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疫情到大衰退,大變局拉開序幕!

福卡智庫理論研究中心每週針對社會熱點問題召開選題研討會,進行熱點、亮點討論,為後續深入研究確定方向。

以下為本週選題討論會的部分重點內容:

1

疫情長度與衰退深度

根據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數據,截至北京時間4月18日7時,全球確診新冠病例達2234109例,死亡人數達153379例。其中,美國累計確診699105例,死亡36727例,確診病例和死亡人數依然最高。

此外,英國累計確診新冠肺炎病例109769例,死亡病例14607例,成為第6個確診病例超10萬例國家。

自疫情爆發至今,非洲54個國家和地區確診數仍在2萬以下,世界對非洲的關注遠不及歐美及亞洲。不過,對於非洲疫情,聯合國給出了“可怕”的預測數據。

聯合國非洲經濟委員會(UNECA)16日發佈報告《COVID-19:保護非洲的生命和經濟》預計,即使採取最強烈的防疫干預,仍可能有30萬非洲人因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而喪生,1.2億人感染;在沒有任何防疫干預下,甚至可能將有330萬非洲人喪生,12.2億人感染,而非洲總人口約為13億。

隨著疫情在非洲大陸蔓延,在最理想的情況下,非洲的經濟增長率將從3.2%降至1.8%,並迫使近2700萬人陷入極端貧困。

疫情之下,全球經濟遭受嚴重衝擊。

3月美國核心消費者價格指數(CPI)10年來首次環比下滑。在截至4月4日的過去三週,美國首次申請失業救濟人數共計增加超過1600萬人。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預測,美國經濟今年將下滑8.0%,失業率或一度升至20%以上。

中國一季度GDP同比增速-6.8%,三駕馬車均創歷史新低,遠超2003年非典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計,今年全球經濟將萎縮3%,為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糟糕的經濟衰退。

如此,幾乎可以用大衰退比肩大蕭條來概括疫情的影響。全球正從大疫情向大衰退切換。

大衰退延續的時間,不僅取決於疫情何時消停下來,還受限於人們究竟如何應對大疫情、大衰退。

畢竟,在某種程度上,疫情可謂是上帝出手對人類的修理,即對人類過度行為的糾偏。

那麼,疫情過後是恢復GDP,還是調整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

福卡認為,透支地球的經濟運行方式難以為繼,全球面臨從大衰退到大進化的要求。

2

大疫情與大變局

這次疫情的深遠影響已經在全球經濟活動被迫按下“暫停鍵”、“減速檔”以及各國對疫情的不同反應中逐漸顯露出冰山一角。

從歷史來看,瘟疫可謂是一場另類戰爭,每一次大瘟疫都會對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產生重大影響。

公元前430到前427年的雅典鼠疫造成近1/2人口死亡,整個雅典幾乎被摧毀。

公元164-180年的古羅馬“安東尼瘟疫”奪走了兩位羅馬帝王的生命,估計總死亡人數高達五百萬,大大削弱了羅馬兵力。

公元541-542年的查士丁尼瘟疫導致1/4的羅馬人口死亡,拜占庭帝國人口下降明顯,勞動力和兵力銳減,引發饑荒和內亂,正常生活秩序受到嚴重破壞,徹底粉碎了查士丁尼的雄心,也使東羅馬帝國元氣大傷,走向崩潰。

公元1347 – 1351年的黑死病是人類歷史上是最致命的瘟疫之一,這次瘟疫蹂躪整個歐洲大陸,再傳播到俄羅斯,導致俄羅斯近三分之一至一半的人口死亡。

這場大災難直接導致歐洲發生結構性變化,動搖了教會的絕對權威,推動了人文主義、宗教改革。瘟疫促使人們去追求現實生活,也促進一部分人對人生問題的深入思考,一些文學作品中開始出現了中世紀不曾有過的人文主義、自由主義精神的萌芽。

一定意義上,黑死病是歐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紀,孕育出當代西方文明,並在1500年後成為世界霸主的一個不容忽視的推動力。

最著名的歷史學家之一、全球史研究奠基人、世界歷史學科的“現代開創者”威廉·麥克尼爾在其《瘟疫與人》一書中就表達了一個觀點, 瘟疫導致的嚴重後果的確讓人感嘆其“改變”歷史的能量,但瘟疫本身也是歷史的參與者。

正如此前福卡智庫首席經濟學家王德培在為上海市離退休幹部作的《災後振興、化危為機》(收看視頻請點擊文末“閱讀原文”)主題報告中所強調的,疫情僅僅是誘發了當下的危機,危機背後是長期以來形成的各種矛盾和問題,籍由疫情,相應的顛覆性變化將逐漸顯山露水。

首先,此次疫情將開啟三個“去”:去市場化、去意識形態化、去物質化。

同時,疫情將帶來全球政治、生產方式、交換方式、市場交易的重大變化和調整。

3

疫情過後“重新瓜分世界”

每當世界大戰過後總是要重新劃分勢力範圍,重新瓜分世界利益。

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的政治格局大變樣,德意志第二帝國、俄羅斯帝國、奧匈帝國崩潰,奧地利、匈牙利、波蘭等國開始以獨立國家的形態出現,老牌霸主英國的地位被削弱,由美國的債權國,變成了美國的債務國,世界頭號強國的地位逐漸易主美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19世紀以來的以歐洲大國均勢為中心的國際格局完全被摧毀,取而代之的是美蘇對峙的兩極格局,世界利益格局在兩大巨頭之間重新劃分。

21世紀第一次“世界大戰”,儘管是人類與病毒之間的戰爭,但疫情衝擊堪比戰爭,疫情過後,世界格局也將在國家之間實力的此消彼長中重新劃分。

二次世界大戰“拳頭”決定利益劃分,那麼,人與病毒大戰,什麼決定疫情後的世界利益格局?

福卡智庫認為,科技能力,社會管理能力,軟實力體系化、社會化的能力強弱等決定著各個國家今後在世界上的位置。

4

去中國化還是去美國化

疫情蔓延之後,國際社會上與中國脫鉤、去中國化的輿論甚囂塵上。

特別是最近美國和日本傳出的兩則消息似乎更加坐實了去中國化的趨勢。

一個是白宮國家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庫德洛再次呼籲,所有在中國的美國公司全部撤離,並建議吸引美國企業從中國迴流的政策是,將回流支出100%直接費用化;另一個是日本的經濟產業省宣佈,從“改革供應鏈”項目專門列出了2435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58億元),用於資助日本製造商將生產線從國外撤出,以實現生產基地的多元化,避免供應鏈過於依賴海外。

此外,海外媒體中也充斥著各種世界將“不帶中國玩了”的言論。

很多人對此憂心忡忡。

福耀玻璃創始人曹德旺就擔憂地表示:“在疫情後,各國都想建立獨立完整的產業鏈,全球產業鏈會被簡化。疫情後全球產業鏈會減少對中國的依賴,我們一定要警惕全球產業鏈去中國化。”

不過,福卡智庫認為,此次疫情帶來的一個重要變化就是加速美國金融安全島地位的下降,加快中國經濟安全島地位的上升,是世界格局變化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對此的詳細分析可收看福卡智庫首席經濟學家王德培為上海市離退休幹部作的主題報告《災後振興、化危為機》(收看視頻請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另外,中美產業的不同結構,也決定著中美一升一降是大勢所趨。

在這個意義上來看,疫情不是去中國化,而是開啟去美國化的序幕。

5

戰爭主導權已不在美國

與去中國化輿論一樣,另外一個備受關注的輿論話題就是戰爭。

先是美國國務院領事事務局推文,呼籲在海外的美國人儘快返回美國,這引發為戰爭作準備的猜想;

後是美國總統特朗普發佈行政命令,正式授權國防部以及國土安全部徵召預備役軍人,最高可以徵召100萬軍人回來,似乎又進一步印證了上述猜想。

此外,中國將面臨80國聯軍索賠的擔憂也在不斷擴散。

《環球時報》發文稱:中國有可能成為美國等西方國家轉移國內失望和憤怒的頭號標靶。衝動和不理性將在西方世界代替應有的反思,中國或面臨比疫前嚴重得多的國際政治風險。中國現在就要針對發生劇烈衝突的風險開展全面準備,尤其是強化能夠震懾挑戰者、迫使他們冷靜下來的戰略工具。

不過,福卡認為,當下對戰爭的推導邏輯都是基於傳統邏輯,並不適用於當前的國際格局。

中美之間更多是恐怖平衡,美國並不會輕易選擇動武,而中國基於相關因素的考量,也不會主動挑起戰爭。

選題研討會的詳細、深度分析研判將發佈於福卡智庫內部研究報告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