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潮",且看錢塘潮

這幾天,隨著央視的直播鏡頭,我們對氣勢恢宏的錢塘江大潮已如身臨其境。事實上,央視每年水陸空全方位大費周章的直播,正是在彰顯這一延宕千年的"國潮";而要給它流經的城市——杭州定義性格,更離不開這洶湧的錢塘潮,如果想看溫婉陰柔的一面,你不妨迎著二月春風,盪舟西湖,而要領略杭州威猛陽剛的一面,就一定要在瑟瑟秋風吹起的時候,來到錢塘江畔。

錢塘江全長605公里,流域面積48887平方公里,作為浙江省最大的河流,錢塘江一路浩浩蕩蕩,流經杭州市閘口以下注入杭州灣,最後匯入東海。錢塘江之所以聞名於世,是因為其排山倒海氣勢磅礴的錢塘潮,每年農曆的八月十八前後,錢塘江便開始了其蔚為壯觀的表演:雷霆轟鳴,濁浪排空,一條雪線兼天湧來,這是錢塘江的"一線潮";兩股潮頭交叉疊錯,呈十字狀碰撞,激起高達數米的潮牆,這是錢塘江的"十字潮";咆哮而來的潮水遇到堤壩沙洲,被反射折回,繼而又以風馳電掣的速度翻卷回頭,這是錢塘江的"回頭潮"。在一道道高高豎起的水牆中,在一排排驚濤裂岸的浪潮中,錢塘江,更像是一個驍勇無敵的武士,呈現著這片說著吳儂軟語的流域血性狂野的另一面。

賦予錢塘江這種性格的,傳說是春秋時期吳國大夫伍子胥。當這位失意的英雄最終被夫差用一把青銅劍賜死,並沉屍錢塘江中,這條江就已經被注入了一股壯志難酬的英雄氣。在狂濤巨瀾中,伍子胥披掛鎧甲,躍馬揚鞭,一路衝殺,一個遙遠的傳說,最終為水氣縱橫的錢塘江找到了一個永久的主人。

其實,我們若是仔細審視一下錢塘江流經的地形,便可以發現錢塘潮的奧秘。錢塘江注入的杭州灣,外寬內窄,外深內淺,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喇叭狀海灣。出海口的江面寬達100公里,往西到澉浦,江面驟縮至20公里,而到了海寧鹽官鎮一帶時,江面只有3公里寬。當這個巨大的喇叭口吞納進的大量海水,隨著江面越來越窄,最終堆積成層層大浪,一道道水牆便被高高掀起,而由於日月引力的作用,農曆的月半前後,潮頭最大,尤其是八月十八前後,地球距太陽、月亮最近,引力最大,錢塘潮也最為壯觀。

大約從漢、魏、六朝開始,錢塘觀潮就已經成為一件民間盛事,枚乘《七發》中的"廣陵觀濤"指的就是錢塘潮;到了唐代,錢塘潮更是成為人們爭睹的盛景,當時的許多文人墨客面對有如萬馬奔騰的錢塘潮,都心生豪情,激動不已,"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清。"這是王維眼中的錢塘潮;"天地黯慘忽異色,波濤萬頃堆琉璃。"這是杜甫眼中的錢塘潮;:"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丈觸山回。須臾卻入海門去,捲起沙堆似雪堆。"這是劉禹錫眼中的錢塘潮……當奔湧咆哮的錢塘潮被詩人們化入靈動的詩行,這道天公造化的奇觀已經更加令人心馳神往。

錢塘觀潮真正達到極盛期,應當是在宋代。宋末學者王應麟在《通鑑地理通釋》"浙江"條下特別指出:"每年八月十八日,數百里士女同觀。"明代田汝成也以為"觀潮之戲,惟宋時獨盛"。那麼,宋人觀潮到底達到了什麼程度呢?據說每到觀潮期間,錢塘江沿錢從江干到六和塔十餘里間,車馬塞途,摩肩接踵,貴族們早早就租下了沿江的屋宇,一些平民百姓則索性席地而坐,與此同時,在江畔的各種特色小吃和在江面上各種精彩紛呈的表演,則讓人們在觀潮的同時,感受到一種熱熱鬧鬧的節日氣氛。

史載,宋朝皇帝每年都要在農曆八月十八這天登上高臺,檢閱水軍,彼時,"艨艟數百,分列兩岸;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並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於水面者,如履平地。倏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轟震,聲如崩山。煙消波靜,則一舸無跡,僅有'敵船'為火所焚,隨波而逝。"(宋·周密·《武林舊事》)除了這種聲勢浩大的水軍操練外,最扣人心絃的當推數百弄潮兒的表演,這些弄潮兒"皆披髮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於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溼,以此誇能。"(宋·周密·《武林舊事》)

我們可以想像這樣一幅圖景:在洶湧的浪濤中,一群披髮紋身的弄潮兒手持彩旗,迎潮而立,潮頭越是鋪天蓋地,他們弄潮的速度就越快越猛,和錢塘潮一起,這些弄潮兒構成了一道壯觀的風景。"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弄濤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溼。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當潘閬用一首《酒泉子》記錄下這群弄潮兒的英姿,錢塘潮已經不僅僅是一道僅供觀賞的風景,更成為勇敢者們的遊戲。

如今,當你登上位於杭州西湖之南錢塘江畔的月輪山,你會看到一座高聳入雲的佛塔——六和塔,它始建於公元970年,當時的吳越王錢俶為了鎮住錢塘江潮,曾派僧人智元禪師督造了六和塔,後來毀於兵燹,1152年,南宋統治者又原地重建,保存至今。到了杭州,六和塔是一定要登上去看一看的,當你登臨高阜,舉目眺望,你既可以看到那灣融入了悽美愛情的西湖水,更可以看到浩浩蕩蕩奔流入海的錢塘江,而此時,你才會發現,其實杭州早就是一座剛柔並濟的城市。


本頭條號"唐詩宋詞有風雲”已簽約維權騎士,嚴禁盜用,違者必究;圖片源自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