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扶風臊子面

扶風臊子面

文/馬新社

寶雞:扶風臊子面

臊(sào)子面是中國陝西省的特色傳統麵食之一、是著名西府小吃,以寶雞的岐山,扶風的臊子面最為正宗。在陝西關中平原很是流行,不管你在北上廣,一些大中城市,你仔細看,不難發現,有岐山臊子面,扶風“一口香”就是說的臊子麵館,關中西府的村子裡過年,婚喪嫁娶,平時廟會祭拜神靈都要食用,是秦人,秦韻,秦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關於它的來歷有很多神話傳說。

寶雞:扶風臊子面

第一就是古時,周人的祖先由豳(bīn)(今陝西彬縣、旬邑一帶,現在那裡有周人祖先的墓地)遷移至關中周原(今陝西寶雞扶風,岐山縣城以北靠近喬山的地方,這裡有周人當年生活青銅器作為考證),在渭河邊和北原上繁衍生息。男耕女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好多典故來源於《詩經》為據。“周原膴膴,堇荼如飴。”後來,傳說渭河有一兇惡的蛟龍為禍,男兒不敢耕田,女子不能採桑飼蠶,屋漏偏逢連夜雨,加上大旱三年,口糧絕收,民不聊生。周氏族人不忍離開經過數代開拓出的美好家園,帶領精壯士兵,黎民百姓奮起反擊,一時間,周原大地,殺聲震天,經過七日鏖戰才將惡龍殺死,飢餓的人們為慶祝勝利,將龍殺了做成小塊狀肉塊,這也許就是臊子的最早雛形,和麵集體進餐,覺得肉湯就著面鮮美無比。於是在以後慶祝勝利時,便用上等豬肉代替龍肉,和麵集體食之。後以擴展至其他一些重大節日和祭祀。這臊子面也漸漸傳開,而其做法也漸漸流傳中得到了不斷的完善和發展。

寶雞:扶風臊子面

攝影 | 呂明霞

來源其二,就是唐代的“長壽麵”。臊子面是在唐代"長命面"的基礎上發展變化而來的。《猗覺寮雜記》上說:"唐人生日多俱湯餅,就是皇親國戚文武百官慶祝壽辰的壽麵,正所謂'食長命面'者,多福壽也。"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也提筆做詩:"餘為座上客,舉箸食湯餅。"據文獻記載,唐代把麵條一類的食品雅稱為"湯餅"就是詩中提及的湯餅",就是"長命面"。唐代都城在長安,地處北方,多以小麥作為主食,當時款待尊客多以麵食為主,宮廷達官貴人盡相模仿,從而相傳於百姓黎民之中。宋朝蘇東坡因反對當時的朝廷權貴被貶在陝西鳳翔做太守時(今天寶雞鳳翔東湖可做考證),特別喜歡吃這種麵條,並寫下了對它的千古名句:"剩欲去為湯餅客,卻愁錯寫弄獐書。”據史實進一步考證,臊子肉發源於北宋時期,《夢粱錄》上記載有專門加工出售臊子肉的店鋪。但當時是否已經出現"臊子面",卻還得不到進一步論證。

寶雞:扶風臊子面

攝影 | 呂明霞

斗轉星移,歲月變遷。到了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箋》裡記下了"臊子肉面法",所以,從這一點,可以肯定地說"臊子面"至少在高濂寫此書前,就已經問世,也更加證明了臊子面的前世今生,起於周商,興於漢唐,發展於宋元明清。

臊子面的習俗,說穿了,其實就是西府扶風岐山一代年俗精華的濃縮,小年送灶王爺過後,城鄉的人們開始宰殺年豬,買肉,豆腐,黃花,木耳,大蔥等食材,為新年的臊子面積極做準備。臘月二十七八開始準備精白上等麵粉蒸饃,壓制最好的細如絲,白如雪的麵條。三十中午就開始燒油,炸油豆腐,然後開始做臊子,當然要選上等的五花肉,金黃的自家種菜籽做的油,肥肉少了,臊子的大油不夠,直接影響湯的味道,香料必須是上等的八位調料,“少了生薑,做肉不香!”而且火候尤為重要,太老,出油,味道不香,太嫩,肉的腥味不除,口感大打折扣,當肉斷生有香味後,就開始用上等的農家醋調味,以增加肉的口感,從而體現臊子肉“酸,旺,黃”。等肉做好了,空氣中瀰漫著一種清香,繞樑三日,猶有回味。夾上一個臊子饃,那才是一個人間美味。小時候,我們肚子一年的饞蟲,也隨之土崩瓦解。接著準備好炒好黃花,木耳等底菜,切好漂菜,扶風一帶臊子不加辣椒,漂菜用大蔥,有“酸煎旺,稀黃香”岐山一代放辣椒,漂菜用蒜苗!有“薄勁光,酸辣香,”所以各有千秋,各有不同的味道。我認為都屬正宗,因為我們岐山扶風雖然地界劃分,但我們都是周人的後裔。

寶雞:扶風臊子面

一切準備就緒,看完春節晚會,就等著大年初一早的臊子面了。每年初一,母親最早起來,開始燒湯下麵,每次第一碗麵都要在土地爺跟前倒點湯,灑幾條面,也讓家宅六神也過個好年,保佑人間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最後,把面放在祖宗的牌位前。香火祭奠完畢,才讓我們開始品嚐佳餚。這個風俗從我懂事一直傳承不斷……相信以後也會綿延不息!

接著整個正月都是走親戚,品嚐每家不一樣的臊子面味道!

寶雞:扶風臊子面

其實,我覺得,我的成長,童年也是伴隨著臊子面濃香如影隨形,不離不棄,生生不息!

如今歲月變遷,周風秦韻奏響凱歌,喬山巍峨,渭水潺潺,扶風大地一片繁榮豐收景象,臊子面已經不再是逢年過節的美食,而是我們關中西府秦人的家常便飯。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扶風人,我讚美家鄉,更加讚美我們的扶風臊子面!

2020年9月30日於扶風新區

作者簡介

馬新社,網名菊黃雪白,陝西扶風人,縣作協會員,縣詩詞楹聯會員。中專畢業,從事醫藥行業,平時喜歡祖國名山大川,旅遊,運動,熱愛古詩詞寫作,多年筆耕不輟,曾在周原文藝,寧夏石嘴山日報,城市頭條,深圳珠江文學社,扶風百姓網,秦嶺天地,陝西丹鳳曬丹鳳,扶風微傳媒,吉瑞墨香等多家網絡傳媒發表過文章。人生格言:願以菊豔香寰宇,傲霜鬥雪志不移!來源:扶風百姓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