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前的一場談判,為何讓橋本龍太郎感覺被“甕中捉鱉”?

1995年春,美日第三輪汽車談判火藥味正濃。

美國要求豐田、本田、日產、馬自達、三菱等日本汽車公司,每年"自願"承諾購買規定數量的美國汽車配件。而日本認為這是強買強賣,不肯讓步。

美國首席談判代表是邁克爾⋅坎特;日本首席談判代表是大名鼎鼎的橋本龍太郎,時任日本通產大臣。

25年前的一場談判,為何讓橋本龍太郎感覺被“甕中捉鱉”?

橋本龍太郎被認為是日本政壇精英,精通劍道,記憶力好,自信孤傲,自稱"政策通"。

但是,在第三輪談判中,橋本越談越感覺不對勁,越談越沒有信心。對方好像對日本的底牌瞭如指掌,處處佔據先機,態度強硬,決不讓步。而日方則處處被動,按他自己的話說,"感覺在被美國甕中捉鱉。"

1995年5月16日,美國宣佈,如果不能在6月28日前達成協議,美國將啟動對日強硬制裁,包括對13種日本高檔轎車徵收100%關稅。

6月28日,瑞士日內瓦,在美國規定期限前幾小時,橋本龍太郎終於低下頭,約請坎特作最後的談判,隨即迅速簽署雙邊汽車協定。

25年前的一場談判,為何讓橋本龍太郎感覺被“甕中捉鱉”?

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馬上宣稱,美國人終於打破日本的重重貿易壁壘,美國汽車及配件已能夠大量進入這個巨大的東亞汽車消費市場。

日本汽車製造廠商由此進入了階段性寒冬。後來,通過將生產基地轉移到亞洲其它國家和地區,才逐步重獲生機。

協議簽署幾個月後,1996年1月,橋本龍太郎當選日本首相。對此前談判耿耿於懷的他,下令調查美國在談判過程中有沒有搞鬼。經過日本有關部門幾個月的秘密調查,得出的結論果然如橋本所料。

原來在美國談判代表身邊,有一個專門的中央情報局(CIA)小組。每天早上,這個情報小組都會向坎特及助手提供一份簡報。

這份簡報的內容,來源於兩個方面。

一是美國駐日本美軍基地的軍用監聽設施,負責竊聽日本有關部門與日本駐美大使館之間,日本有關官員之間,以及他們和豐田、日產汽車公司主管人員之間的通信和談話,每日上報給國防情報局,國防情報局再轉給CIA。

二是中情局東京站,每日報送日本貿易談判立場和動態。CIA對橋本的行蹤進行了監視;CIA東京站的一位女特工,通過色誘,從橋本兩名高級助手那裡竊取了日方19份談判文件的詳細內容。

25年前的一場談判,為何讓橋本龍太郎感覺被“甕中捉鱉”?

CIA總部的一個團隊,負責進行彙總、整理、分析、評估,形成簡報後,發給坎特身邊的情報小組。

通過這些情報,坎特得知了日本官員和豐田、日產汽車公司高管們的談話內容,他們正在迫切要求達成和解,都不同意僵持下去;同時得知,橋本龍太郎受到了上層壓力,如果不能按期達成協議,他將會被競爭對手取代通產大臣的職位。

坎特明白,自己唯一要做的,就是不鬆口,日本方面肯定會做出讓步。

掌握證據後,橋本龍太郎指示日本駐美國大使慄山隆子,約見美國助理國務卿溫斯頓 · 洛德,對CIA在美日汽車談判中的非法行為提出抗議。

溫斯頓 · 洛德答覆:美國的政策是不對情報事務發表評論。

日本首席新聞發言人野坂高雄說:"我們絕不能滿足於這樣的解釋。美國在答覆中從未否認這一指控,只是拒絕發表評論,這隻會使我們的關係惡化。我們要求他們澄清。"

日本駐美國大使館發言人伊藤武說:"日本不能容忍外國機構在日本的任何違法行為。"

"日本期望美國努力消除日本人民對美國的不信任,這種不信任源於這次事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