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人都要看!就在家門口,你卻不一定了解它!

臺海網1月18日訊 據海峽都市報報道 水波瀲灩的流花溪畔,立著一棵虯枝凌空的千年古榕,名為“甲天下榕”,拱如明月,根似盤雲。古榕旁一座古寺——香積寺,斑駁紅牆,雄踞河岸,不遠處滔滔烏龍江水奔騰。古寺大門兩側的門聯,寫著“瀏覽千江有水千江月,仰觀萬里無雲萬里天”。此聯取自千古名句“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

福州,這座積澱了2200多年曆史的文化名城,蜿蜒流淌著一百多條內河,千年來滋養了沿河的樹、橋、人,浸潤了這座城。富庶的村莊、繁華的商業、茂盛的榕樹……都曾經選擇與河共生。

此輪水系綜合整治,力度空前,不僅讓福州城重現一城碧水將綠繞的盛景,更以內河水網為脈絡,梳理、保護了一大批古橋、古榕、古厝。

即日起,海都報聯合福州市城鄉建設局、福州市水務集團、福州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總院推出系列報道。

讓我們用腳步丈量內河,找尋古城“活歷史”,管窺舊時東方威尼斯,喚醒古城記憶。

圖片

安泰河

“紅紗籠燈過斜橋,復觀暈飛插斗杓。人在畫樓猶未睡,滿堤明月五更潮。”這是宋代著名文學家、福州知州曾鞏的一首詩《夜過利涉門》,說的正是當時繁華的安泰河。

安泰河,一條福州人再熟悉不過的內河,西起白馬河,東至瓊東河,穿越福州老城區的核心地帶,全長約2.5公里,串起三坊七巷、朱紫坊等歷史文化街區。它是唐羅城的護城河,並作為城區重要的水上交通線延續到近代。

圖片

歲月悠悠,觀音橋始終陪伴在福州市民的身邊

觀音橋位置:鼓樓區天盛小區旁,從白馬路西水關公園入口進入,沿河步行約180米,即可尋到。

舊名虹橋,《榕城考古略》載,因橋旁祀有觀音大士,故名觀音橋。該橋建於1477年(明成化十三年),後多次重修、整修加固。觀音橋為原羅城大壕上護城橋之一,單孔石拱橋,橋面橫向鋪設15塊石板。橋面兩側有石護欄板6塊。在西側中間一塊護欄板上,刻有“觀音橋”三字;東側護欄板刻“明成化丁酉(1477)建造”。

沿著觀音橋向西,屬於安泰河最西段,據傳,因有觀音橋,也被稱為觀音河。文藻河流淌至此,與安泰河交匯於西水關閘,流入白馬河內。說到文藻河,名字有來歷:舊時這一帶是福州的垃圾集中點,城區的垃圾通過內河水網運到城外農村去。

日久天長,河岸上垃圾堆積成山,因福州方言裡將“垃圾”稱為“糞倒”,故又稱“糞倒山”。到了清代中期,河岸環境改善,民居多了起來,覺得名字不雅觀,便取了“糞倒”的諧音“文藻”,地處垃圾山旁的這條河由此得名“文藻河”。

圖片

朱紫坊榕騎牆

白馬河

彬德橋

位置:臺江區幫洲里美倫浩洋麗都小區旁

彬德橋位於白馬河南段,被稱為白馬河第一橋。該橋始建於明朝,重建於清光緒丙申年(1896年)。歷史悠久,石雕精美,是古代石橋樑的重要實物。

據傳,彬德橋由木幫商會“彬社”籌資重修,為表彰彬社修橋美德,故名“彬德橋”。

該橋也是白馬河作為我國三大木材集散地之一的見證。其中彬為木加杉,社指代團體組織。在橋的東端北側建有“十八將軍”小神龕,供奉鎮守該橋的“琉球國十八將軍”塑像,表明此河歷史上與琉球國有著密切的關係。

圖片

彬德橋橫跨幫洲街河道,二墩三孔,拱門便於橋下行船

古橋密碼

彬德橋為拱梁結合橋,其中,圓拱適合閩江上較大型的船隻出入,兩側的平梁橋可以流水、通小船,這種橋式全國罕見。

白馬橋

位置:南禪山西南200米,義洲派出所旁

該橋所在的義洲,自古是福州木材市場的主要集散地,該橋東邊是福州商行集中地上杭街和下杭路,福州木材商幫大多住在這裡。該橋為清末福州木幫商會集資建造。福建是我國重要林區之一。從前閩江流域各縣的木材都是通過閩江水運,將“木排”漂流到福州集中,然後再從福州販賣到全國各地。當時福州和漢口、安東,同稱為我國的三大木材市場。

1944年,福州第二次淪陷,日軍在此殘酷屠殺百姓,是日本侵略福州的歷史見證之一。

圖片

白馬古橋舊時是義洲通往上下杭商業街區的交通要道

達道河

沙合橋

位置:下杭路靠近八一七路附近

又名小橋,早先為浮橋,宋紹興十一年(1141年)改浮橋為石墩橋,後又從石橋改為單孔石拱橋,如今僅留有拱形橋體的殘體。

據瞭解,小橋與萬壽橋(今解放大橋)、江南橋(即中洲橋)橫跨閩江南北兩岸,入夜漫步橋上可看兩岸萬家漁火在水中盪漾,明朝列其為南臺十景之一,稱“三橋漁火”。該橋是曾被橋樑專家茅以升贊為奇蹟的“薄拱橋”。如今,在小橋的原址上立了一個沙合橋的牌坊,以作標誌紀念。

沙合名稱與福州古代地貌變遷息息相關,從宋代開始,閩江水沖積形成南臺沙洲,並逐漸合攏、連成一片。閩諺雲:“南臺沙合出宰相。”據說,歷史上有過四次“沙合”,福州先後有章得象、餘深、朱漢章、葉子昂等四人拜相。

林浦河

林浦斷橋

位置:倉山區城門鎮林浦村內

俗稱三門橋,始建於南宋紹興三年(1133年),如今僅剩殘橋,由4塊整石板組成橋面,上設有馬相公廟,東西環抱兩棵古榕樹。

圖片

古橋密碼

福州古橋多為石樑橋,其橋樑架構與福州河流地質狀況最為契合,本地河流受海潮影響較大,河床河岸的泥沙不穩定,因此常常需要石樑橋堅固厚重的橋墩施加壓力,加以固定。

此外,福建地區花崗石藏量豐富,方便取材。

打鐵港河

打鐵港河上接瓊東河,下游與瀛洲河、達道河、光明港相接,是條有近千年歷史的古河道。作為港口城市,舊時琉球國進貢船就是在此停泊上岸的,是中琉關係重要史蹟之一。

該河旁就是南公園——清初靖南王耿繼茂的花園府邸,據傳,因王府打造兵器的工廠就位於河岸,故取名打鐵港河。

河口萬壽橋

位置:打鐵港公園內

原為清代福州城東南部水門——水部(步)門外的河口渡,是舊時福州的交通要道。相傳,因渡口狹小、來往的人貨多,常發生事故,鼓山湧泉寺方丈道霈決定建橋,並將工程交寺僧成源主持,成源募集白銀2000多兩造橋,當時靖南王耿繼茂對建橋亦加贊助。為紀念抱病造橋的成源和尚,民眾便將此橋命名為“萬壽橋”。該橋俗稱“小萬壽橋”,以別於閩江干流之上的“萬壽橋(現名解放大橋)”。

圖片

河口萬壽橋被幾棵大榕樹擁入了懷裡,站在橋上滿眼青翠

如今,說到商圈,我們必然聯想到東街口商圈、萬寶蘇商圈、泰禾商圈,明清時期,河口一帶為琉球商人集居之地,相傳當貢船來閩時,其地繁華殷盛,曾為全城之冠。民國時期,包含河口商人在內的福州商人,為抵制洋貨,在附近立了一塊“請用國貨”的石 碑,立碑之處的路也因此得名“國貨路”。據傳,該石碑曾移位至南門兜的環島上。

三通橋

位置:臺江中亭街西面,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入口附近

舊時,上下杭是福州的商業中心和航運碼頭,所依託的就是閩江和三捷河,可以說三捷河是閩江水入城的門戶。

三捷河兩頭通閩江,漲潮時,閩江潮水南端由新仔河進入達道河至三捷河,西端則由閩江流向三捷河,三通橋因地處三河——三捷河、達道河、新仔河匯流處,故名。該橋初建於清嘉慶丙寅年(1806年)。古時的三通橋為東西走向,2000年左右因中亭街改造,該橋移建並改為南北走向。

古橋密碼

三通橋為船形橋墩,兩端帶水分尖,這種橋墩在福州古橋中十分常見,主要集中在河道的急流沖刷處,可降低橋墩對水流的阻力,從而減少水流對橋墩的衝擊。

圖片

路通橋為2墩3門石拱橋,兩端各有11級石臺階,拱橋構造精美獨特,為福州古橋所獨有

三捷河

星安橋

位置:臺江區下杭路星河巷19號附近

該橋初建於清乾隆丙午年(1786年)。自清代以後,星安橋就是從倉前山渡江後,入城走陸路的唯一通道。那時,這一帶桅杆如林,船舶如蟻,臨衢車不絕,夾道閣相連。誰能想到,如今寧靜平和的星安橋兩岸,曾經商賈雲集?

圖片

如今寧靜平和的星安橋兩岸,曾經商賈雲集

瓊東河

水部高升橋

位置:鼓樓區第五中心小學旁

該橋建於清康熙己丑年。傳說劉鳳卿家住高橋下巷,其子進京趕考,就在榕樹下許願,如若其子進士及第,就在此河上建一座橋,後果高中,劉公遂踐行諾言建橋,取名“高升橋”,民間又稱劉公橋。

高升橋為東西走向,東連柳宅,西接高橋巷,東端建有高升亭。石板梁橋,兩墩三孔、舟形墩。橋樑由12塊長石條架成,橋面由54塊石板橫鋪而成。南側護欄板中間刻“劉公橋”,北側護欄板中間刻“高升橋”。

圖片

高升橋長24.4米、寬3.5米,橋雖然不長,卻十分別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