳作的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的。

泱泱大国,民生天下,浅谈古代农业的发展

在政府推行的所有巩固社会发展的决策中,重农抑商的特点是十分突出的,也一直被历朝历代所延续,因此可以看出统治阶级对于民生,对于国家产业的定位是相当看重的!作为国家的基础,圣明的统治者往往会为农民阶级减轻徭役、税收,有的时候还会指派专人对农耕者指导实践,教授农民许多的桑田技术、灌溉技术,并且支持保护农民人士耕种土地,维持生计,真正做到了为民利民。

回到社会的整体大背景下,和平年代与战乱年代的农业发展情况是截然不同的,毕竟在战争时期,打仗极易导致人口锐减、土地毁坏,所以没有安生的日子就没人能够有心搞好农业,要想促进农业的平稳发展就要避免战争,争取和平,譬如唐朝时期的政局安定,又有繁华的经济支撑,人口的增长速度也很快,这个时期农业收成甚好,不仅国库,就连农家的粮仓也都是满的,怎能不让人喜悦?

泱泱大国,民生天下,浅谈古代农业的发展

以上许多原因都是农业发展的客观因素,主观上必然是农民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在没有现代化生产机器的耕作制度下,要想发展农业主要依赖的便是劳动力,所以百姓们的辛勤劳动是最关键的。一方面出于自身家庭原因,一方面是感念于统治者的恩惠,劳动创造就成为了他们的主要职业,农耕桑织的基本满足是农业兴盛的基础。

总之,古代农业的发展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我们能从农业的发展史中体会到古代人的聪明智慧,体会到农民的辛勤劳动,体会到柴米油盐的幸福满足,不管是否是时代的需要,"民以食为天"的道理是亘古不变的。直至今日,中国仍被称为是一个农业大国,可见农业生产的重要是具有延续性的,时代的脚步离不开人们赖以生存的果腹食品。


参考文献:

《农政全书》

《中华农耕文化漫谈》

《农桑辑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