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座被動房竟然與中國有不解的淵源

眾所周知,“被動房”的概念是由瑞典隆德大學(Lund University)的阿達姆森教授(Bo Adamson)和德國的菲斯特博士(Wolfgang Feist)共同提出來的,然而他們為什麼會產生這個設想呢?據說,這裡有一個美麗的傳說,而且,

這個傳說與中國有關——

據說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兩位教授在考察中國的時候,發現我國以秦嶺-淮河為分界線,以北地區冬季集中供暖,以南地區沒有集中供暖的待遇。長江流域這一帶冬季的氣溫還是比較低的,一般室外氣溫低於5℃的時候,室內若沒有取暖設備,住在房子裡感覺很不舒適。

世界首座被動房竟然與中國有不解的淵源

兩位教授就提出了一套能夠適應夏熱冬冷氣候環境的舒適性建築的設想:利用建築物優良的外圍護條件,達到冬季沒有集中供暖,居住在裡面的人們也能感受到春天般的舒適。

傳說歸於傳說,但是,事實至少是這樣:1988年,阿達姆森教授和菲斯特博士首先提出“被動房”這一概念,他們認為"被動房"建築應該是不用主動的採暖和空調系統就可以維持舒適室內熱環境的建築。

1991年,菲斯特博士在德國的達姆施塔特依照這一概念建造了一棟房子,這就是世界上第一棟被動房——Darmstadt-Kranichstein連排住宅。

▼德國Kranichstein連排住宅

世界首座被動房竟然與中國有不解的淵源

▼德國Kranichstein連排住宅室內環境

世界首座被動房竟然與中國有不解的淵源

▼德國Kranichstein連排住宅剖面

世界首座被動房竟然與中國有不解的淵源

第一棟被動房的面世,在世界上引起極大的反響,世界各地的被動房如雨後春筍,遍地開花。菲斯特博士也創立了被動房研究所(PHI),繼續在世界上推廣被動房的發展。

世界首座被動房竟然與中國有不解的淵源

菲斯特博士

然而,時間過去了這麼多年,第一棟被動房究竟變得怎麼樣了?號稱“百年建築”的被動房在時間的洗禮下,質量是否依然可靠呢?

第20屆世界被動房大會(2016)就在第一棟被動房的誕生地——德國達姆施塔特召開。為展示第一棟被動房的質量現狀,菲斯特博士將這棟房子的一部分牆體拆除,以測試整個建築的質量是否是當初設想的那樣,經過對比,

人們發現即使經過25年,該建築依舊具有良好的性能。

▼被動房構成要素示意圖

世界首座被動房竟然與中國有不解的淵源

和25年前相比,屋頂增加了太陽能設備,這樣又可以多利用20%的太陽能。這棟建築迄今為止所有的部分都運行完整,沒有損壞的跡象。所有的結構到現在仍然沒有熱橋產生。建築的年熱需求還是每年都低於10kWh/m2a,一塊45cm厚的岩棉保溫被移除來,送去因斯布魯克大學做研究,結果表明,在這25年的時間裡,岩棉的保溫性能良好,並預期可以使用更長的時間。

玻璃的性能有一點點改變,但菲斯特博士說,即使這樣,繼續使用40年仍然是沒有問題。唯一有問題的是門窗洞口的氣密性,在進行修復之後,氣密性的測試結果可以達到1991年剛建成的效果。新風系統則一直運行良好。

世界首座被動房竟然與中國有不解的淵源

對於建築而言,被動房在設計使用的同時也對其自身結構形成了一種保護,這同時也保證了建築結構的持久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