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亞:“黑海門戶”的歷史與現實

自從烏克蘭政局發生總統流亡的戲劇性轉折後,克里米亞問題就迅速取代基輔成為牽動全局的焦點。

克里米亞問題從來都是俄烏關係中重要的一張牌,而要了解這張牌的來由必須回到歷史去尋找答案。克里米亞半島位於烏克蘭最南部,東部則與俄羅斯相鄰。對於俄羅斯來說,幾百年來,黑海都是其通往地中海的交通要道,因此具有“黑海門戶”之稱的克里米亞一直都是俄羅斯的軍事重心。

克里米亞:“黑海門戶”的歷史與現實

18世紀初,俄國彼得一世大帝通過吞併愛沙尼亞和芬蘭附近的領土,獲得了波羅的海上的一個出海口。到了葉卡捷琳娜統治時期,俄國瞄準了克里米亞半島。葉卡捷琳娜曾直言:“克里米亞是俄國和土耳其領地的鑰匙,當它屬於土耳其時始終是危險的,當它屬於俄國時,整個亞速海和黑海就會處於俄國的統治之下”。基於這種考慮,俄國一直視克里米亞為禁臠,不容他人染指。

由於處在東西方交匯的十字路口,克里米亞在歷史上從未有過平靜。隨著羅馬帝國的分裂,哥特人、匈奴人、保加爾人、蒙古人如潮水般先後佔領克里米亞半島。成吉思汗西征後,克里米亞歸金帳汗國所有。16世紀初,莫斯科公國崛起,開始走上擴充的道路。在此後的二百多年裡,通過五次俄土戰爭,沙俄取得了克里米亞的控制權。

克里米亞:“黑海門戶”的歷史與現實

為了宣示俄國對克里米亞的主權,葉卡捷琳娜大帝甚至專門邀請奧地利國王約瑟夫二世和她一起前往克里米亞半島度假。她公開宣稱克里米亞就是她的嫁妝,由此可見克里米亞半島的重要性。

對於克里米亞人來說,蘇聯統治時期是一段榮耀的歷史。衛國戰爭結束後,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特授予一些城市“英雄城”的稱號,其中有四個都在黑海流域的克里米亞半島。冷戰時期,克里米亞依舊是蘇聯防衛的橋頭堡。在蘇聯的影響下,克里米亞逐漸被改造成了“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負責蘇聯的國防建設。正因為如此,克里米亞的人民在遇到問題時習慣性將目光投向莫斯科而不是基輔。

克里米亞:“黑海門戶”的歷史與現實

1954年,在蘇共政治局會議上,赫魯曉夫提議將克里米亞半島作為“恆久友誼的象徵”贈予烏克蘭。隨後,經過討論決定,這項特殊法案被批准生效。關於赫魯曉夫為什麼會做出這個決定,廣為流傳的是,那只是他的一時興起。但無論如何探討,克里米亞成為烏克蘭的領土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對於赫魯曉夫來說,將克里米亞交給烏克蘭,只不過是把財產從左荷包轉移到右荷包而已。而在1991年,當烏克蘭正式獨立之時,兩國在克里米亞的合法地位上產生了爭執,最終展開了立法大戰。1992年,烏克蘭總統克拉夫丘克簽署了關於將黑海艦隊劃歸烏克蘭的法令。隨後,俄羅斯議會通過決議,宣佈1954年將克里米亞劃給烏克蘭的決議不再具有法律效力,並要求兩國在相關問題上展開談判。

克里米亞:“黑海門戶”的歷史與現實

與此同時,克里米亞內部的局勢也在激化著這種矛盾。1992年的民意調查顯示,當時克里米亞有80%的民眾主張脫離烏克蘭,實行自治。但這種劍拔弩張的局面最終沒有形成戰爭,從1993年至1997年,經過五年的談判,烏克蘭和俄羅斯最終達成了協議。這個協議確保了烏克蘭對克里米亞的主權,也使得俄羅斯獲得了使用黑海艦隊基地的權利。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國家經濟實力的恢復使得俄羅斯重新考慮克里米亞問題。基於自身的安全,俄羅斯必須尋找盟友但遺憾的是,獨立後的烏克蘭和格魯吉亞逐漸疏離俄羅斯而偏向西方。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只能依靠黑海屏障來抵禦北約的擴張,這就迫使克里米亞問題擺到了臺前。

克里米亞:“黑海門戶”的歷史與現實

烏克蘭政治權力出現真空後,大多數克里米亞人民認為烏克蘭領導人無力保持國家的統一,因而將俄羅斯視為救星。因此,俄羅斯乘勢而入,逐漸把克里米亞半島納入俄羅斯聯邦之中,從而引發了一系列突發事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