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杜甫,从来没有远去

诗圣杜甫,从来没有远去


文:胡不归(读史专栏作者)


杜甫,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名字。从小学开始,这位诗人的名字就一直伴随着我们的学生时代。


从上学到高中毕业,有人统计,我们学习了杜甫24篇作品,与李白同居第一。


从“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从“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到“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还有最著名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到“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不知是杜甫陪我们长大,还是我们经历了杜甫的一生。总之,晃晃悠悠,人世浮沉,该离去的终究会离去,我们也慢慢长大。


那个整天都在忧国忧民的诗圣离我们似乎越来越远,你可能会在辅导孩子功课的时候再看到他,也会在“杜甫很忙”的网络中看到他。


不管怎样,杜甫从来没有远去,因为平凡中的你我何尝不是杜甫。


诗圣杜甫,从来没有远去


杜甫出生于官宦世家,少年时期的任务就是读书,读很多书;少年时候的我们也是读书,读很多书,种类比杜甫还广。


青年时候的杜甫出门远游历练;青年时候的我们只身去陌生城市读大学。


壮年时候的杜甫考公务员,没考上,窝在长安的小房子写诗为生;壮年时候的我们进入社会,理想越来越远,现实把人磨平。


晚年时候的杜甫为了回家一路奔波;晚年时候的我们回到家乡回忆过去。


其实杜甫离我们真的不远,特别是人一生中最精彩的壮年时候。


他就像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整天抱着为国为民的远大理想。然后进了社会,被现实打的鼻青脸肿。


既然还没机会建功立业,就租个小房子码字为生。等到有机会做官了,也只是个图书馆的管理员,然后安史之乱就来了。


究其一生,杜甫也没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们何尝不是这样呢?所以即便上学时没读懂杜甫诗中的深意,当我们经历的多了,见得广了,再去读读杜甫的诗,我相信你会感同身受,留下眼泪。


今天,我们就选取杜甫青年、壮年、晚年时候的诗歌各一首,带大家了解下诗圣的一生。


诗圣杜甫,从来没有远去


一、青年壮游


公元736年,泰安,24岁。


这一年杜甫考进士不中,从洛阳一路到了泰安,见到了泰山。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站在泰山脚下的杜甫,望着高大巍峨的泰山发出疑问“岱宗夫如何?”


“岱宗”指泰山,宗是宗主的意思。因为孔子赞美过泰山,他说“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所以泰山就被称为山之宗主,故而曰岱宗。


杜甫在山脚下自己问自己,泰山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杜甫自己回答“齐鲁青未了”。


“齐鲁”现今指山东,常把山东叫做齐鲁大地。在春秋战国时候,齐是齐国、鲁是鲁国。杜甫这句话是说,苍翠的泰山一路绵延直到齐鲁两国的边界都还没有停止——是说泰山之大。


此时年轻的杜甫还没去过多少地方,没见过多少名山大川,所以眼前的泰山在他心中就是最美丽最巍峨的高山,因此他说“造化钟神秀”。


我们看影视剧时常听到“这就要看他的造化了”这句话,也就是说看这个人的命运如何,而命运是天注定的,所以“造化”是指上天上苍。“钟”是钟爱的意思。这句诗是说老天爷钟爱泰山,将这世间最秀美的风景都给了泰山。


“阴阳割昏晓”是形容泰山之高。因为是望山,自然而然写到这句。“阴”指山背阳的一面,“阳”指山向阳的一面。背阳的一面黑暗,所以是昏;向阳的一面光明,所以是晓(破晓,天亮了)。“割”就是说,有时候太阳升的足够高了,但泰山像一把刀一样将阳光切断,使得山一面明亮一面昏暗。


杜甫对泰山夸赞一番之后,就开始登山。越往上越觉得泰山巍峨,越想将景色尽收眼底。他说“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杜甫爬到半山腰,就有层层叠叠的白云在胸前飘荡;然后向远处望去,“决”,裂开;“眦”,眼角。


杜甫睁大眼睛,眼角就像要裂开了一样,跟着那归鸟将山中景色尽收眼底,直到归鸟无踪无际。


看到诸多泰山美景的杜甫,发出衷心的感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个小,不仅仅是说登上了最高山,其它的山就显得渺小,也是说“我”登上了泰山看到了美景,其它山的美景就不足为道的意思。颇有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味道。


杜甫从洛阳到泰安,我们不知道他一路上经历了什么,内心有着怎样的感情。但我们一定知道的是,考进士不中的杜甫没有多少悲伤的情绪,相反,他身上那种奋发向上的精神越来越浓郁,所以才会有一览众山小的气概。


24岁的杜甫,依然理想依然骄傲。24岁的我们呢?


诗圣杜甫,从来没有远去


二、李杜相遇


公元746年,西安,34岁。


《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十年间,杜甫去了很多地方。最为人称道,为后世所传是他与李白同游的日子。


公元744年,32岁的杜甫和43岁的李白初次相遇。


公元745年,别后不久的杜甫与李白在齐鲁再次相见。


后人形容李杜的相遇是继孔子、老子之后又一伟大的相遇,是太阳与月亮的相遇。这两位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没有一起讨论诗歌、没有相互切磋诗艺,只是寻仙人、采仙草、炼仙丹,求仙。


这时期的杜甫,和我们在课本中学到杜甫差异极大,那个应该整天忧愁的杜甫不见了,转而是一派潇洒的模样。


你可以想象,这两位白天访山寻仙,晚上把酒言欢,是多么美好的光景。这也是杜甫生涯中少有的欢快时候。


他们伟大的友情,从他们的赠诗可以清楚的看到。杜子美赠李太白“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李太白赠杜子美“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李杜终究是要别离的。


别后的杜甫思念着李白,给李白写了许多诗。这首《春日忆李白》就是别后所作之一。


杜甫十分崇敬李白,所以凌空起笔就是“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不群”是不平凡的意思:李白写诗写得好啊,他那飘扬的才思才情当世无敌。


颔联用典,庾开府指南北朝的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同三司,故而称庾开府;鲍参军指南北朝的鲍照,因为做过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他们两位都是当世最有名的文人。杜甫说李白的诗歌像庾信那般清新自然,也像鲍照那样潇洒俊逸。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看似写景,实则抒情。渭北:渭水北岸,代指长安一带,当时杜甫身在此地;江东: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一带,当时李白身在此地。


杜甫说:我啊在长安这里独自看着春天的树木,你啊在江东独自望着日暮薄云。我们二人无法相见,只能够遥想思念。


杜甫想起和李白同游的日子,便不忍发出“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的慨叹。什么时候我们能够再次开怀痛饮,尽情讨论我们的诗作呢?


令人遗憾的是,此后的李杜二人再也没有相见过。


32岁的杜甫和43的李白成为知己。而立之年的我们还记得少时的知己,或者结交新的知己吗?


诗圣杜甫,从来没有远去


三、流居锦官


公元764年,成都,52岁。


《绝句其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二十年来,大唐发生了许多事。安史之乱就是其中影响最大最恶劣的事件。


公元755年冬季,安史之乱发生的时候,杜甫身在长安。他是安史之乱直接见证者,与许多逃难者不一样的是,他不愿离开长安,即便此时的长安已经不再是那个人人向往的城市。


所以,安史之乱爆发后的几年,杜甫都在长安一带兜兜转转。直到他47岁的时候才第一次踏入四川的境地。


我们都知道,杜甫住在成都浣花溪旁的草堂之中,这是杜甫的好友帮他搭建而成。


浣花溪的名字很好听也很美,杜甫在这里的生活也算是比较安逸。生活虽是不错,但杜甫内心却是心心念念他的长安城。几次想要赶回去,但最后又无奈回到草堂。


这首绝句就是他再次回到成都而作。这一次之后,杜甫就真的再没回到过这里。所以这首较之前的诗歌有了些悲感的味道。


这是我们小学时候学的诗歌,全诗如白话自然清新,明白如水。但当我们细细品味,便可发现诗歌的魅力和杜甫天才般的诗艺。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短小精悍,每一个字都值得细细琢磨。首句写景,诗人以“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组织画面,这里的青是蓝色的意思。黄与翠一组构成诗人眼前景色,以鸣字连接,是有声之景;白与青一组构成诗人远望景色,以上字连接,是无声之景。


初春时节盎然的意味,在诗人寥寥数笔中跃于纸面。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西岭也就是现在的西岭雪山,这里的雪终年不消。诗人以窗为基点,将雪山之景纳于其中,好似我们今天用手机相机拍照。


从这句我们可以知晓诗人是在室内观赏初春的景物,所以“窗含”的不仅是“千秋雪”,也有“万里船”,同样也有“黄鹂、翠柳、白鹭、青天”。


这小小窗户仿佛成了画框,诗人不断将景物画于纸上。从眼前的黄鹂和翠柳,再到高处的白鹭和青天,然后到更远的西岭雪景,最后回到身边的万里船。诗人的情绪也如这般回转飘荡。


最后一句,还隐约道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意。雪是“千秋雪”,船是“万里船”。“千秋”言时间之久,“万里”言空间之广。


诗人是说,我在成都待了这么久,那远在万里之外的长安何时才能回去?


我们知道,杜甫若是想回到长安,需得先乘船走水路然后转陆路。杜甫看着一年又一年的雪景,门前每天都停泊着从江南地区不远万里而来的船只,却是无法回去。


52岁的老杜依然坚持着回去的执念,那时的我们还有这份力量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