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地标性建筑----正阳门的故事

正阳门原来叫丽正门,自建成至如今已度过了五百多年的岁月。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始建,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完工。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到正统四年(1439年),修筑了瓮城、箭楼、东、西闸楼,并疏浚城壕、建造石桥、牌楼,形成了“四门、三桥、五牌楼”的格局,并改丽正门称为正阳门。其正阳二字中,“正”有“公正、平正、正明公道”之意,“阳”则有“明亮、和暖”之意。这两个字合起来,既有圣君如日、受四海瞻仰的意味,同时也显示了这座“国门”的高大雄伟、无与伦比。

北京的地标性建筑----正阳门的故事

作为北京内城的正门,正阳门在人们心目中那可是处于“国门”的地位,立在这里的前门五牌楼,也就成为了北京城的地标性建筑物。很多北京的友人都说,正阳门自打建起的那天起,一直就是老北京的象征。正是因为正阳门在北京城中的“显赫”地位,因此它前面的五牌楼便成为了老北京众多牌楼中结构最复杂、在老百姓心中位置最重要的一座,同样五牌楼也是北京城最高城门的牌楼。

北京的地标性建筑----正阳门的故事

丽正门改称正阳门,据史料记载,是因1436年到1439年京师的大规模修建。然而史书上没有记录的,却有一段民间关于城门改名的离奇故事。

明英宗改元初期,京城里经常有鬼魅在夜晚出没。起初明英宗对此事并没有留意,反而这觉得是有歹人故意装扮吓唬别人。直到自已居住的紫禁城里也频频有鬼魅出没时明英宗才开始担忧起来。

北京的地标性建筑----正阳门的故事

为了能压制到处作崇的鬼魅,明英宗绞尽了脑汁,他请来高僧在宫中做法事,率领后宫共同祈福,可这些似乎都不起作用。就在明英宗一筹莫展时,朝中大臣纷纷举荐一位举止怪异,疯疯癫癫的跛脚道人。明英宗听后便忙命人把这道人请进宫里。这道士破衣邋遢,满嘴疯言疯语,见到皇上也不行礼。明英宗见此人甚是无礼,便不大喜欢,但目前也只能将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明英宗发话了:“既然道长来了,那么就请道长作法,驱散这些作崇的鬼魅吧。”

“ 不忙,不忙。贫道先喘口气。”这跛脚道人往朝堂上一坐,便不言语了,那场面相当尴尬。一些大臣说要将这狂徒拖出去,一些大臣却说真正有本领的人都是如此不羁,率性,说不定他正想法子呢。

北京的地标性建筑----正阳门的故事

半个时辰过去了,明英宗见这道士还不说话,便把脸一黑,正要发怒,道士却说:“那鬼魅本是极阴之物,因此需要用极阳之物才能压制住。方才贫道路过一座高大富丽的牌楼,看到城门上写着“丽正门。陛下,“丽”本是形容女子品貌出众,怎么能用于内城的正门呢?”

“哦?那依先生看来,这城门的名字应如何改?”明英宗略有不满地说。

道士振振有词地说:“你看,你看,这个地方原本是前朝旧都,换了新主人之后很多城门都要改名字的。别的不说,就说这内城的正门,所对应的就是一国之君,可就因为这女人气的名字没改,所以国都里才频频出来鬼魅作崇之事。我主本是真龙天子,极阳之身,如果能把内城的正门名字改换掉,那么自然可以压制住一切魑魅魍魉。”

北京的地标性建筑----正阳门的故事

明英宗吩咐宫女拿来笔墨,请道士赐名。没想到这道士哈哈大笑,说他自已根本不会写字。他一边抓着头皮,一边说”正阳”“正阳”。明英宗见状,便下令将“丽正门”改为“正阳门”。

北京的地标性建筑----正阳门的故事

正阳门的木刻画

其实,明英宗根本没弄懂跛脚道人的意思。那道人一面抓头皮一面说的是“真痒”,不料明英宗却误听作是“正阳”。不过说来也奇怪,自从这城门更换名字之后,紫禁城内果然阴霾尽除,而鬼魅作崇这些事也就渐渐地被人们遗忘了。(不过这只是民间的故事流传,没有实质的史记记载,所以没有什么负面意思。只是把我看到过的分享给大家。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