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調賣不動了:電商平臺和實體店,你會選擇哪個渠道買空調?

現代人消暑的理想模式就是“枯藤老樹昏鴉,空調手機西瓜,葛優同款沙發,夕陽西下,我就往那一趴”。確實,沒有機會去那些避暑勝地,那怎麼辦?37、8度的高溫誰頂得住?那就呆在家裡——小仙女們吹著空調唱著歌,啃著西瓜追著劇;宅男們打著遊戲罵著街,就著啤酒喝著可樂,真是爽歪歪!不得不感嘆,這麼熱的天,沒有空調,如何續命?難怪”火爐城市“的人們直言”每年夏天,這條命就是空調給的!“

空調賣不動了:電商平臺和實體店,你會選擇哪個渠道買空調?

在我們愜意地吹著空調大嘆舒服時,有一個行業真的在唱著”涼涼“給我們送涼快——剛剛結束的2019冷年,國內空調銷售量為6056萬套,相比2018冷年的6553萬套下降7.59%;銷售額更是同比下降9.95%,呈現量價齊跌的態勢。這個銷售量指的是從空調廠家出廠到達渠道經銷商和終端消費者手中的總量。

數據顯示:2018冷年底整個空調行業庫存規模約4800萬臺,庫存量再次達到一個歷史性高位。2019冷年出貨的6056萬套有多少到達終端消費者手中,又有多少轉移到經銷商的倉庫裡,變成下一個冷年的渠道庫存,未得而知(現在廠家的業務代表估計都在忙著清點經銷商的庫存)。但是依據行業慣性,以及房地產的不景氣,這個庫存估計不會少於4000萬套。

房地產行業一直是空調等家電產品的最大支撐,也可以說房地產的基本態勢決定家電業的基本盤,在技術沒有出現革命性變革前提下。一二線城市的房地產在調控下服服帖帖,佔空調業銷量70%的一二線市場已基本飽和,沒有房地產的提振,空調業的增量就只能來自於老用戶的更新換代。而作為均價最高的白電產品,空調還沒有擺脫”看天吃飯“的命運。前兩年的極端炎熱天氣刺激了空調業的爆發式增長,同時也透支了一部分需求。在今年沒有出現南北同熱、超長酷暑的情況下,空調業出貨走低是大勢所趨。

空調賣不動了:電商平臺和實體店,你會選擇哪個渠道買空調?

量價齊跌,庫存高企,需求下滑,如此態勢下,新的冷年”價格戰“估計還會成為廠商們去化渠道庫存的主要手段,因此,下半年空調的降價是個大概率事件。對於佔據82.37%市場份額的格力、美的和海爾這TOP3品牌來說,”價格戰“在過去運用得相當嫻熟,非但沒有傷及自身,其長期以來培育的品牌號召力和市場忠誠度還讓自身份額擴大。但”價格戰“勢必會壓縮二三線品牌的生存空間,而那些瞅準旺季就出來”打只兔子樓把草“的季節性投機雜牌空調更是很難再出現在新冷年的市場上。這將使得空調品牌進一步集中,對第一陣營廠家來說,是有利於其進一步掌控定價權的。

與空調品牌集中對應的是,電商平臺也越來越佔據渠道話語權。這使得廠家對電商渠道也是日漸倚重,6月份格蘭仕連續幾天發文聲討天貓即是傳統廠家與電商平臺矛盾的集中體現。同樣是6月份,格力舉報奧克斯虛標能效也是因為奧克斯在線上市場發力兇猛,力壓格力一頭並有持續飄紅趨勢,讓格力感受到了壓力,而格力的渠道優勢卻在於線下大量的實體店。

空調賣不動了:電商平臺和實體店,你會選擇哪個渠道買空調?

在過去連鎖賣場稱霸家電銷售渠道時代,格力依靠捆綁經銷商合建專賣店抗衡國美、蘇寧,取得了驕人成績,築牢了空調業霸主的地位。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在互聯網流量時代,格力這一套線下打法是否還能行之有效呢?雖然資源日趨向頭部品牌集中,但大笨象難起舞;對於活得一年比一年艱難的二線品牌來說,積極擁抱互聯網,自建或發力電商渠道,或許是突圍契機。那麼,問題來了,

如果你要買空調的話,你是願意從網上買還是到實體店買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