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自己的民族•滿族

我是滿族人,我的家鄉是滿族自治縣。從2004年3月開始,從事民族工作,對民族工作感情深厚。但對自己的民族•滿族的歷史瞭解的不夠深入。今天補補課,學習學習滿族的歷史沿革。進一步認識自己的民族。關於滿族,百度百科記載的非常詳細,現分享部分內容。

滿族,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人口數居第二位。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滿族人口分佈於全國各地,以遼寧、河北、黑龍江、吉林和內蒙古自治區、北京等省、自治區、直轄市為多,其他散居於新疆、甘肅、寧夏、山東、湖北、貴州等省區及西安、成都、廣州、福州等大中城市。

滿族,是個勤勞、勇敢、智慧的民族.也是一個善於博收外來文化並融匯創新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風俗文化,滿族歲時風俗,多與漢族相近,但又保持著不少滿族特色。

滿族起源於東北,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肅慎以及後來的挹婁、勿吉、靺鞨和女真。

肅慎人是東北地區最早見於記載的居民之一,他們生活在長白山以北,東濱大海以及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的廣大地區。肅慎人以狩獵遊牧為主業,擅騎射,性勇猛。早在舜、禹時代,肅慎人就與中原地區建立了聯繫。西周初(公元前11世紀初)肅慎部曾向周朝進獻“楛矢石砮”。《左傳》記載:“肅慎、燕、亳”為周代的“北土”。戰國以後,肅慎人改稱挹婁,有時仍沿用舊稱。挹婁人也用“楛矢石砮”狩獵,種五穀並長於養豬,能織麻布,會造小船。三國以後,挹婁人屢次向中原王朝進貢,直接臣屬於中原王朝。“挹婁貂”在三國時是當時社會上的珍品。

南北朝、隋、唐時期,肅慎、挹婁的後裔,相繼以勿吉、靺鞨的名稱出現,人口發展多達數十個部落。靺鞨後來發展為粟末、白山、伯咄、安車骨、拂涅、號室、黑水等七部。

唐代,大祚榮以粟末靺鞨為主體,在松花江上游、長白山北麓一帶,建立地方政權“振國”。唐開元元年(713年),大祚榮被唐朝冊封為“渤海郡王”,加授“忽汗州都督”,從此便以渤海為號。渤海國的政治、軍事制度,均按唐制建立,使用漢字。國王的更替,皆受唐王朝的冊封。唐玄宗時,渤海與唐保持了密切關係,入唐的貢使幾乎每年都有,多次派遣學生到唐都長安的太學學習。中原地區的政治、經濟和先進的科技、文化的影響,促進了渤海的農業和手工業的迅速發展,尤其是冶鐵和織綢更為有名。

渤海建國前後,黑水靺鞨經常向唐朝進貢。唐開元十三年(725年),唐朝在黑水靺鞨地區設黑水軍,隨後設黑水府,分別授黑水靺鞨各部首領都督、刺史等官,並置長史監之,賜姓李氏。以雲麾將軍領黑水經略使,隸幽州都督,成為唐朝在黑龍江流域設置的直屬地方機構。當渤海強盛時,部分黑水靺鞨人為其部屬。遼亡渤海後,南遷渤海部民,而黑水靺鞨隨之向南遷徙渤海故地,逐漸取代渤海而興。五代時黑水靺鞨稱為“女真”,遼時為避遼興宗耶律宗真諱,改稱女直。此後,女真這一稱呼代替了靺鞨,一直沿用到明代末年。

遼代女真人大體可分為三部分。居住在遼東地區的女真人,被稱為熟女真或系遼籍女真;居住在松花江以北廣大地區的女真人,被稱為生女真,或不繫遼籍女真;居住在兩者之間的被稱為回霸(一作回紇)女真。生女真中的完顏部,由於鐵的傳入和使用,生產發展較快。在首領完顏阿骨打的領導下,起兵反遼並建立金朝。金朝建立以後,與北宋聯合滅遼,不久又南進,取代北宋王朝,形成與南宋並立的局面。

金朝佔領中原地區以後,貞元元年(1153年)遷都於燕京,實行“南遷北徙”的政策,女真人最初遷徒到燕山一帶.以後定居在華北地區,而漢人逐漸向北遷移。定居在中原的女真人,在漢族和周圍環境的影響下,逐漸與漢族融合。蒙古滅金以後.他們被列在“漢人”等級中,說明與漢族已無明顯的差別。留用在東北地區的女真人,相對來說仍然比較落後。

元代女真人,一部分居住在遼陽等路的轄區內,與漢族雜居共處,逐漸與漢族融合;一部分散處在合蘭府水達達等路,即以今黑龍江省依蘭縣為中心,分佈於松花江流域和黑龍江中、下游,東達海岸的廣大地區。元“設官牧民”,在這一帶地區先後設立五個萬戶府和東征元帥府,在烏蘇里江流域設立兩個千戶所,在黑龍江下游設立萬戶府,通過當地民族上層“因俗而治”。

明代女真人按其地理位置和社會發展程度,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東海女真(明稱野人女真)。建州女真分佈在撫順以東,以渾河流域為中心,東達長白山東麓和北麓,南抵鴨綠江邊。海西女真分佈於開原邊外,輝發河流域,北至松花江中游大轉彎處。東海女真分佈於建州、海西女真以東和以北地區,大體從松花江中游以下,迄黑龍江流域,東達海岸。在社會經濟長足發展的情況下,女真人從狩獵和遊牧走向了定居,其經濟也從過去的狩獵經濟,轉為主要從事農業,輔之以狩獵和採集。從社會形態和階級關係上看,已經出現了奴隸主和奴隸階級,清人福格在《聽雨叢談》中說:“滿洲有稼穡,有城堡世居之民”,“數十巨族,則各踞城寨,小族亦自主屯堡,互相雄長,各臣其民,均有城廓。土著習射獵,知稼穡”。明王朝在廣大的女真地區設立了380多個羈縻衛、所,又在黑龍江與恆滾河匯合口對岸的特林地方,設立奴兒干都指揮使司,封女真各部首領為都督、都指揮、千戶、百戶、鎮撫等職,給予敕書、印信、衣冠和鈔幣,並規定了朝貢與馬市的時間與待遇,加強了明朝對東北地區的直接統治。明初以降,以奴兒干都司為中心,在東北地區建立了六條交通幹線,設驛站40多座,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進一步促進了女真與漢區的經濟文化交流。

明中葉以後,女真各部互爭雄長,經常征戰,形成互相殘殺的混亂局面,女真人民遭受了極大的痛苦。清太祖努爾哈赤是建州左衛猛哥帖木兒的六世孫,具有卓越的政治和軍事才能,他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開始了統一女真各部的戰爭。努爾哈赤十歲喪母,十五六歲時在阿臺家被俘,遼東總兵李成梁見其伶俐,置於部下,在軍中屢立戰功。十九歲時乘機從李成梁處“颺去”。後來入山採集山貨,往來於撫順馬市等處,熟悉漢人地區的情況,受漢文化影響較深。他起兵後,先後被明朝封為指揮使、都指揮使、都督籤事和龍虎將軍等。從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起,努爾哈赤先後用11年時間,統一了建州女真,並挫敗葉赫等9部聯軍三萬人的進攻。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又兼併了海西女真中的哈達、輝發和烏拉三部。與此同時,在對東海諸部的用兵中,也不斷地取得勝利。在30多年時間中,努爾哈赤將東至海濱、西達開原、北抵嫩江流域、南至鴨綠江廣大地區分散的女真各部全部統一起來。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過程中,採取了一系列發展經濟的措施,加強了與漢區的聯繫,促進了女真社會的經濟發展,出現“滿洲民殷國富”的局面。同時,在政治和軍事上進行改革,萬曆十五年(1587年),在二道河畔建立費阿拉城,六月“定國政”,確立了保護私有財產的法律。在統一女真各部的過程中,努爾哈赤對狩獵組織牛錄,進行了創造性的改造,建立了著名的八旗制度,對後金及清王朝的歷史,以及滿族社會歷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滿族自治縣)建立大金國,自稱“英明汗”,史稱後金。後在統一女真各部和對明朝的戰爭中,先後將都城遷至遼陽東京城和瀋陽。天命十一年(1626年),清太宗皇太極繼位後,改元“天聰”。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在這一時期陸續組建完成。天聰十年(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大清”,建元崇德。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為鞏固和發展後金政權,進行了堅持不懈的努力,為清朝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關,逐步統一全國,從此開始了滿族貴族對全國的統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