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屢教不改,可以用“表揚”的方式來糾正錯誤

孩子邁出了人生第一步,家長都是無比高興的,但隨著他們走路和肢體動作越來越協調,調皮搗蛋的事情也經常發生,其實任何問題都有它的優點,孩子調皮也並不全都是壞處。

在面對孩子闖禍或者搗亂的時候,使用正面管教的方式,表揚他們積極的地方,也是一個不錯的糾正錯誤行為的方式。有的時候批評就是對錯誤行為的加強暗示,甚至會增加孩子對壞孩子的印象,促使自己往那個方向發展。

比如當孩子寫字特別不認真,字體凌亂東倒西歪的時候,很多坐在旁邊監督的家長就會說“你看你,連字都寫不好,說了多少次了,要橫平豎直。”“前幾個字寫的還不錯,怎麼越到後面越亂。”

其實這就是在用批評的方式企圖讓孩子改變,但是如果換個說法可以更加容易讓孩子接受,比如說:“我今天發現,你前面這幾個字寫得比昨天要整齊,如果後面的字也能這樣,那你的進步就更大了。”


面對孩子屢教不改,可以用“表揚”的方式來糾正錯誤


之所以要這樣說,是因為很多家長都會發現在犯錯這個事兒上,打罵只能是一時的,時間久了孩子反而會更加叛逆,相處各種新招來和父母作對,逃脫懲罰,不僅沒改進反而升級了。

家長雖然盡到了管教的責任,不過效果卻不好,孩子也知道自己錯了,但不知道要如何做才是正確的,乾脆破罐破摔起來。

但是如果採用正面管教的方式來教育孩子,首先家長與孩子之間就不是敵對的關係,看到了事情的積極面,用加大其效果來鼓勵孩子避免錯誤,這樣也能讓他們糾正錯誤的行為,還能更好的接受意見。

這樣見效有可能沒有批評來的快,但孩子內心是十分渴望得到父母認同,能夠聽從家長意見的。

這個方法適用於很多場景,比如最常見的就是孩子沉迷手機和平板不可自拔,家長看到了自然會很生氣,怒問:“你作業都寫完了嗎?不要總是玩手機,對眼睛不好”“又玩平板,學習的勁頭有這個一半就能考高分了”“有玩手機的功夫為什麼不看看書,做點家務!”甚至會把鄰居家的孩子或者同學搬出來,讓孩子看看別人。這種說辭最常見,但也最沒有效果,一般都是父母在旁邊嘮叨不停,孩子實在忍不住,放下了手機,趁家長一不注意又開始偷偷的玩。


面對孩子屢教不改,可以用“表揚”的方式來糾正錯誤


如果換一種方式,在孩子認真學習的時候家長這樣說:“我們家的孩子真了不起,現在那麼多大人都整天就知道玩手機,你竟然可以在這個時候好好學習,抵擋玩的誘惑,真是越來越棒了。”“孩子你真棒,可以認真學習不受平板干擾,為你自豪。”

孩子在得到稱讚之後,就會為自己的自制力感到驕傲,覺得自己是能夠將學習和玩手機分開的,之後就算父母不在提醒,他們也能夠自覺的在學習的時候遠離電子產品,甚至玩手機的時間越來越短。

如果孩子總是回來之後將衣服亂丟,又或者不愛收拾房間,總是弄得很亂,家長不能只靠“你怎麼又不收拾屋子”“看看屋子都亂成什麼樣了,怎麼這麼邋遢”轉變為在看到他們收拾的時候說“今天表現不錯啊,屋子收拾的真整齊”“看到你收拾,爸爸才想起來今天還沒有做打掃呢,今天表現很棒啊”。“回家知道要換衣服很棒,如果能順手把髒衣服放在洗衣籃裡就更好了。”

其實所謂正向鼓勵,就是多看到孩子表現好的一面,對其具體行為進行表揚,即使是在犯錯的當下,也要通過語言來告訴孩子應該如何做正確的行為,而不總是揪著缺點和錯誤批評,因為不管是批評還是漠視,其實都是對錯誤行為的加強。


面對孩子屢教不改,可以用“表揚”的方式來糾正錯誤


不管有多少壞習慣的孩子,他們總有做得對的時候,當家長只是針對他們好的習慣鼓勵和表揚的時候,同樣孩子也會很開心,就會加強積極的行為,從而不自覺的少做錯誤的事,這樣不良習慣就會慢慢減少。

從家長的角度來看,如果總是盯著孩子的錯誤和壞習慣,就會越來越在生活中發現他們的不足,從而忽視了孩子本來就具有的美好特質。就像是如果我們看一個人,從一開始就很討厭他,那麼他不管做什麼事在我們的眼中總能挑出毛病來。

而對於自己喜歡的人,就會自帶濾鏡,即使他做的事情再普通,在你的眼中也是美好而特別的。對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家長從一開始主觀判斷孩子這件事做的就不好,滿眼就全都是孩子犯的錯。

作為孩子來說,如果長期處於被挑剔和批評的成長環境,他們就會越來越沒有自信,自卑會讓孩子做出更多攻擊性的行為或者叛逆來保護自己,從而造成與家長之間更深的隔閡,甚至會破罐破摔不求進取。

一個很少有機會得到認可和肯定的孩子,長大之後也會用挑剔的眼光去看待周圍的人,將這種與人相處的模式傳承下去,看不到身邊的美好。

而表揚和正面暗示,不僅能讓孩子知道如何做才是正確的,還能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一旦孩子也形成了積極思維的正向循環,將來不用家長多費心,他們也能朝著更好的方向邁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