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至今,我們的生活都發生了哪些變化?

中國國家地理圖書


儘管確立改革開放的政策基調的是1978年12月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然而中國對內改革的歷史序幕在此之前就已揭開了: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被視為是揭開中國改革開放歷史大幕的標誌性事件,這充分證明了改革開放絕不是一時心血來潮的政策變更,而是順應中國歷史發展的需要和人民群眾的迫切呼聲的。到今年為止改革開放已經歷了四十個年頭,在這四十年裡無論是國家的大政方針或是我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都經歷了各種各樣的改變。需要注意的是:改革是在機遇和挑戰並存的局面下摸著石頭過河,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不只收穫了歡笑,也曾為改革初期的陣痛留下過淚水。四十年後的今天改革開放已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問題同樣突出,所以我才說改革開始是經歷了四十個年頭,而不是過去四十個年頭。事實上改革開放不是過去時,在未來仍有必要進一步加大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的力度,使我們的國家取得更大的進步並將這進步真正惠及全體國民。

四十年在一個地圖上幾乎找不到的小村莊裡18位衣衫襤褸的農民鄭重其事地在一份契約上按下了自己的手印,這份契約上寫的是:“我們分田到戶,每戶戶主簽字蓋章,如以後能幹,每戶保證完成每戶的全年上交和公糧,不再向國家伸手要錢要糧。如不成,我們幹部坐牢殺頭也甘心,大家社員也保證把我們的小孩養活到18歲。”由此可見在當時這麼做需要承擔多大的政治風險,而他們冒著如此巨大的風險分田到戶只為實現吃飽飯這個最基本的需求。在分田到戶之前小崗村是有名的“吃糧靠返銷、用錢靠救濟、生產靠貸款”的“三靠村”,每年秋收後幾乎家家外出討飯。然而分田到戶後奇蹟出現了:小崗村在遭遇罕見大旱的情況下光油糧總產量就達到了3.5萬斤,相當於此前20年產量的總和。小崗村人不僅吃飽了肚子,還上交糧食給國家和集體,當年實現人均純收入400元,是上一年的18倍。此後分田到戶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就從小崗村逐漸擴散到了全中國,成為我國農村一項基本經濟制度。我國的改革開放是從農村開始起步的——正是18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農民揭開了改革開放的歷史大幕,而三農問題也一直是中央高度關注強調的問題。2006年1月日農業稅被正式廢止,至此在中國延續了二千六百多年的皇糧國稅就此成為歷史,河北省靈壽縣清廉村的農民王三妮為此特意鑄造了告別田賦鼎作為紀念。同年西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學雜費全部免除,次年中部和東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學雜費全部免除。當發端於農村的改革開放在經歷了四十個年頭後我國農村的現狀是什麼呢?應當說是一夜間跨過了溫飽線,但四十年也沒能圓了致富夢——同四十年前相比中國農民早已不需要再為最基本的溫飽問題發愁了,然而城鄉發展不平衡的現象仍客觀存在,農民在享受醫療、教育等社會資源方面仍處於事實上的不平等地位,有的地方青壯年走了,耕地荒廢著,只留下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而這恰恰應當是我們下一階段改革所要重點關注的。

四十年前如果您打算做生意那可得小心翼翼控制著規模,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當作資本主義的尾巴割掉。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裡浙江義烏的廿三里鎮出現了一群小商小販,他們用紅糖、草紙等低廉物品同居民家中的雞毛等廢品進行交換以獲取微利,時人謂之雞毛換糖。可在那個年代這被視為是投機倒把的行為,是應當割掉的資本主義尾巴,直到80年代工商局才為從事雞毛換糖的商販們頒發臨時許可證,這等於是承認了這一行為的合法性。四十年後的今天義烏已是全球知名的小商品批發市場之都,而由義烏商人開啟個體工商經濟模式早已擴散到全國,國家以法律的形式保護這些個體工商戶同大企業平等地參與市場競爭。

1972年意大利電影大師安東尼奧尼根據在我國的見聞拍攝了紀錄片《中國》,鏡頭中的中國人無不身著清一色的藍灰色或軍綠色衣著。七年後中國迎來了第一位來自歐洲的服裝設計師皮爾·卡丹,他帶來了12個外國模特,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辦了中國改革開放後第一場時裝秀。人們天生的愛美之心被這場時裝秀成功喚起,到了1985年廣州舉行了新中國第一次選美比賽。此後中國的服裝和化妝品市場就越發向多元化方向發展,以滿足不同人群的審美觀,時至今日我們已無法再想象所有人身著統一服裝的場景了。

也許很多從70年代過來的朋友都曾有過這樣的經歷——躲在被窩裡偷聽鄧麗君的歌。在那個特定的年代她的歌聲穿越臺灣海峽使祖國大陸人民第一次感受到:原來音樂不一定非要作為某種意識形態的宣傳工具,而完全可以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她的歌甚至成為了中國改革開放文化思想解放在人民的精神娛樂領域的標誌。在當時港臺的流行音樂被視為是靡靡之音,直到1984身著中山裝的張明敏在央視春晚上演唱了那首《我的中國心》。在那個人們還不知道粉絲、IP為何物的年代張明敏、費翔、鄧麗君成為了一代中國人心中的偶像,那個年代的港臺明星們幾乎都懷著質樸的愛國精神,他們的歌聲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成為溝通祖國大陸和港臺之間的文化橋樑。

1983年由黃元申主演的《霍元甲》作為第一部進入內地的香港電影曾在祖國大陸創造出萬人空巷的景觀,之後的《上海灘》再次在大陸掀起了一波收視狂潮,儘管那時電視機在中國大陸還算是稀罕物件,可人們愣是全村或整棟宿舍樓的男女老少端著小板凳圍著一臺電視機收看了這兩部電視劇,甚至當1993年2月26日周潤發首次來到上海時引發了上海市民的駐足圍觀。這時進入中國大陸的電視劇並非只有港片,日劇《血疑》和《排球女將》也在中國大陸造成萬人空巷的局面。在引入港片和外國影片的同時中國大陸的電視劇也在悄然發展著:早在1980年中國大陸就拍攝了改革開放後第一部電視劇《敵營十八年》,1985年播出了《濟公》,在1986年和1987年《西遊記》和《紅樓夢》兩部古典名著被拍成了電視劇,此後我國電視劇事業的發展日漸走上正軌。

1984年《深圳特區報》刊登了一條當時的重磅消息:”經上級批准,深圳市政府決定從11月1日起深圳經濟特區(不含寶安縣)取消糧、油、豬肉票證,實行議價、敞開供應》。“就是這樣一條在今天看來微不足道的短消息卻見證了一個時代的轉折——自上世紀50年代起我國在物資極其匱乏的狀態下長期實行物資憑票供應的制度,正是深圳這次率先試點開始了中國告別票證時代的歷史序幕,到1993年底全國95%以上的市縣都已取消糧票制度,至此中國已基本告別票證時代。

1994年我國才開始接觸到互聯網,那時誰也想不到在二十多年後中國不僅湧現出了百度、騰訊和阿里巴巴這樣的互聯網巨頭,網絡更是深刻影響著幾乎每一箇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很多人可能已然習慣了買東西時掏出手機刷微信或支付寶,目前中國的支付寶已跨出國門走向俄羅斯、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等地。

1994年11月12日我國第一部進口大片《亡命天涯》在全國六大城市率先公映。在今天去影院看進口影片並不是什麼稀奇事,可在當年竟引發了一場是否應當抵制進口影片的爭論,甚至有人危言聳聽地聲稱:中國電影必將在進口影片的擠壓下走向衰亡。然而事實卻是中國電影在經歷了二十多年的與狼共舞后日漸崛起。

1978年10月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在乘坐日本的新幹線列車時意味深長地說了一句”我們現在就該坐這樣的車“,而當時我國依然只有傳統的綠皮火車。中國人的鐵路夢做了上百年——曾幾何時無力自建鐵路的清政府不得不接受路權淪於外國人之手的現實,然而在2015年中國高鐵進軍英國,於是中國網友就此編出一個段子——英國首相卡梅倫向伊麗莎白女王彙報:”老佛爺,洋人幫咱們修鐵路來了”。2017年6月26日中國新一代動車“復興號”首航,超過400公里的時速將中國高鐵再次提升了一個檔次。

2002年江蘇無錫一家針織品出口企業老闆陸勇被檢查出患有慢粒白血病,而醫生給他的建議是服用一種瑞士諾華公司生產的名為“格列衛”的抗癌藥,服用這種藥可以穩定病情、正常生活,然而這是一種需要不間斷服用的藥物,而這種藥的售價則高達23500元一盒,一名慢粒白血病患者每個月需要服用一盒。儘管陸勇作為一名做出口貿易的老闆擁有相對比較豐厚的家底,卻依然被這高昂的藥價掏空了家底。漸漸地他開始思考:既然連自己這個在當地相對較為富裕的企業家都被這高昂藥價拖得疲憊不堪,那麼對於那些工薪家庭乃至貧困家庭的病人而言又面臨怎樣的命運呢?正是在這種思索下他成立了病友群,和全國的慢粒白血病患者交流互動,結果不聊不知道,一聊嚇一跳——在他所認識的全國慢粒白血病患者群中包括他自己在內能勉強承擔藥價的只有兩個人,而且即使是他們兩人也已被這高昂的藥價拖得疲憊不堪。為了活下去陸勇和他的家人不得不嘗試尋找新的治病方法,在這一過程中他結識了不少外國患者。通過他們陸勇得以接觸到比正版“格列衛”便宜得多的印度仿製“格列衛”,從此做起這種仿製藥品在中國的代售,然而他個人卻因此涉嫌販售假藥。去年根據陸勇的事蹟拍攝的電影《我不是藥神》上映。在陸勇事件的刺激下我國啟動了新一輪的全面醫療改革,試圖實現全國各區域、各階層之間的全面統籌醫保。不過行百里者半九十,目前我國的醫改仍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依然任重道遠。

四十年前如果您有海外關係那可得小心翼翼掩藏起來,當時的海外關係也包括港、澳、臺地區。1985年寧波人程浦先拿著香港親友付費的發票和邀請信到市外辦申請辦理赴港探親,成為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陸第一個實現出境遊的人。當時國門還沒完全打開——當時大陸公民出境幾乎都是以探親遊的模式實現的。而一旦邁出國境線就意味著一切基本只能靠自己,因為國家再也不能為出境人員提供任何保護。如今在世界各地都能見到中國人的身影——我們敞開了國門迎接四方賓朋,同時我們的國民、我們的產業也已湧現全球每一個角落。昔日的探親遊如今早已變成了全球暢遊,而那些邁出國門的中國公民也不再是無依無靠了——利比亞撤僑和也門撤僑清晰地證明如今的中國完全有能力保護自己海外公民的合法利益。而在所有出境遊中最為引人注目的莫過於海峽兩岸三通的實現——1981年9月30日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首次表達了兩岸三通的心願,在當時這似乎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然而在2008年12月15日臺灣海峽北線空中雙向直達航路正式開通啟用,民航上海區域管制中心與臺北區域管制中心首次建立兩岸空管部門的直接交接程序,這標誌著兩岸同胞期盼已久的直接、雙向、全面空中通航變成現實。

曾幾何時在外國人的印象裡中國就是那個有著四大發明的文明古國,可不知從什麼時候起高鐵、網購、支付寶和共享單車開始被外國人譽為中國在新時代的四大發明。十年前咱們消費無非不過就是現金支付或刷卡兩種模式,可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很多人似乎已習慣了不帶錢不帶卡的消費習慣,隨身帶著手機就可以走遍天下。甚至有人戲稱:以前令人厭惡的小偷扒手怕是要失業了。隨著中國人的經濟活動向世界各地的發展,如今日本、韓國、新加坡、泰國、印度等國均已出現微信或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模式。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說句實在話,我總覺得心裡難受。主要是企業退休人員與事業退休人員的收入不合理的問題令人添堵。我是一名中國企業退休人員,工資2000左右,目前,和我一起參加工作的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工資現在都已經7000元了,差距天地之間。可以說,改革開放,確實使一部分人富了,但大多數企業的退休老人沒富先老的問題特別嚴重,在此,我希望國家有關部門,把企業退休人員工資與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工資拉平,讓每一個企業退休老年人都能夠享受到改革開放的成果,我看,這才是最為迫切的事情。

另外,2000元工資相當於40年前的20元錢,一個老人看病,吃藥,吃飯,進養老院真的是不夠花啊!這點錢,也不好乾啥的呀!其實,我們不需要政府的照顧,只希望,工資公平合理就行了,我們不想給國家添麻煩,更不想給統計局拖後腿。


劉年14


我出生於1941年,初上小學時,上午課前集隊升的國旗還是青天白日旗,至今還記得當時列隊我個子小,總是排在最後一個。“報數”時經常喊“32!”就是說,當時全校學生數只有30幾個,全校只有一個老師,兩個教室,卻有六個年級。這就是解放前一個典型的農村小學的狀況。1954年,我小學畢業前,擔任學生會糾察隊長,每天上學必須列隊報告人數,報告的生數已超過200。全校還是6個班級,正式教師10位。前後

5~6年的時間,學生數增長6倍!這只是

毛澤東時代的豐功偉績之一。


西山殘陽


40年前的今天,我在石境衛生院工作,月工資19.65元,飯票每斤0.16菜每餐二分錢,一天伙食費022元,兩個月回家騎單位自行車永久牌的,80年5月調到江鎮衛生院月工資,34.50元,帶母親及侄子每月生活費要二十元,總的一年節約存百元左右,到85年第一次工改拿到每月工資六十二元五角,九二年第二次工改拿每月工資二百四十元,逐漸到2000年拿到手工資是九百多,到一三年退休前每月拿到手扣除外拿到手1500多元,2014年退休拿退休金每月2347元到今年現在退休金每月3558元,於我1976年參加工作每月只拿17.65元,工資到現在漲了二百倍以上,這就是改革開放帶來的豐碩成果,這要感謝黨和政府對退休人員的關懷,我現在知足了,就是過好幸福的晚年。


用戶51424195628


改革開放四十年變化非常大!

先從飲食看,過去全家人不過年過節吃什麼餃子?昨天路過一個住宅工地大門口外,汽車流動食堂車周圍農民工師傅吃飯,每人端碗餃子、一瓶啤酒,都樂呵呵吃呢。小時候的大葵花、兒童餅乾都不常吃。現在孩子小食品不光你沒吃過,有的你都沒見到過。

服裝上,過去冬棉夏單,外衣不帶色,現在女人都有貂,有的不止一兩件,男的都來件皮羽絨,孩子衣服總感覺是新的,更談不上縫縫補補。

住,過去一間小房大通鋪,炕頭炕尾沒法顧,枕頭鋪蓋不分主,炕沿裡面爬臭蟲!現在房子大到每人不光有自己的床還有自己屋,家居如果少了話,說話帶回音的,找誰不喊一聲,你得轉一大圈。

行,過去誰家有臺“永久、立鳳、飛鴿”自行車,你家就是富裕戶。現在許多家都有第二臺汽車了。

玩,就是旅遊是改革開放後才有的,過去都忙乎全家幾張嘴,旅遊概念都沒有。現在省內遊是初級,國內遊是中級,國外遊是高級,也許哪天再弄個太空遊都說不定的事情。

過去家中必備品、生活用品都缺少、斷流,現在生活附屬品多到眼花繚亂,有的東西叫不上來名字,也不知道怎麼用。過去人的慾望多能實現的少,現在慾望少,能實現的多了!

看來改革開放的路子是對的!不改就是一潭死水,不改什麼夢想都不會實現。


載你飛翔


沒有毛澤東主席的正確領導,就沒有幸福的今天。自從鴉片戰爭開始,外國的鐵蹄踏適中國,國內清政府腐敗無能,割讓土地。鑑著賣國條約,連年軍閥混戰,蔣家王朝逃離臺灣,把一個滿身瘡痍的舊中國留給共產黨。在毛澤東主席的領導下,抗美援朝,互助組,合作化,人民公社,大躍進。把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建設成為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工業,農業大國。三年自然災害,還要給蘇聯還債。中國人民在毛澤東主席的領導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農民踴躍交售愛國糧。風清氣正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展現在世人面前。印度反擊戰,對越自衛還擊,那個戰役不消耗國力,唐山大地震等各種自然災害的發生。無疑給國家帶來巨大的損失。都一一地挺了過來。到毛主席去逝後。基本上國庫充盈。集體經濟煥然一新,農村學校,商店,保健站為民服務的體系已經形成,鐵路,公路,水電設施已具規模。一九七四年,周總理在四屆人大報告中提出在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可以說,沒有毛澤東主席他老人家所積下的家底,不可能有改革開放的順利開展。吃水不忘打井人,一味的,片面的說這好,那不好是毫無道理的,也是根本講不通的。


丁懷亮734


看到這樣的提問,我認為小編這樣提問難免有搞歷史虛無主義,割裂新中國歷史之嫌,估計我說這些平臺也不會通過,但我還是想說說我的觀點和看法。首先,新中國從建國至今已有70週年了,在這70年裡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特別是在毛主席領導下的艱難創業,艱苦奮鬥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雖然經歷了前三十年和和四十年兩個歷史階段,兩者之間實際是一個完整的整體,不可分割。(前三十年是後四十年的基礎,後四十隻有在前三十年的基礎上才有這樣的成績)特別是前三十年的成就不可否認,沒有前三十年的基礎,也就沒有後四十年的成績,沒有前三十的堅實的基礎,你後面什麼“放”也只是空談,有了前三十的堅實基礎,後面誰都能取得發展。所以,否定前三十年,是典型的歷史虛無主義,是別有用心。其次,要比,就應該有一個正確的比較方法,既要把後四十年和前三十年比,就更要把前三十同建國前比,這樣,才能得出科學的結論。才是辯證唯物主義的比較方法。撇開建國前期創業的艱難環境,只用和平發展時期的成績去比,這就不是馬克思主義的實事求是的態度。

下面我們不妨看看新中國前三十年的發展,我們還是以事實來說話。首先,前三十年同建國前比較:(從1949年到1978年)

工業總產值1949年是140億,到1978年是4230億,增長了30.26倍。

農業總產值1949年是326億,到1978年是1397億,增長了4.29倍。

糧食1949年是1.1318億噸,到1978年是3.0477億噸,增長了2.69倍。

棉花1949年是44.4萬噸,到1978年是216.7萬噸,增長了4.88倍。

鋼產量1949年是16萬噸,到1978年是3178萬噸,增長了198.63倍。

煤炭1949年是3200萬噸,到1978年是6.18億噸,增長了193.125倍。

發電量1949年是43億度,到1978年是2566億度,增長了59.67倍。

國內總產值年均增長率為8.43%(三十年來物價一直保持穩定不變)。

再和國際上比,前三十年我國農業平均每年增長4.0%,與此同期:美國1.6%,蘇聯3.1%,日本1.7%,西德1.9%,英國2.3%,法國2.5%,印度2.6%。

工業總產值在同一時期,我國平均每年增長12.5%,與此同期:美國4.0%,蘇聯8.8%,日本11.5%,西德5.8%,英國2.3%,法國5.0%,印度5.9%。

很明顯,我國前三十,在那樣的基礎和那樣的環境下,工農業增長率都遙遙領先。

再同美國比,1949年我國與美國相差28倍,到1978年只相差5.52倍。

前三十我國的經濟提升到世界第6,是世界第六大工業國,第三軍事大國,第18科技強國。

當然,後四十年有了很大的發展,這也是不爭的事實。但我們必須清楚的認識到後面是和平發展時期的四十年。前面是社會環境艱難的三十年,兩者具有不可比性,發展基礎不同,發展環境不同。後四十年發展的前提條件:一是有前三十年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強有力的基礎。二是有毛主席為新中國創下的和平環境。沒有這兩個條件,其結果可想而知。所以,一味地講後四十怎麼怎麼樣,似乎前三十年一無是處,這都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是割裂歷史,是歷史虛無主義的表現,必須堅決予以抵制。


政195269258


①在物質方面,雞鴨魚肉蛋奶等很普及,但質量大打折扣

小時候的豬都是一年生,自然生長,吃的是原生態的雜食,沒任何激素,肉很香,有益人體健康。現在的一切肉包括雞蛋都違背自然道,我是食之無味,真懷念兒時的純樸生活!

②在精神方面,現在的人以金錢為中心,道德滑坡,夫妻反目很常見

學以成人是一輩子的事情,可我們依然迷茫!改開以來,貧富差距越來越大,階層躍遷無望,再跟資本家談道德,讓社會更和諧點,無異於痴人說夢!所以,當今社會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如同20世紀初的風雲變幻!

世界正在變,共創共贏共享正當時!


全息領導力


與改革開放前比,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生活方面,包括吃,穿,住,行。

一,收入:

改革開放前,農村,以生產隊為單位,集體生產,統一按人分配,成年勞動力,每幹一天計:男10分,女8分。十分為一個工。到秋後決算。(扣除交公糧的,地,富,反,壞,右等五類分子的義務工)好的生產隊一個工,也就和三至四毛錢,次的生產隊幾分錢不等。

那麼一個勞動力,一年的收入:20-80元不等,有的還倒欠錢。

吃:青黃不接,吃糠咽菜。

穿:補丁衣服,沒有換洗的,有的人衣不蔽體!

住:大部分是,茅草屋,土坯房。

行:千戶不到一輛自行車,90%的農村不通車,靠步行!

玩:沒錢買燈油,晚上捉迷藏,摔跤玩。

現在生活怎麼樣,可以與上邊所述進行對比,在這我就不多說了。


雨晴a收起你的傘


改革開放以來,生活發生了那些變化?本人就是從改革開放前走過來的,應該有發言權,國人都要憑良心說話,現在的生活和以前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大處講,國家的經濟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國際上說話有了話語權,和世界發達國家的差距在不斷的縮小,此生活上講,顯而易見的就是百姓吃飽了飯,不像以前什麼都要票,外面吃飯沒有糧票,你有錢也吃不成。現在朋友,親戚同學聚會都成了很平常的事,只要你努力就可以掙錢,改革開放前,吃一頓飽飯真不容易,一個月的口糧50%以上都粗糧,過年能吃一頓肉餡的餃子也很不容易,平民百姓不知道大道理,衣食不愁要比任何道理,主義都有用!所以說發展才是硬道理。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