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盐碱地到生态绿洲——青阜农业公社的乡村振兴之路

  短短几年间把数万亩贫瘠的盐碱地变成肥沃的屯粮田,昌邑市柳疃镇青阜农业公社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开展全程社会化服务,走“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路子,向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打造现代农业发展综合体,实现产业、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蹚出了一条农业提质增效、农村美丽宜居、农民增收致富的乡村振兴之路。3月25日,潍坊市春季农业生产现场会唯一一个现场观摩点选择在这里。

  昌邑市柳疃镇北部一片数万亩的盐碱地,多年来因收成难遂人愿,当地许多老百姓都进城打工,而土地却撂了荒。

  4月10日,记者在这里看到:规划整齐的田垄里,返青的小麦满目葱茏;绿意盎然的苜蓿草长势喜人,田间正有几位农人在采摘嫩叶;刚刚栽植的数万棵观光树横成行纵成列,列阵于广袤的田野里……

  盐碱地是如何蜕变为生态绿洲的?带着这个疑惑,记者走进了昌邑市柳疃镇青阜农业公社。

  青阜农业公社是依托昌邑市阜瑞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昌邑市丰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青阜村委、宏丰农机等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的新型现代农业发展综合体。紧抓国家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青阜农业公社让盐碱地变了模样。

  引来了水源,激活了土地

  在盐碱地种植小麦玉米,产量极低,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要想提高农业种植收入,解决灌溉水源是首要问题。

  青阜村东去约20公里,便是潍河,这里水资源丰富,引潍河水解决灌溉问题成为大家的共识。近几年来,青阜农业公社投资2100万元打了21眼井,铺设管道36公里,把潍河水引到了青阜农业公社的田野中,打造了青阜农业公社的“群井汇流”工程。先后投资2000万元建设了大大小小水库湾塘22个,19个做了防渗处理,把附近村庄和田野沟渠中的雨水全部收集到水库中,最大程度地减少了雨水流失。这些水库旱能浇、涝能蓄,有效解决了水源短缺这一农业生产的最大制约因素。现在,这些水库的蓄水能力达到了300万立方,每年还可收集100多万立方的雨水。公社在农田中推行了滴灌、微喷高效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新技术,使灌溉节水率和肥料利用率均达到了70%以上。

  解决了淡水灌溉的问题,扩大土地集约规模成为壮大公社的必然路径。公社通过土地流转和土地托管两种方式整合土地资源,扩大规模化种植。青阜村党支部书记孙广洲介绍说,从2016年开始小规模流转土地进行集约化种植,公社发挥自身技术和机械方面的优势,大力推行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作物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机械化作业,实现了良好的规模效益,逐渐吸引了更多的农民参与到土地流转中来。另外,在不改变土地经营权属的前提下,采取“全托”和“半托”的方式对一些农户的土地进行托管服务。目前,仅托管服务的土地就达到了4.8万亩。

  为了进一步解决土质问题,近年来青阜农业公社先后与国家、省、市科研院所和大中专院校组建技术研究中心、科研工作站、病虫害监测站,组建了由16名兼职专家参与的科技研发团队,依托人才和实验室支撑,改良盐碱地2.5万亩,种植苜蓿、棉花、中药材等耐碱作物。地块经过改良后便可种植玉米、小麦等农作物,大大提高土地利用价值。

  目前公社已投资1690万元建设了面积达1.3万亩的高标准农田(粮食)示范区、集优质苜蓿种植和万亩柽柳林于一体的林草生态高效产业区、全机械化作业面积达7000亩的机采棉种植示范区。

  改变了乡村,富裕了百姓

  青阜村党支部书记孙广洲告诉记者,以前由于收成低,很多老百姓的地都不种了,一亩地的租赁费顶多150元到200元钱。但是把土地交给公社,收益就大不一样了。首先公社给农户保底租金400元一亩,另外还会根据公社经营情况再进行分红,2019年每亩地就有了200元的分红,这样一亩地就有至少600元的收入。

  村民孙德桓以前也干过土地承包,前些年的时候,他除了自家的十来亩地,还承包过30亩土地。遇到好年头,一亩地的收入能有三四百块钱,要是年景不好,就只能靠天吃饭了。现在孙德桓把自己家的土地流转给了公社,自己到企业上了班,每个月不但能挣4000多元的工资,每亩地还能拿到流转租金和年底的分红。

  像孙德桓一样,现在许多村民流转了土地,专心做起了工人。孙广洲告诉记者,现在公社拥有职工100多人,都是来自附近村里的百姓,另外还有1000多人的临时用工。公社对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改变了农村,富裕了农民。

  现在,青阜公社成功走出了一条“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发展之路。通过大力推行“村企社”共建,实现了“集体增收、企业盈利、农民致富”的三赢局面。目前,青阜村364户村民中有359户以土地入股公社,每户年增加收益1000元以上。2019年村集体分红40多万元,农户平均每亩分红200元。青阜农业公社通过“村社共建”村庄达到15个,社员达1600多户,辐射带动4个乡镇、30多个村,受益农户5000余户。

  孕育了小生态,培强了产业链

  驱车行驶在青阜农业公社广袤的田地中,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一行行新栽植的各式苗木。孙广洲告诉记者,今年春天,公社利用地头、地沟、地沿等地角位置,栽植了大约10万棵的经济苗木和观光林。这些观光林与农作物、苜蓿种植等一起,将会有效地形成一个小生态,大大改善盐碱地生态环境。

  在苜蓿加工车间,堆放整齐的苜蓿饲料成品已整装待发。孙广洲说,苜蓿不但可以作为饲料开发,以后还会有苜蓿茶等深加工产品,苜蓿种植将会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生态林的种植、苜蓿草的深加工,都是青阜农业公社推进产业链发展的一个缩影。昌邑阜瑞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德东告诉记者,青阜农业公社将按照粮经饲统筹、农牧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积极发展面粉加工、秸秆饲料加工、蔬菜杂粮包装销售等产业,推广种养加一体化生态循环农业,实现全产业链发展,逐步构建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通过多元化经营,实现每年带动农民节支增收3000多万元。

  青阜农业公社还有更大的规划:公社突出“生态本位”理念,依托2.4万亩高标准农田和周围10个村庄,布局“一核心、四组团”。“一核心”,即高标准建设一处“乡村振兴实践中心”,运用信息化技术,布设农业气象、温湿监控、农药喷洒、浇灌控制、虫情测报等先进设备,建设集实时操控、在线监控、科学分析、大数据统计运用为一体的综合性、实用性智慧生态农业指挥控制中心。“四组团”即依托七甲、南五甲、北五甲等6个村庄,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标准,打造“七彩五甲”组团;依托青阜村及其周边十几个湾塘水库,提升水系景观,打造“柳塘青阜”组团;依托3000亩农业科技推广试验区,应用先进农业机械,分地块实施标准化种植,提升大地景观,打造“希望田野”组团;依托5000亩优质苜蓿种植区和4万亩柽柳林,增设苜蓿观光、浅塘垂钓、草原跑马等文旅项目,建设“北海绿洲”,打造具有鲜明乡村特色和富含农耕文化的现代农业发展综合体。

  从盐碱地到生态绿洲,青阜农业公社蹚出了一条农业提质增效、农村美丽宜居、农民增收致富的乡村振兴之路。3月25日,潍坊市春季农业生产现场会唯一一个现场观摩点定在了这里,与会人员对青阜农业公社给予了高度评价。(记者 窦浩智 通讯员 李凤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