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古城為什麼沒有成為湖北的省會城市?

今年不結婚

湖北省這一名稱起源於清朝康熙三年,以洞庭湖為界,由湖廣行省一分為二,成立湖北布政使司,從此沿用至今。襄陽古城為什麼沒有成為湖北省省會,這是歷史遺留問題。

因為宋元南北爭霸事情,襄陽作為南宋京西南路省城,發揮著扼守“邊界”的重大作用,當時昏庸宋主及臣毫無亡國之憂,任憑蒙元圍攻襄陽多年,直至臨近彈盡糧絕時終被打敗。然而這場戰役下來,蒙元王庭認為襄陽城軍民一心且忠義兩難全,在非常欽佩的情況下並沒有對襄陽屠城。


此舉為中華民族不僅留下了星星之火,但也並不慶幸。攻城之後發現,原數十萬戶的南宋大城池僅剩下萬餘人左右,城桓破壁,近似一座“鬼城”。

史料記載,襄陽城在北宋、唐朝時期一直都是當時的區域性大城市,唐時一度成為排名第二的省會城市。
襄陽被元主列為授功之城


,得以延續襄陽軍民的生命。但是僅餘的這些襄人,把身強體壯的全部以集隊方式移往東北甚至海邊。

此時的襄陽城所剩之民不足以為省城之本,此後在一統南方以後的元朝把襄陽降級為府城。

明朝、清朝均延續元朝對襄陽的行政區劃,連任多朝省會的襄陽走向低潮。

直到在20世紀土革時期,本市才重新得到區劃上的升格。豫鄂邊臨時“省”委和“省”蘇維埃“政府”建立在襄陽地區。



原“豫鄂邊”臨時“省”委、省蘇維埃“政府”舊址。

綜上所述,襄陽古城自元朝起已丟失省會省份,不難看出人口是個關鍵,明、清一統時期,漢口、武昌崛起,使然成為太平盛世的新型城池化的建設試點。

倘若宋元襄陽不作為,保存實力也許能夠延續輝煌。但是忠心耿耿的襄陽軍民為延續南宋朝廷,被蒙元打的“遍體鱗傷”,根本不具備成為河南江北行政中心,到後來成立湖廣行省時,襄陽仍舊沒有恢復原有實力。


到了清朝時,襄陽儘管恢復到唐宋巔峰時期的一半,可武昌已經茁壯成長為當時全國七大省會之一暨初設湖北省省會。

已經大大超越襄陽的武昌顯然更被器重,所以襄陽古城的衰敗可以從元朝說起,沒有成為湖北省會的原因也在於此。


民間查訪專員

襄陽相比武漢成名要早一些,在三國時期襄陽就算是兵家必爭之地,而當時還沒有武漢這個城市概念,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隋唐時期,那時候全國經濟重心逐漸向南遷移,而當時的襄陽府則是兩湖地區最大的城市。



但這種情況在清末民初就被徹底改變,特別是隨著京漢鐵路的開通,當時的武漢(漢口)儼然已經成為中部最大的城市。而當時武漢整體發展格局是:“武昌為省會、漢陽是縣城、漢口卻為直轄市”。

由此可見襄陽在清朝末期的影響力已經遠不如武漢。再接著就是民國時期,在民國武漢綜合實力在國內更是僅次於上海,貴為中部第一大都市,曾經還有外國學者將武漢比喻成“東方芝加哥”。當然還有其它客觀原因,例如襄陽偏居西北,不能有效帶動全省發展,當然在武漢強有力發展下,這一切解釋都顯得蒼白無力。

話又說回來,襄陽雖然沒能成為湖北省會,但其發展潛力也是不可小覷。目前襄陽經濟總量已經達到四千億,在中西部地區來說也僅次於非省會城市洛陽。而省會武漢隨著這幾年經濟的發展,對省內兄弟城市的經濟影響力也在不斷提升。而現在省政府根據各城市發展實際情況已經制定“一主兩副”戰略,其中明確指出襄陽與宜昌為湖北省“省域發展副中心”,相信未來襄陽又能迎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

在此之外襄陽自身經濟發展與建設也取得長足的進步,其高新區的發展已經佔據經濟增長總量的半壁江山,對比兄弟城市宜昌還在為化工企業汙染而一籌莫展,襄陽經濟則是呈現良好持續的發展勢頭。另外襄陽高鐵網也在逐步完善之中,目前襄陽在建設的高鐵線路就有鄭萬、西武,未來襄陽還將進一步建設沿江、鄭貴兩條高鐵線,由此可見襄陽未來在省內鐵路樞紐地位或將僅次於武漢。



最後總結:襄陽這幾年的發展大家是有目共睹的。我希望襄陽在抓緊完善自身城市發展的同時,也要肩負起鄂西城市群發展的重任,只有襄陽、宜昌與省會武漢同心協力、攜手共進,才能將湖北引領攀上經濟發展的新高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