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的來歷和習俗

元宵節的來歷和習俗

元宵節,亦稱為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時間是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象徵著春天的到來,人們欣賞舞獅表演、猜燈謎,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

元宵節的來歷和習俗

元宵節的由來

元宵是中國的傳統節日。

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戡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一夜就叫元宵。

元宵節的來歷和習俗

元宵節的習俗

正月十五吃元宵,在我國是由來已久習俗。人們在元宵節吃湯圓,實際上是思念親人、渴望團圓的意思。

元宵節的來歷和習俗

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後,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元宵節的來歷和習俗

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

元宵節的來歷和習俗

玩燈是元宵節的一個重要項目。燈謎是元宵燈節派生出來的一種文字遊戲,也叫燈虎。將謎面貼在花燈上供人猜射,謎底多著眼於文字意義,並有謎格24種,常用的有捲簾、鞦韆、求鳳等格,已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民俗文化。

元宵節的來歷和習俗

元宵節趣味小活動

元旦元宵捷報頻傳 (打一成語)

謎底:節節勝利

趕製元宵閒不住 (五字口語)

謎底: 忙得團團轉

元宵之夜遇徐娘 (《射鵰英雄傳》人物)

謎底:胖婦人

從唐代開始,元宵節就過得極其隆重,往往燈月交輝,遊人如織,熱鬧非凡。時至今日,元宵節依然為重要的傳統節日,人們以各種方式來慶祝,除上述習俗之外,大多還有劃旱船、扭秧歌、踩高蹺、走百病、迎紫姑等習俗。

更多精彩回顧

【春訓學習】春早人勤爭朝夕 奔跑追夢開新篇

蒲城法院:“學習強國”助力法官幹警“充電”學習

【新春喜訊】蒲城法院連續四年榮獲全縣目標責任考核先進單位

奔跑逐夢 從春訓勵兵起航——蒲城法院召開“講政治、敢擔當、改作風、提效 能”主題春訓會

元宵節的來歷和習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