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為啥1938年後少有大規模進攻?說出辛酸,舊中國被貧窮救了命

1931年日軍九一八事變開始,經歷長城抗戰、淞滬會戰、太原會戰一直到武漢會戰為止,之後中日雙方一直進入對峙狀態。現在問題來了,大部分會戰轉折點都是弱勢一方取得勝利。而後才會轉入對峙,比如赤壁之戰、淝水之戰等。那日軍為什麼就突然不動了呢?曾經叫囂三個月滅亡中國的日軍到底發生了什麼?實際上是舊中國的貧窮落後幫了我們。

日軍為啥1938年後少有大規模進攻?說出辛酸,舊中國被貧窮救了命

日本自從明治維新後,近代化進入了快車道。經歷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後,日本發現自己已經成為了東亞地區的老大,甚至是亞洲的強國。但是隨著工業的快速發展,日本狹小的國土已經滿足不了自己工業的消耗。為了獲得更多的資源,和平時候是貿易,當發生金融危機後,為了轉移國內矛盾,就會變成侵略。

日軍為啥1938年後少有大規模進攻?說出辛酸,舊中國被貧窮救了命

上世紀20年代以來的經濟危機使得各國自掃門前雪,壁壘的加高讓一些資源稀缺的國家只能鋌而走險發動戰爭來打破壁壘。這其中,日本就是其中之一。1931年“九一八”以來,日本就拿他身邊這個資源豐富又虛弱的鄰居下手了。但是當他們打進來之後,他們發現他們失算了。首先就是資源沒有他們想的那麼有用。日本在整個東北找來找去也沒有找到石油。在整個東北,他們能發現最有經濟價值的竟然還是我們的老本行,農產品大豆。雖然日本為大豆計劃絞盡腦汁,但是這並不能滿足戰爭。

日軍為啥1938年後少有大規模進攻?說出辛酸,舊中國被貧窮救了命

在東北這片土地上,日本大力發展工業,希望通過這個方式讓自己有穩固的後方基地。但是很不幸,工業發展是一個長線,中國落後的工業基礎讓日本無法短期內發揮東北的潛力。倒是為新中國做了不少基礎。自1840年以來,我們經歷了屈辱的百年曆史。這個落後的原因太多,但是清朝並沒有翻身過來。到了清朝倒下後,中國沒有了強有力的中央政府,更加陷入泥潭。隨之而來的就是發展停滯。這其中也包括基礎設施的落後。

日軍為啥1938年後少有大規模進攻?說出辛酸,舊中國被貧窮救了命

中國地形複雜,平原地區自從黃河決堤後也是沼澤遍佈。而中西部地區丘陵、高山不斷,這樣道路變得崎嶇複雜。再加上中國沒有足夠的鐵路和公路供給運輸,這就為日軍大規模調動兵力設了一道坎。整個抗日戰爭,你會發現一個現象,仗主要就是在那幾個主要的鐵路沿線打,這是為什麼?因為只有那麼幾條鐵路。道路難走,缺乏機械化的中國軍隊在運兵能力上就不會比日軍差的太多,所以才能有機會打大會戰。不然,早就被各個擊破。

日軍為啥1938年後少有大規模進攻?說出辛酸,舊中國被貧窮救了命

而之後,日本又陷入了惡性循環。無法獲得足夠的資源就要不停的擴大侵略,而擴大侵略就會需要更多的資源。在消耗過大的情況下,又被美國經濟制裁。日本鋌而走險突襲了珍珠港,結果太平洋戰爭爆發。大量的精銳兵力被調往太平洋,中國緩了一口氣的同時,也敲響了日本的喪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