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讀|河北涿州:“鄉土教材”讓孩子們記住鄉愁

深讀|河北涿州:“鄉土教材”讓孩子們記住鄉愁

涿州實驗中學的孩子們在讀鄉土教材。

“也許有一天,你會跑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求學、工作乃至定居,夜深人靜,回想曾經生活過的故鄉——那些日漸遠逝的鄉音、人物與食品,說不定你會淚流滿面……”

“孩子們的知識,如果都是來自遠方,對於自己腳下的土地一無所知。不瞭解家鄉,怎麼能熱愛家鄉?不瞭解家鄉,不瞭解自己,人們有多少前行的自信和力量呢?”

這些疑問,在這個秋季隨著河北涿州“鄉土教材”的推廣,更是引發思考和答案探尋。

鄉土教材,來啦!

深讀|河北涿州:“鄉土教材”讓孩子們記住鄉愁

涿州鄉土教材幾經專家研討(左二張春才)。

“關羽!”“張飛!”“盧照鄰!””還有酈道元!”……

當講臺上老師問小朋友誰知道涿州曾出現過哪些名人時,涿州清涼寺學校的小學生們爭先恐後地說出了許多答案,教室裡一片熱烈。

和清涼寺學校一樣,秋季入學後涿州市的好多中小學的課堂上都有了“鄉土教材”的教學。

“歷史是根,文化是魂。將涿州厚重的歷史文化在廣大中小學生中根植並普及,是我們的責任與使命。”涿州市政協常委、涿州歷史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張春才,是涿州這套鄉土教材的主編之一,也是當地鄉土教育的呼籲者。

正是他,和另兩名政協委員(保定市新華書店有限責任公司涿州分公司總經理王曉輝、涿州中學教師陳亞春)在兩年前的市兩會上,一起聯名提案的“關於編撰鄉土教材進校園的建議”,引起了涿州領導層的重視。

“此建議很有建設性,請政府主管副市長閱研,要給予鼓勵,採取多種形式,引導廣大中小學生和廣大市民知涿州、愛涿州,奉獻在涿州。”涿州市委書記王彥清特意作出批示。

很快,涿州鄉土文化系列圖書編輯委員會成立。當地文化圈的劉桂鬱、王法文、楊衛東、王俊玲、張春才等老專家學者接受編寫任務後,通力合作,認真編撰。經過一年半時間的共同努力,“涿州鄉土文化”系列圖書於2019年12月由河北大學出版社正式印行,分為《涿州歷史三字經》《涿州歷史名人》《涿州歷史故事》《涿州風物》《涿州詩詞》共五本。

記者注意到,涿州這套鄉土教材的整體定位就是——認識你腳下的土地!所謂鄉土,其實就是每個人長大的地方,是讓我們漸通人事,形成自己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地方。

“自鄉土教材進校園後,好多機關單位和圖書收藏愛好者也紛紛來求購或諮詢。真的沒想到,鄉土教材這麼受歡迎!”涿州新華書店總經理王曉輝說,目前全市範圍的中小學都能讀上鄉土教材了,下一步準備面向社會公開發行。

鄉土教材,成了涿州這個秋季的一道景兒。

如有活水源頭來

對於鄉土教材的受歡迎,身為主編的張春才似乎一點兒也不意外。

“我們編寫鄉土教材是經過大量取捨選裁的。我們要傳承的,是文化中的精華,它應該是代表本地生活智慧的,進步的,活著的且富有生命力的,能夠推動我們今天的生活持續發展的那些東西。”張春才解釋道。

“涿州是文化古城,文化底蘊深厚,多少興衰多少榮辱在‘鄉土教材’被一一展開,這是涿州人追根溯源的根據。有這樣的文化之根,相信我們的學生之花會在這片沃土上開得越發燦爛。”清涼寺學校梁玉紅認為,這套鄉土教材與教育部頒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精神高度吻合,相得益彰。

“現在的孩子一般都只會說普通話,對鄉音俚語知之甚少,在課堂上讀出這些鄉音覺得很新鮮,看到它們的意思覺得很好奇。《風物涿州》中的‘鄉音俚語’部分,激起了孩子們極大的學習熱情。”涿州中學一級教師、語文備課組長王貴敏告訴記者,許多孩子把這部分內容拿回家跟自己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一起去讀,在交流互動中融洽了親子關係,加強了情感交流,更好地保護和傳承了我們的鄉土文化。

為了使這套鄉土教材實現教學效益的最大化,涿州市西丁學校每天利用晨誦時間,帶領學生誦讀《涿州歷史三字經》;開展“故事會”師生共同講述《涿州名人故事》;學校在圖書館、樓道“書蟲角”和教室“圖書角”擺放有充足數量的鄉土教材,孩子們經常手捧《涿州歷史故事》津津有味的閱覽。

“這套教材就像一股流動的活水,滋養著學生快樂地成長、健康地發展,讓生命的原野盛開智慧的花朵。”西丁學校德育處主任趙曉東介紹說,學校還計劃通過每學期搞一次鄉土作文徵文、出一版鄉土展示黑板報、辦一期鄉土採風手抄報等策劃,讓學生既開闊了視野,又提高了對學習鄉土教材的興趣,可謂是“一舉兩得”。

對於這次“鄉土教材”進校園,涿州市實驗中學教師王麗芬概括了句“期待已久”。

王麗芬直言不諱:“長期以來由於我們關緊了校門、教室門,學生遠離了鄉土,對這塊土地產生了認知上的陌生感與情感上的疏離感,開展鄉土教學課程很有必要。”

她還有更高的期待:“但願有一天,能讓孩子們真正走出課堂,用自己的雙腳去丈量涿州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一個個景緻名勝,親身去感知我們涿州的風物,達到更好的家國教育目的。”

一定要留住鄉愁的根

深讀|河北涿州:“鄉土教材”讓孩子們記住鄉愁

涿州鄉土教材推廣人之一王曉輝

行走在涿州鄉下,最容易辨認的就是鄉村小學。教室、旗杆、操場、圍牆、標語,都是顯著的標誌。

年復一年,學生們從校門中走出來,有的回到農村,有的走向城市。學校教育給了這些鄉村少年什麼呢?

“我們想讓這些孩子的行囊中多一樣東西:對家鄉的記憶和理解。無論他們今後走向哪裡,他們是有根的人。因此我們決定編一套鄉土教材,把天空、大地、飛鳥和人的故事寫進去。這套教材只是一粒種子、一滴水,希望有一天這些鄉村少年心裡裝著森林、大海走世界。”談到編寫鄉土教材的初衷,主編張春才強調。

在鄉土教材中,風物是重要的一塊內容。有一次,張春才在涿州鄉下的一個集市上看到了極其美麗的葦編簍子。然而,這在當地人看來不過是稀鬆平常的事兒。“我就是要把這些熟視無睹的東西鮮活起來,煥發出文化的意義。”張春才說。

翻閱涿州這套鄉土教材,不難梳理出它的框架:就是本地鄉土文化的基本構成——地域和歷史,生計與生活方式,文化遺產:民俗、藝術、典故,節慶、自然以及發展與變化等。

在推廣這套“鄉土教材”進校園的整個過程中,涿州新華書店的總經理王曉輝“功不可沒”。

“文化是留住鄉愁的根,教育是激發留住鄉情的本。我希望涿州的孩子能叫出身邊的每一棵草、每一朵花的名字。我希望通過鄉土教材,重新喚起他們的自我認同,因為我在這個過程中,我也得到了提升。”王曉輝說。

在王曉輝看來,“鄉土教材最重要的意義,就是發現自己。”

採訪中,王曉輝反覆提醒記者不要為“推廣鄉土教材”賦予更多更高大的意義,“我們現在做的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不要把它說成是那麼大,能承載那麼多的東西。文化的自信心等等,不是靠一本教材能建立的。人的一生會遇到很多很多的東西,我們所做的是多提供一種選擇,在孩子們面對人生,面對未來,面對變化的時候,能夠多一種價值選擇。但是怎麼選擇,接受多少還是孩子們的事情。”

在距離涿州不到百公里的保定徐水,一套嶄新的《徐水鄉土文化叢書》也是這個秋天走進校園的。

看來留著鄉愁的根,從某種程度上正成為一種共識。 (燕都融媒體記者 靜冬 文圖)

來源:河北新聞網—燕趙都市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