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德干蘇丹宮廷藝術

14至17世紀,蘇丹治下的印度德干高原,誕生了以詩意和富於幻想而著稱的德干宮廷藝術。這一宮廷藝術的魅力是德干宮廷藝術綜合了來自印度教的圖像學、波斯繪畫、阿拉伯藝術乃至歐洲藝術的獨特產物,體現出德干地區異彩紛呈的文化多樣性。

“神秘世界的一扇窗口”——印度德干蘇丹宮廷藝術

撰文、供圖 /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編譯 / 春平


印度德干蘇丹宮廷藝術

蘇丹菲魯茲·沙的陵墓


△位於印度德干古爾伯加。古爾伯加是巴赫曼尼蘇丹王朝於1347年至1428年的首都,菲魯茲·沙於1397年至1422年統治巴赫曼尼。巴赫曼尼蘇丹政權是德干第一個獨立的印度波斯政權。


德干蘇丹早期文化

波斯、伊斯蘭、中亞文化與印度文化的碰撞

“德干”作為一個地理概念,指稱的是印度南部高原的中心地帶。包括今天的馬哈拉施特拉邦、安得拉邦、卡納塔克邦和泰米爾納德邦。


蘇丹對此地區的統治起源於13世紀。彼時,一批受到蒙古入侵者驅趕離開家鄉的中亞突厥人或波斯人形成了一股移居印度的浪潮。這批移民深受波斯文藝復興時代文化(10世紀~13世紀)的薰染,他們也就將此種文化帶到了定居的印度北部。當在印度恆河平原政權逐漸壯大的德里蘇丹(1206~1526)於14世紀早期統治德干高原時,移民們也從德里向德干地區拓展,這一文化傳統也隨之逐漸從印度北部拓展到印度南部。波斯文化也從此成為蘇丹德干文化的根基。

印度德干蘇丹宮廷藝術

16世紀晚期印度德干高原上五個獨立的蘇丹政權,它們是巴赫曼尼王朝四分五裂的結果。


伴隨著移民到來的還有蘇菲教徒、穆斯林聖人和神秘主義者,他們相信自己握有足以超越國王的世俗權力之上的精神權威。他們中的一些人與統治者保持著密切聯繫;有的作為皇室加冕禮的主持人,使統治者成為合格的伊斯蘭教徒,並將他統治的區域統合進穆斯林的世界;還有的結交瑜伽師和非穆斯林宗教信仰的學者,通過直接進入神聖的現實來追求精神上的超越,這些都激起了伊斯蘭思想和印度思想相互碰撞的火花。

印度德干蘇丹宮廷藝術

鴨子形狀的盒子


△17世紀,印度德干高原,比德爾鋅合金,這隻用來存放香料的盒子,其睡鴨的特別造型可能受到18世紀中印貿易交流中流入印度的中國同類型器物的啟發。作為德干最著名的金屬工藝,比德爾鋅合金金屬器皿由鍍鋅、銅、錫和鉛製成。

印度德干蘇丹宮廷藝術

帶有鳶尾花圖案的水煙壺


△17世紀晚期,印度德干比德爾,比德爾合金,典型的德干地區水煙壺造型和裝飾。


1347年,從印度北部來到德干定居的移民,不滿德里蘇丹的專橫統治,成功叛亂,建立起德干第一個獨立的印度波斯政權——巴赫曼尼蘇丹政權(1347年~1538年)。但不久,土耳其軍閥帖木兒橫掃整個東部的穆斯林世界,1398年,帖木兒打敗印度的德里政權,將德里納入囊中。儘管德干的巴赫曼尼政權躲開了帖木兒的利劍,但是他們依然模仿了帖木兒的宮廷文化、接受了帖木兒的風格偏好和美學視野。當帖木兒騷擾印度北方時,巴赫曼尼的蘇丹Firuz Shah Bahmani(統治於1397年~1422年)正在建立自己位於首都Gulbarga南面的宮城Firuzaba。作為德干最早的城市之一,Firuz就體現出帖木兒風格的影響,比如大型的入口、不同元素按照軸線排列的佈局、引導進入宮殿大門拱肩上老虎或獅子的主題——這一主題是印度-穆斯林建築中出現的最早的動物主題。也許是處於王朝初健時期,百廢待興,宏偉和實用的藝術,如建築和宮城在巴赫曼尼時期頗有建設,而更為精緻細膩的手稿和裝飾藝術卻尚未獲得大的發展。


15和16世紀,受到德干宮廷優渥地位的吸引,一批新移民再次西來,他們來自阿拉伯和波 斯,繼續將帖木兒的中亞文化轉化進德干高原的心臟。但是,這也引起了幾個世紀前最早一批穆斯林移民後裔與他們之間的嫌隙,這批在德干出生的“德干人”對自 己原有的文化感到自豪,而將這一新移民帶來的文化視為外國文化。


餘燼中重生

比德爾、艾邁德納格、貝拉、戈爾康達

15世紀晚期,巴赫曼尼王朝各省四分五裂,形成了比德爾、艾邁德納格、貝拉、比賈普爾、戈爾康達五個獨立的政權。這些政權在16世紀晚期和17世紀早期時各自形成自己的獨特文化。每個宮廷,都以其在金屬工藝、石雕和繪畫上的獨特技法而聞名,每一個王朝的首都也都建立了大量的城堡、墓地和風格獨特的建築。

印度德干蘇丹宮廷藝術

Chand Bibi騎行在田野上


△1700年,印度德干,不透明水彩畫。Chand Bibi是德干艾邁德納格的傳奇皇后,16世紀時勇敢地打敗了進犯的莫臥兒軍隊,她騎行的主題經常出現在德干繪畫當中。


作為巴赫曼尼王朝的餘音,比德爾的Barid Shahi王朝,由巴赫曼尼王朝最後一位維齊爾(伊斯蘭教國家高官,1504年~1619年)所建立。儘管擁有強大的堡壘和防禦工事,比德爾卻是五個政權中最為弱小的。這裡誕生了德干最為著名的金屬手工藝鋅合金(bidri)。德干的金屬工藝在很早就已經高度發展,這從大量遺留下來的廟宇雕像上可以發現。然而,與伊斯蘭世界的其他地區不同,在14世紀之前,更小的家用金屬製品在德干並沒有大規模出現。從16世紀開始,大量的金屬技藝和風格才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比德爾鋅合金(bidri)金屬器皿是由鍍鋅、銅、錫和鉛製成合金,然後再覆蓋以含有氯化銨的薄膜使器皿表明呈現黑色,再於其上嵌入以黃金和銀製成的伊斯蘭風格的花草圖案,黑與金或銀形成強烈的色彩對比,光彩奕奕而又神秘莊重。

印度德干蘇丹宮廷藝術

獵鷹形象的阿拉姆標誌


△17世紀,印度德干戈爾康達,黃銅。這件物品用於宗教儀式,具有裝飾性的書法文字被安排在獵鷹形狀的框架之中,象徵什葉派穆斯林的祈禱者。


艾邁德納格的Nizam Shahi王朝是五個王朝中第一個獨立的蘇丹政權,由巴赫曼尼王朝末期的一位維齊爾的兒子所建立。艾邁德納格也是德干藝術發展最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蘇丹Nizam Shahis從1490年到1636年統治艾邁德納格,他特別熱衷於細密畫,在他的贊助下,製作了歷史繪本《胡塞因王朝史》(Tarif-i Husain Shahi)來慶祝國王在屬印度教的維賈亞納加爾邦取得的勝利,併為皇室成員繪製了不同的畫像。這是現今所遺留下來的最早的細密畫手稿。


貝拉的Imad Shahi王朝建立於1490年,由巴赫曼尼王朝貝拉的管理者Fath-ullah Imad-ul-Mulk宣佈獨立。貝拉宮廷藝術在五個蘇丹政權中是最少為人所知的,今天它只留下了Hauz Katora被毀壞的宮殿作為往昔的見證。

印度德干蘇丹宮廷藝術

紡織品


△1640~1650年,印度德干戈爾康達。紡織品上的圖案對繪畫多有借鑑,畫中描繪了身著波斯和印度服飾的人物的宮廷生活場景。


在德干東部,另一個來自伊朗的移民蘇丹Quli在巴赫曼尼蘇丹王朝後期的戰亂中趁勢將戈爾康達作為Telangana的首都獨立統治。與伊朗和中亞的聯繫成為德干藝術中的一個重要表現主題,來自這些地區的作家、詩人、神學家、書法家和藝術家,成為德干宮廷藝術的贊助人。戈爾康達王朝的庫杜布沙(在位於1496年~1687年)與伊朗的薩法維王朝聯繫尤為緊密,他將眾多的伊朗藝術家引入宮廷。波斯藝術家和印度藝術家的緊密合作體現在諸如《醫學原理》這類風格獨特的手抄本書籍當中。


德干地區的財富一部分來源於肥沃土地上的農業耕作,特別是棉花生產,還有在戈爾康達地區富足的鑽石資源。事實上,世界上首顆發現的鑽石正是位於戈爾康達。直到18世紀20年代鑽石在巴西發現之前,印度幾乎是世界上唯一的鑽石產地。不過,剛剛掘出的德干鑽石,其形狀並不出色,很多都被重新打磨成多面體,才能顯示出耀眼的光澤。帶有金子邊框的有限平面切割的鑽石,是德干地區鑽石風格的代表。誕生於1591年的沙鑽石(shah),刻寫有艾邁德納格的Burhan Nizam Shah二世的名字,舉世聞名;而沙·迦汗鑽石更是這一時期本地切割鑽石形式的典型。

印度德干蘇丹宮廷藝術

沙加·汗鑽石


△17世紀,印度德干。代表了17世紀德干鑽石切割的典型樣式——有限的平面切割。

印度德干蘇丹宮廷藝術

阿格拉鑽石

△16世紀,印度德干戈爾康達。世界上第五大粉鑽,這顆鑽石最先屬於格瓦利爾的雷加哈(Rajahof Gwalior)家族所有,後來由於莫臥兒攻克阿格拉(Agra)城,該家族慘遭殺戮,這顆鑽石也由此得名,歸莫臥兒君主巴布所有。後來,又幾經轉手流傳。


德干宮廷藝術的高峰

神秘與幻想兼具的細密畫

整個德干藝術的中心是細密畫,這一藝術在比賈普爾變得成熟。比賈普爾宮廷由巴赫曼尼王朝比賈普爾省的省長Yusuf Adil Khan(統治於1490-1510)所建立。作為一位來自中東的移民,Yusuf跟從伊朗新的薩法維政權(1501-1722)將什葉派作為國家宗教,但是他從未將此種信仰強加於比賈普爾的民眾。繼任者Ali Adil Shah I (統治於1558-1580)也傾向於什葉派,但他並不十分狂熱。事實上,他甚至稱得上某種程度的自由思想者,他在旅行和征戰時也隨身攜帶大量書籍,甚至邀請葡萄牙牧師來到比賈普爾讓人他得以學習基督教。正是這種開明的文化政策,使德干文化和藝術在比賈普爾宮廷中得到最為充分的發展,碩果累累。

印度德干蘇丹宮廷藝術

書法圓盤


△1600年,印度德干比賈普爾。這種裝飾有華麗三一體書法的圓盤,其特殊的功能仍然未知。


Ali在文化上所取得的偉大成就之一是作為《科學之星》(Nu jumal-Ulum)的作者,這本著作綜合了印度、伊斯蘭、古希臘和突厥的傳統,以波斯語輔以德干烏爾都語寫就了中世紀德干宮廷知識的百科全書。書中彙集了天文學、神秘學和政治學,表明儘管德干本地人和外來的西方人或者說遜尼派和什葉派之間對抗頗多,德干的宮廷知識生產仍然在綜合印度和波斯文化傳統上做出了偉大貢獻。Ali的繼任者易卜拉欣·阿迪爾·沙二世(Sultan Ibrahimc Adil Shah II,在位於1580年~1627年),同時作為詩人、書法家和音樂家,成為整個王朝中藝術的最大讚助人。他吸引整個伊斯蘭世界的藝術家、作家和思想家來到他的宮廷,在他統治時期,比賈普爾成為整個德干繪畫藝術的中心。德干繪畫被描述為“神秘世界的一扇窗口”。

印度德干蘇丹宮廷藝術

蘇丹阿里·阿迪爾·沙二世正在射殺一隻老虎

△1660年,印度德干比賈普爾,不透明水彩畫。


和印度北部的宮廷畫一樣,德干宮廷藝術囊括了伊朗薩法維王朝、北部印度莫臥兒王朝和更早期的蘇丹王朝的風格和主題。儘管如此,德干繪畫在保持這些傳統風格時很大程度上顯示出了個人的風味:色調更加生動豔麗,常常具有想象性的背景;繪畫中人物的姿勢和舉止常常以中世紀南亞印度的風格出現,而色調卻包含著非常規的早期比賈普爾繪畫中典型的粉色色調;德干統治者的肖像具有一種閒適感,大部分是描繪他們在花園中散步或者情人遊戲的場景。在一幅沒有作者簽名、大約繪製於1630年的畫中,描繪了一位無法肯定是非洲人還是印度貴族的肖像,畫中以令人難忘的筆法捕捉了一種沉思而憂鬱的氛圍,展現出人物隱藏於紙面之下的深邃魅力。

印度德干蘇丹宮廷藝術

海德拉巴莊嚴的戈爾康達要塞

△14~16世紀。印度德干高原最大型的要塞。


造成德干繪畫和其他藝術形式吸引人的原因,還在於隱喻和象徵的運用,這與人們熟知的莫臥兒繪畫的現實主義傾向形成強烈的反差。這種神秘因素正是來源於波斯和印度的影響。正如在蘇菲的浪漫傳奇《愛的花園》中所表現的那樣(這本書由比賈普爾的桂冠詩人Mullah Nusrati編撰於1657至1658年),詩中通過生動地描繪德干的樹木和花朵以及它們的象徵意義從而將寓言中的花園和現實中的園藝連接起來。在另一部浪漫傳奇《愛的律法》中,其中的插圖描繪了英雄的心上人形象出現在他的胸膛之上,當他提及她的名字時,銀色的祈禱語從他的嘴唇中流出。從一些建築物和手工藝品中,也可以窺見同樣的隱喻,比如在水管的底部裝飾有蓮花形狀的出水口,在帳篷織物之上織繪神秘的雙頭鳥抓住大象的圖案。那些傳統的圖像系統,會根據新王朝的需求不斷更新。比如在一把雕刻有大量動物形狀的匕首之上,雕刻了龍、獅子、鹿、鳥兒和蛇相互爭戰的景象,這些都是來自於印度和波斯的皇室象徵。

印度德干蘇丹宮廷藝術

標準的阿拉姆形象

△17世紀晚期~18世紀早期,印度德干。帶鱗的雙龍,舌頭吐出,尾部交纏,圍繞著中心的圓盤,展示了德干對幻想性動物的喜好。這種風格的標準像也出現在繪畫和建築當中。德干墓地中出土了很多類似的書法圓盤,從中發現了神、穆罕默德和阿里的名字。這種類型的標誌經常用於什葉派的穆哈蘭姆月的宗教儀式。


德干繪畫中事物不合常規的比例,同樣製造了這種既怪異又神秘的感覺。這種異常的比例關係一方面源於等級制,比如戈爾康達王子的肖像畫中,為了突出王子的權威,王子的形象比例很大,而他周圍的背景和人物則尺寸極小。這樣的比例也可見於莫臥兒繪畫和18世紀拉其普特學派的繪畫中。在其他的例子中,誇張的比例能是為了表示距離遠近或者回應其中的主題,比如在一幅遊隼畫像中,背景中比例較大的葉子中飛滿了比例極小的同樣灰白顏色的鳥兒。在Dublin的繪畫檔案中的一幅畫《瑜伽女與八哥鳥》中也充滿了超大尺度的中國花朵,表明這位藝術家引用了域外的資源來讓他的作品充滿神奇魅力。

印度德干蘇丹宮廷藝術

魔鬼在爭搶動物的四肢

△17世紀晚期,印度德干,不透明水彩畫。畫中稀奇古怪的場景在中亞的手抄本中經常出現,也許這張畫正是它們的最初來源,通過波斯而傳入印度。


歐洲的印刷品和雕刻在印度的傳播也影響了德干藝術的主題和尺幅。弗蘭德的設計師和雕刻家阿德里安·卡拉特(Adriaen Collaert,1560~1618)所製作的版畫中樹枝上兩隻超大的長尾小鸚鵡被認為是德干繪畫中超大尺度鳥兒的靈感之源。一幅來自戈爾康達的1630年至1670年左右的繪畫中,鳥兒在樹枝上朝左站立嘴中銜食漿果,鳥兒的尺寸十分巨大,甚至大於它之下的一隻公羊。這可能就是藝術家受到卡拉特版畫影響,將距離較遠的公羊視為與鳥兒處在不同平面之上的結果,描繪的是一種意識上的真實。17世紀末時,伊朗和戈爾康達之間曾經存在短暫的繪畫交流,也曾發生相似的風格效果。薩法維波斯的藝術家,深處謝赫·阿巴斯(Shaikh Abbasi)的藝術圈中,在眾多的外來藝術或風格中,特別迷戀莫臥兒和德干的繪畫風格。Bahram Sofrakesh所繪製的幾幅畫中,也展示了德干繪畫中同樣的特別尺幅,包括特大號的昆蟲。而那些獨特的色彩暗淡的繪畫風格,展示了薩法維和戈爾康達畫家們的共同喜好。

印度德干蘇丹宮廷藝術

芒果樹上的鸚鵡和樹下公羊

△1630~1670年,印度德干戈爾康達地區,不透明水彩畫。畫中兩隻動物不合常規的比例所造成的神秘感,是德干繪畫所具有的特殊魅力之一。


儘管有大量的個體藝術家因其獨特的創造性和具有深度和複雜性的風格化表達而被辨認出來,但是對於德干藝術家本身藝術史家仍然知之甚少,一方面原始資料匱乏,一方面也缺少宮廷日常生活的記錄。繪畫作品之上,通常只屬有一到兩個藝術家的名字,但對於他們在繪畫中的分工並沒有詳細地記載。即便有些個人化的特徵能被辨認出來,學者們對其屬性也很難達成共識。比如,比賈普爾最優秀的藝術家Farrukh Husain是否與莫臥兒畫家Farrukh Beg同屬一人,關於這一問題的爭論持續了將近六十年。在比賈普爾畫室中的其他作者仍然是通過Berensonian的檔案識別出來,如Paris繪畫檔案、Bikaner繪畫檔案、Dublin繪畫檔案等。

印度德干蘇丹宮廷藝術

動物形刀把的匕首

△16世紀中期,可能來自印度德干的比賈普爾。動物形象是印度和波斯的皇室象徵。


直到莫臥兒軍隊於1600年在艾邁德納格建立之時,莫臥兒帝國的美學才開始對德干繪畫施加影響。在這之後,德干繪畫變得更加精心於肖像細節和僧侶宮廷場景的描繪,而繪畫的色彩也變得更加節制。蘇丹的典型肖像、朝廷官員肖像、宮廷朝會、婚禮儀式,這些都在德干的繪畫中有所體現。這些變化也有賴於當時受到莫臥兒王朝庇護的印度宮廷藝術家的支持。


新的文化世紀

莫臥兒王朝進入德干

1565年塔裡寇達(Talikota)之戰後,一些小的政權被大的政權所兼併,德干地區的財富和藝術贊助獲得了更大的發展。最先消失的是比德爾政權,它於1574年變成艾邁德納格的附屬國;接著貝拉政權在1619年被比賈普爾管轄;同時,在印度北部站穩腳跟的莫臥兒王朝開始向南推進,阿克巴大帝於1601年佔領了獨立王國Khandesh,這個王國以布爾漢普爾作為首都,被莫臥兒人視為“進入德干的大門”。通過布爾漢普爾兼具商業中心與紡織品生產中心的作用,莫臥兒對德干蘇丹持續施與影響。最先遭受這種影響的是地理上鄰近的艾邁德納格的蘇丹政權,艾邁德納格最後在1636年被莫臥兒王朝和比賈普爾王朝瓜分。持續壯大的莫臥兒王朝終於在1686年和1687年分別佔領比賈普爾和戈爾康達。

印度德干蘇丹宮廷藝術

牡丹花碟子

△17世紀晚期~18世紀早期,印度德干戈爾康達地區。這個小碟子可能是一個無把杯子的托盤,是整套茶具的一個部分;翠綠色玻璃是對綠色玉石的模仿,是這個時期流行的奢華之物。


一個文化的新世紀隨著的莫臥兒王朝全面佔領德干而展開。印度北部的美學和傳統拓展到德干,但是莫臥兒王朝卻停止了對藝術的宮廷贊助。事實上,很多現代早期的宮廷都比德干宮廷更加富有,但是他們並不熱衷藝術贊助。德干宮廷熱衷於藝術的原因,可能主要源於其文化和族性的多樣性,這種多樣性一旦與更為統一性的莫臥兒宮廷文化相互比較,就顯得特別明顯。

印度德干蘇丹宮廷藝術

易卜拉欣·勞扎陵墓 印度德干比賈

△普爾, 由易卜拉欣· 阿迪爾· 沙二世(1580~1627)建立,是印度最為優雅和比例最為和諧的伊斯蘭陵墓建築之一。


儘管如此,直到印度獨立為止,控制德干的莫臥兒王朝一直將海得拉巴作為首都,而他們的宮廷也一直延續了波斯化的德干文化直到20世紀。除了海德拉巴,18世紀和19世紀一些小的藝術中心也相繼建立,成為德干藝術史上又一繁花盛開的時期。


End


印度德干蘇丹宮廷藝術


精彩版式呈現


印度德干蘇丹宮廷藝術

印度德干蘇丹宮廷藝術

印度德干蘇丹宮廷藝術

印度德干蘇丹宮廷藝術

印度德干蘇丹宮廷藝術

印度德干蘇丹宮廷藝術


印度德干蘇丹宮廷藝術

本文節選自《文明》2015.06月刊

掃描封面右下方二維碼,關注《文明》雜誌公眾號:WENMINGZAZHI,瞭解更多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文明》雜誌所使用的文章和圖片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敬請相關權利人隨時與我們聯繫及時處理。版權作品,未經《文明》雜誌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客服郵箱:[email protected] 電話:010-67135553/6711222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