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年前的今天,現代日本的奠基人伊藤博文被刺身亡

【1909年10月26日】日本政治家伊藤博文被刺殺

109年前的今天,現代日本的奠基人伊藤博文被刺身亡

在亞洲國家中,有三個人曾經被人稱為東方俾斯麥:李鴻章、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在這三個人中,尤其是伊藤博文的呼聲最高。李鴻章因為這個帽子被後人批評,至於什麼原因,咱們就不直說了。本文重點聊聊伊藤博文的崛起之路。

1909年10月26日上午10點半,哈爾濱火車站傳出幾聲槍響!很快各國的頭版頭條都被這則消息佔據:伊藤博文被刺身亡!

109年前的今天,現代日本的奠基人伊藤博文被刺身亡

伊藤博文之死,意味著日本政府中最後一位有幕末氣質的志士離開政治舞臺,自此,日本政壇最後一抹英雄主義的浪漫氣息徹底消散。即便是做了政府高官,伊藤博文身上還留有舊時武士的風格。幸虧伊藤活躍的年代,女子地位賤如泥,否則就他每天流連藝伎館、出國公幹帶著19歲的藝伎(既不是小妾也不算秘書)而非原配,媒體能把他噴成狗。

他一生沉醉於女人、酒精和香菸中,但這些並沒有影響他在日本政壇施展抱負。不過,他混亂的私生活也給家人帶來了很大的痛苦。伊藤曾留下遺書,說對不起原配妻子,給她10萬元做補償。誰知他因為把大把金錢花在其他年輕女人身上,銀行裡存款不到5萬……

伊藤博文1841年10月16日出身於長州藩,吉田松陽私塾高材生,是年輕一代的幕末倒幕急先鋒。伊藤博文這麼浪蕩,主要原因是他年輕的時候交了幾個富二代朋友,比如高杉晉助、井上馨。那時還叫俊輔的伊藤身份與兩位公子哥差距有點大。

109年前的今天,現代日本的奠基人伊藤博文被刺身亡

高杉晉作和井上馨都是上等武士家庭出身,伊藤是足輕出身,相當於武士家跑腿的。但因為都在松陰門下求學,受平等觀念影響,三個興(hua)趣(tian)相(jiu)同(di)的浪蕩子整體泡在一起,一起攘夷,一起去藝伎館。一起惹是生非,又立志一同出洋。防長之戰後,高杉晉助想去海外看看,伊藤和井上都拋下工作,不要前程也要陪基友去海外考察。可惜那時高杉已經病入膏肓,三人組組團浪到海外這個心願未能完成。

同樣是下層出身的山縣有朋就很難擠進這個小圈子。伊藤博文從不因為自己的身份自卑,這是伊藤胸懷豁達之處。因為這個長處,伊藤博文很快在年輕一代中嶄露頭角。他先是跟隨桂小五郎(就是木戶孝允)在江戶、京都做事。在撒長同盟簽訂前,伊藤與井上受命隨坂本龍馬去長崎購買武器。

明治新政府成立後,伊藤博文出任外國事務交涉員。作為新政府中為數不多的親自去過英國的一員,伊藤博文雖然年輕,卻很受重用。在幕末,除了幕府,各藩都不能送留學生到海外。但長洲送了伊藤等五人去英國,薩摩也有十幾人去海外留學,其中五代友厚作為薩摩方面的海外通也備受期待。

新政府成立後,千頭萬緒,撒長聯盟是明治政府的基石,木戶孝允和伊藤博文是長洲方面的代表。新政府要員之間關係十分微妙,但他們的政治理念沒有根本分歧——建立統一政府,文明開化,富國強民。

109年前的今天,現代日本的奠基人伊藤博文被刺身亡

伊藤博文大力推動改革,因為借款修日本第一條鐵路,伊藤博文被大久保利通壓制。木戶孝允一直想提拔能幹的伊藤進入政府核心代替自己,那時木戶孝允的身體很差,但國家新建,作為政府的支柱之一,儘管薩摩方面的西鄉和大久保都不喜歡他,也必須將他留在中央。

明治四年,日本政府半數多高官組成使節團,出洋考察。伊藤博文的身份是副使,這次考察,讓大久保利通對伊藤大大改觀,因為改約的事情,木戶孝允對伊藤有點不滿,這時大久保利通趁機遞來橄欖枝。大久保利通其實是很羨慕木戶孝允的,他手下就沒個伊藤這樣的人才。

跟伶俐的長洲人不一樣,薩摩在政治方面的人才實在不夠看,除了西鄉這種看起來有點笨但實際特別聰明的,其他都是看上去很笨實際也很笨的。雖然跟長洲是競爭關係,但跟其他藩的關係更為疏遠。在用人之際,伊藤博文這種精通外國事物、根正苗紅的倒幕經歷、務實又靈活的處事手腕,都是吸引大久保的地方。

海外考察回來,木戶孝允與大久保利通之間分歧加大,但兩人分裂必然導致政府分裂,伊藤博文從中斡旋,成了當時藩閥之間的潤滑劑。伊藤博文這時不僅是木戶孝允的代言人,也是大久保利通最得力的助手。當時木戶孝允身體更差了,伊藤博文相當於他在政府的代言人。

109年前的今天,現代日本的奠基人伊藤博文被刺身亡

明治十年,木戶孝允辭世,伊藤博文主持木戶孝允的後事,除了葬禮,他還安排了木戶家繼承人等種種只有親近之人才可以做的事。出身於足輕的人,處理武士的家事,這在幕府時代是不可想象的。

明治十一年5月,大久保利通被暗殺。維新三傑留下的權力真空需要有人填補。當時可以與伊藤博文競爭一下的是大隈重信。大隈重信能力沒得說,政治理念與伊藤博文並無二致,不過大隈重信不像伊藤博文那麼有韌性,手腕也不夠圓滑,在鬥爭中敗下陣來,伊藤博文如願繼任內務卿,走上人生巔峰,成為藩閥官僚政府的核心成員。

鬥倒政敵後,伊藤開始完成下一步計劃:訂定日本憲法。這是大隈重信等反對派也認可的功績。明治二十二年(1889年)2月11日,“大日本帝國憲法”(“明治憲法”)正式頒佈,伊藤之所以能成功,在於政府中薩摩、長洲系都支持他,他也繼承了大久保的韌性,也理解木戶孝允的理想。在設計憲法之初,就為對外擴張、富國強兵等國策留出了餘地。為了讓國家機器可以正常運轉,他學習了德國的憲政模式。

109年前的今天,現代日本的奠基人伊藤博文被刺身亡

此後,伊藤起起伏伏,四次組閣,一直活躍在日本政界,隨著日本國力提升,他也開始越來越多介入整個東亞地區其他國家的政治,並因此招來殺身之禍。

伊藤死去後6年,他一輩子的老朋友井上馨高壽而終。伊藤博文的政見不論,他本人是極具個人特色、坦率又精明的政治家,即便是處在談判桌兩邊,李鴻章也對這位年輕人嫉妒羨慕恨。李鴻章與伊藤博文並稱為東方俾斯麥,然而伊藤博文為當代日本奠基而李鴻章不過為大廈將傾的清政府背鍋罷了。同樣抱有經世致用之才,勇於任事之心,一個是攪動風雲的先行者,一個是到處補鍋的裱糊匠。

時也,運也,命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