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我和我的家鄉,看我和我的“橋”

來我和我的家鄉,看我和我的“橋”


串起河畔的十里長街

承蒙蒙煙雨、跨幾度春秋,

古鎮的橋,

即便是石階上的青苔,

也訴說著一份清幽。

今天,小布就帶你去新場古鎮

走一走~


新場古鎮古稱“石筍裡”,

素有“小小新場賽蘇州”之美譽。

新場古鎮的古橋群在漫長的歲月裡,

見證著新場的歷史變遷。


來我和我的家鄉,看我和我的“橋”


01 洪福橋

來我和我的家鄉,看我和我的“橋”

位於古鎮最繁華段,洪福橋亭亭佇立,旁邊就是第一茶樓。


來我和我的家鄉,看我和我的“橋”

洪福橋,取“洪福齊天”之意,福從何處來?橋的階梯告訴我們:“處事讓一步為高,待人寬一分是福”。洪福橋始建於明正德年間,幾經修建,橋中央的風水石是當年的鎮橋石,雕刻著精美的水紋圖案。


來我和我的家鄉,看我和我的“橋”

如今,洪福橋已是古鎮北部景區的地標建築,凝聚著新場悠久的歷史文化,迎接八方來客,給大家送來好福氣。


來我和我的家鄉,看我和我的“橋”

02 青龍橋

來我和我的家鄉,看我和我的“橋”

洪東街以北,青龍橋上佈滿青苔、藤蔓。


來我和我的家鄉,看我和我的“橋”

青龍橋始建於明末,有400多年的歷史,是新場古鎮區域年代最久、保存最好的石板橋,如今是浦東新區不可移動文物登記保護單位。


來我和我的家鄉,看我和我的“橋”

其東面的橋聯為“南北東西資利往,士農工賈樂享逵”,西面的橋聯為“彩虹晴接滄溟目,黃鶴遙聯市井財”。青龍橋上的鐵欄杆已經改為木欄杆,或許比較接近古時的原始場景。


來我和我的家鄉,看我和我的“橋”


03 千秋橋

來我和我的家鄉,看我和我的“橋”

新場古鎮在明清時期流傳一句話“十三牌樓九環龍,小小新場賽蘇州”,其中“九環龍”說的就是新場的石拱橋曾多達九座。


來我和我的家鄉,看我和我的“橋”

來我和我的家鄉,看我和我的“橋”

隨著時代的變遷,倖存至今的石拱橋唯有千秋橋一座,也是保存最完好的石拱橋。千秋橋兩側各有橋聯,南側“願天常生好人,願人常行好事”,北側“濟人即是濟己,種福必須種德”。


來我和我的家鄉,看我和我的“橋”

來我和我的家鄉,看我和我的“橋”


PART 04 包家橋

來我和我的家鄉,看我和我的“橋”

在新場古鎮的另一邊,南大街的包橋港上,有一座包家橋,又稱“受恩橋”。


來我和我的家鄉,看我和我的“橋”

包家橋與北部的洪福橋遙相呼應,橋面上刻有橋聯:“渠斯民末病涉也,脈萬世其永賴之”。


來我和我的家鄉,看我和我的“橋”

來我和我的家鄉,看我和我的“橋”

看到有的書上稱“包家橋”之名來源於橋下的“包家港”,河名與橋名孰先孰後,已經難以考證;但“受恩橋”所承載的家國情懷,卻一直都在包家港裡流淌著。


來我和我的家鄉,看我和我的“橋”


來我和我的家鄉,看我和我的“橋”

新場積聚了厚重的歷史文化,以其靜謐、美麗、多姿得到了世人的青睞。走過這一座座滿載歷史的古橋,古色古香的沿河民宅裡,飄出農家小菜的味道,三三兩兩的遊客,在石板路上拍照留念。


來我和我的家鄉,看我和我的“橋”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新場的古,是千百年的歷史積澱,當與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交錯時,這裡出現了酒吧和創意工坊。但新場依然保持著古鎮難得的“原味”,值得我們來慢慢探索。


文字/攝影:倪竹馨

編輯:王雨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