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飪微課堂丨買食用油常見的3大誤區

油,是中華美食的靈魂所在,它能讓食物口感酥脆、氣味變香、色澤亮潤。

而且,油也是重要的營養成分來源,它能提供一些人體合成不了的必需脂肪酸,但是,油用錯了,對健康可是大有損耗。

所以,這些用油誤區,大家千萬要避免。



買油三誤區


1長期買同一類油


都說某種油極好,那我就專吃這一種油,別的油不吃了!

停!停!停!這種想法可千萬要不得。

因為,不同種類的食用油所含的脂肪酸是不一樣的,就好比其他食物一樣,所含的營養成分有差別。所以,您如果每次買同一種油,從營養角度來說並不合理。


2買大桶油


很多人習慣買大桶油,一來吃的時間長,二來價格更實惠。

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好處多多,但實際上,對健康可是沒有半點好處。

要知道,雖然食用油一般都會有18個月的保質期,但一旦開封,其氧化反應就會加速,時間久了就容易出現哈喇味,甚至滋生一些微生物。

尤其是有些家庭會把食用油放在電磁爐等熱源旁邊,氧化速度就更快了。

一般來說,開封后的油在1~2個月內吃完比較合適,而且得放在陰涼避光處。

因此,對一般的家庭來說,更建議買小瓶裝的食用油。


3不看配料表


看配料表對於購買調和油非常必要。

按照國標《GB 7718-2011》,各種配料應按照添加量的遞減順序一一排列,一般來說,配料表裡排名越靠前,含量越多。

比如購買橄欖調和油時,雖然商標上“橄欖”二字非常醒目,但配料表裡橄欖油卻可能排在末位,也就是說這個調和油裡橄欖油含量比較低。

如果不看配料表,就把這樣的油買回家,多花了很多錢不說,還可能收穫不到想要的口感。

此外,很多人買油會忽略看保質期和生產日期,像油的保質期一般是18個月,為了避免買回去吃著吃著就過期了,建議選擇離生產日期較近的油。


烹飪微課堂丨買食用油常見的3大誤區



用油指南


1別“油上加油”


食用油作為純能量食品,過量使用會給人體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所以家用烹調油最好每日限制在25~30克/人(即家用的湯匙3湯匙左右)即可。

像老爸老媽吃慣了幾十年的香油,用橄欖油拌菜後感覺味道不夠濃,又滴了香油。但這樣很可能使一天的用油量超標,拌菜只用一種油即可。


2別“著急倒油”


炒菜時,不要先倒油再開火、等油鍋冒煙才開始炒菜。油鍋冒煙時,油溫往往已經達到200℃以上,此時才把菜下鍋的話,產生的致癌物會增加患癌症風險。

此外,蔬菜中的很多營養素也被破壞了。

正確做法是先把鍋燒熱,再倒油,這時就可以炒菜了,避免營養損失和產生致癌物。


3別“一味使用調和油”


調和油,是將兩種以上經過精煉的油脂按特定比例而調配成的食用油。

一般認為橄欖油、花生油、玉米胚芽油、葵花籽油、山茶油的營養價值較高,對人體有一定的健康作用。

但還有一些,屬於風味型調和油,主體還是大豆油之類的常見油,只額外添加少許芝麻油或花生油來改善風味。

如果只盯著這一種油買,實際上達不到均衡攝入脂肪酸的目的。


4別“只用一類油”


不同的烹調方式,適宜選用油的種類也不同。


烹飪微課堂丨買食用油常見的3大誤區


今天的用油知識你學到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