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比诸葛亮更早提出三足鼎立说的智者,却最终湮没于历史潮流

在秦末农民起义纷争的年代,不论汉、楚,可谓是人才辈出,文有张良、范增,武有龙居、项羽、韩信等等,而其中有一人,才能非常出众,

堪称秦末的“小诸葛”,但因其未被重用,又因名字被篡改,最终后人能记住他的不多。

他的原名是蒯彻,为避汉武帝刘彻讳,史书将他改名为蒯通。《史记》的《淮阴侯列传》(淮阴侯即韩信)中,有限地记载了这位才智出众的“王佐之才”的风采。

一位比诸葛亮更早提出三足鼎立说的智者,却最终湮没于历史潮流

蒯通肖像

楚汉战争的后期,刘邦和项羽斗得几乎两败俱伤,两军相对一直没有进展,“一日数战,无尺寸之功”。而刘邦“锐气挫于险塞、粮食竭于内符”,项羽也是“迫西山不能进”。这个时候,聪明的蒯通审时度势,极力劝谏韩信在这个大好时机自王,这件事情被编入了《史记》,编者给它起了个平淡的名字叫做《蒯通说韩信自王》,而笔者认为,这篇文章,值得与几百年后诸葛亮的《隆中对》相提并论。而蒯通本人的战略眼光,也超越了同时代的许多人,称他为当世诸葛也毫不过分。

蒯通认为,韩信“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当今二主(刘邦和项羽)之命悬于足下”,为他将来的进军目标、政治手段都画好了蓝图。让我们想起了诸葛亮在隆中对里给刘备定下的蓝图: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一位比诸葛亮更早提出三足鼎立说的智者,却最终湮没于历史潮流

诸葛亮草庐中知三分天下

蒯通也早有三分天下的想法,于是他对韩信说:

“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二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

然后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最后得出“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于齐”的美好结局。

如果韩信听了,采纳了这种做法,我想,历史就要改写了。

一位比诸葛亮更早提出三足鼎立说的智者,却最终湮没于历史潮流

可惜,历史不能重写

可惜,在政治漩涡中,韩信未能表现出在战场上的潇洒,而是优柔寡断,未能远谋。他认为“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也就是说韩信某种意义上想要报恩于刘邦。当初他在项羽的手下不得重用,是刘邦(实际上是萧何的作用)重用了他,给了他军队,给了他数不尽的荣耀,最重要的是,给了他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和平台。笔者看来,韩信骨子里是很敬重刘邦的,依然认为他是“将”,刘邦是“帅”,所以他依然过不了要背叛刘邦、与刘邦为敌这一关。

一位比诸葛亮更早提出三足鼎立说的智者,却最终湮没于历史潮流

韩信始终不敢背叛刘邦

而蒯通当时说了这样饱含哲学思维的话:

“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

意思就是说,上天赐给你的你不取,那是要换来灾难的;时机成熟了你去动手,那是要遭殃的。因此,总之你不能犹豫。

是的,老天赐给你的礼物,你不要,将会付出成倍的代价,甚至是生命。

一位比诸葛亮更早提出三足鼎立说的智者,却最终湮没于历史潮流

历史车轮徐徐开进,谁也不等

后来韩信实在不听,蒯通又说了一句预见性哲理性都很强的话:

“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

意思是一个人的功业或事业成功往往很难,但是想要中途失败却很非常容易。就像通常老百姓说的那样——这个事咱做不好还不能往坏里做,失败是很容易的事情。

只是可怜这位眼光独到、才华出众的蒯通,尽管三翻四次地进行动人的劝说,(甚至有些啰嗦),都以失败告终。

韩信自以为刘邦不会夺取他的“齐”。他是“三齐王”,即“齐天”、“齐地”、“齐君”,那可是真的比《西游记》里的齐天大圣还要厉害、威风;自身有“十大功”,这个后世的乾隆皇帝也没有超过他;另外后来韩信还向刘邦索取了“五不死”(这个众说纷坛),即“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绳子绑不死”、“刀枪刺不死”,可谓是一块升级版的免死金牌。

刘邦终究是奸人,默许了萧何与吕后合谋,用阴毒的方法还是将韩信害死了。

一位比诸葛亮更早提出三足鼎立说的智者,却最终湮没于历史潮流

韩信被害

临死之前,韩信仍说:

吾悔不用蒯通之计!”

只是,

可怜了蒯通,如果韩信是刘备,那么蒯通就可以比肩后世的诸葛亮了。

至于这位“王佐之才”的结局,《史记》上也只有只言片语:

“蒯通说(韩信)不听,已佯狂为巫。”

也就是装疯卖傻退出江湖了。可怜一时的英才,竟然因为政治斗争,永无出头之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