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夏衍:民國紗廠的每個錠子上面都附託著一個女包身工的冤魂

美國一位作家索洛曾在一本書上說過,美國鐵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橫臥著一個愛爾蘭工人的屍首。

作家夏衍在他的報告文學《包身工》中感嘆道,“東洋廠的每一個錠子上面都附託著一箇中國奴隸的冤魂!”明明是紗廠工人,為什麼夏衍要將她們稱之為“中國奴隸”呢?

作家夏衍:民國紗廠的每個錠子上面都附託著一個女包身工的冤魂

19世紀末期美國鐵路

原因在於,這些中國女工受到帶工老闆、打雜、工頭、上級女工和東洋老闆的多重壓榨,什麼人都可以欺侮,什麼人都看不起她們,她們是最下層的一類人,她們是拿莫溫(No.1的諧音,即工頭)和小蕩管們(巡迴檢查的上級女工)發脾氣和使威風的對象。

作家夏衍:民國紗廠的每個錠子上面都附託著一個女包身工的冤魂

夏衍

在這些帶工頭眼裡,包身工們可謂螻蟻不如。“打死不幹事”,在這種情形之下,包身工當然是“人人得而欺之”了。小福子、蘆柴棒等女孩子就是包身工的典型, 像“蘆柴棒”一般的包身工,每一分鐘都有死的可能,可是她們還在那兒支撐,直到被榨完殘留在皮骨裡的最後的一滴血汗為止。

作家夏衍:民國紗廠的每個錠子上面都附託著一個女包身工的冤魂

包身工雕塑

夏衍感嘆道,在這千萬被壓榨的包身工中間,沒有光,沒有熱,沒有溫情,沒有希望……沒有人道。這兒有的是二十世紀的技術、機械、體制和對這種體制忠實服役的十六世紀封建制度下的奴隸。

這就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上海日本東洋紗廠中國工人的生存狀態,為了卑微地活下去,這些包身工以三年包身費二十塊大洋的代價,將自己的身家性命完全託付給了餓狼一般的帯工老闆們。而這些帯工老闆將從這些包身工身上,壓榨到兩百多塊大洋出來。期間,如果包身工們出現生死疾病,則一切悉聽天命。這是日本紗廠的情況,那麼同時期的中國企業又是怎樣的經營狀況呢?

作家夏衍:民國紗廠的每個錠子上面都附託著一個女包身工的冤魂

上海老建築

眾所周知,榮氏企業是民國時期中國民族企業的代表。榮氏企業是指由榮宗敬和榮德生兄弟創辦的並以榮家資本為主體的企業,包括茂新麵粉公司、福新麵粉公司和申新紡織公司三大企業系統,在民國時期的紡織和麵粉行業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榮宗敬、榮德生兄弟是江蘇無錫榮巷人,先世多以經商為業,但至祖父輩時,家境已經衰敗,祖傳家產幾乎蕩然無存。由於家道中落,兄弟倆尚在少年時代,便由父親榮熙泰安排走上了經商致富之路。

作家夏衍:民國紗廠的每個錠子上面都附託著一個女包身工的冤魂

榮宗敬(左)、榮德生(右)

榮宗敬(1873-1938),又名宗錦,號錦園。榮德生(1875-1952),又名宗銓,號樂農。1886年,榮宗敬到上海,先後在南市的鐵錨廠和錢莊當學徒,滿師後在森泰蓉錢莊任跑街,專管無錫、江陰、宜興三地的匯兌收解。1889年,15歲的榮德生也到了上海,在通順錢莊習業,逐漸熟悉了錢莊的匯兌業務。

作家夏衍:民國紗廠的每個錠子上面都附託著一個女包身工的冤魂

錢莊

兄弟倆在錢莊的學業生涯,為他們一生事業的拓展,奠定了堅實的第一步。1896年,兄弟倆在上海的南市鴻升碼頭合夥開設了廣生錢莊。到1900年10月,榮氏兄弟以錢莊盈利為資本,與人合夥在無錫籌建保興麵粉廠,於1902年建成投產。這個小廠的誕生,標誌著榮氏兄弟投身近代工業的開始,奠定了榮氏兄弟“工商鉅子”地位的基礎。

作家夏衍:民國紗廠的每個錠子上面都附託著一個女包身工的冤魂

麵粉

1905年,榮氏兄弟與人合夥在無錫籌建振新紗廠。1907年,振新紗廠開工生產。1915年,榮氏兄弟因為經營理念與大部分股東不合,拆股退出振新紗廠,在上海另行創辦申新一廠。隨著事業的發展,又相繼創辦了申新二廠。榮家企業自創立伊始,其發展速度遠超同行業平均水平,“其擴充之速,為任何廠所不及”。

作家夏衍:民國紗廠的每個錠子上面都附託著一個女包身工的冤魂

舊時織機

到1932年底,申新紡織系統完成了抗戰爆發前的佈局,實現了從一廠到九廠的擴張。在申新工作的職工有三四萬人,加上家屬和運輸、營業等間接靠申新生活的,大約在十幾萬人以上。每天交稅萬元以上,僅三年半就已超過1000萬元。1932年榮家九個紡織廠織出來的布有1.0236億米,可以繞地球赤道2.55圈。繼“麵粉大王”之後,榮氏兄弟再摘“棉紗大王”桂冠。

作家夏衍:民國紗廠的每個錠子上面都附託著一個女包身工的冤魂

抗戰

那麼,榮氏企業中的紡織女工又是怎樣的生存狀況呢?從工人來源來說,以農民和小手工業者為主。根據《榮氏企業資料》的介紹,試舉兩例:泰州人沈巧鳳,1921年進入申一廠,進廠之前,家中無田地,生活困難,因此,一家便到上海。在本人進廠前,全家共有十口人,父親和兩個哥哥做皮匠,母親做傭工。可見,沈巧鳳一家之所以家庭困難,主要是人口太多,當然在民國時期,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作家夏衍:民國紗廠的每個錠子上面都附託著一個女包身工的冤魂

民國女生

因為那時候並沒有計劃生育的概念,只要懷上了孩子,一般都會生下來,因為小孩夭折率較高,能夠順利成年的較少。11歲時,沈巧鳳和姐姐一起跟鄰居女工進申新一廠當童工。再如常州人吳桂英,父親原經營小糟坊,因虧本歇業,便做店員。13歲時父親病故,次年父母病故,負債累累,生活困苦。父母死後,吳桂英便託人介紹進常州大成紗廠做工。1922年,吳桂英進入申新三廠做工。

作家夏衍:民國紗廠的每個錠子上面都附託著一個女包身工的冤魂

民國紗廠

工人的籍貫,以本籍工人為主,但無錫籍工人普遍佔據一定比重。據申新五廠的職工阿英回憶,她的外婆是無錫人,曾是榮家的奶媽,沒有文化,纏小腳,就因為與榮家的這層關係,她進了申新五廠當過抄身婆。後來“我的媽媽、舅舅、舅媽等都是我外婆介紹進五廠工作的,阿姨在筒子間。我的外公曾經被安排在五廠做茶房,後來他做不慣,就回鄉下去了”。

作家夏衍:民國紗廠的每個錠子上面都附託著一個女包身工的冤魂

舊上海老街

還有一位容姓女工是無錫人,“我不是榮家的親戚,只是同鄉。....我7歲上學,讀了2- 3年。1927年我15歲時父親就去世了。我的姐姐在上海申新紗廠做老師,姐夫在其他廠做事,她家就住在申新坊。我妹妹在無錫沒有工作。1945年日本人打到無錫時,我抱著5歲的兒子到上海,住在親戚家。1945 年我經親戚介紹進申新六廠做記錄工,當時我33歲,瞞了3歲,說30歲”。

作家夏衍:民國紗廠的每個錠子上面都附託著一個女包身工的冤魂

上海紗廠女工

關於女工和童工,榮氏企業的女工在工人中佔大多數,並有一定數量的童工。棉紡織業大量使用女工,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這是由棉紡織業的行業特點和女工的生理特徵、受教育程度所共同決定的。在猶如金字塔式的職業分層結構中,高居塔尖的管理層自然鮮有女工,而越往下女工密度越高。例如,1948年申新九廠有100個拿摩溫,其中79個為女性。這數字不到工人總數的1.5%。

作家夏衍:民國紗廠的每個錠子上面都附託著一個女包身工的冤魂

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紡織廠

紡織業中大量使用女工和童工,是世界各國的普遍現象。英國的紡織工業發展最早,也曾大量使用女工和童工。中國在引進西方近代工業時,很自然地把女工和童工作為廉價的勞動力。在做工時間幾乎一致的情況下,男工的最高工資要比女工和童工的最高工資高出幾倍。而且,在女工務工的最初幾年,工廠更不必全額支付工資,更是減少勞動成本的開支。 

作家夏衍:民國紗廠的每個錠子上面都附託著一個女包身工的冤魂

民國時期工場童工

申九工人回憶:“我那時人小,很喜歡學,三個月就學滿,有的人要六個月。學習期間,每天工資兩角,救濟會拿去一半,吃廠裡的飯也要扣錢。學滿後工資照‘亨司’算,不過救濟會來的養成工都要打九折,三年後才拿全數。同時工資還要給救濟會一半,這樣也要三年。當時每天工資一般是三角到四角左右,但我們每期到手的只有一元二角左右。

在三年內不能自由出去,要出去,只有結夥一起到會里去。三年期滿後才有自由。” 儘管工資低廉,但這些工人的職業並不能得到完全的保障。勞動力市場的供過於求,使得這些工人面臨沉重的失業壓力。“紗廠的慣例,開除工人是非常隨便的,叫你走你就得走,毫無保障與代價的。”

作家夏衍:民國紗廠的每個錠子上面都附託著一個女包身工的冤魂

1908年,美國紡織廠女工

事實上,在榮氏企業紗廠中,也存在著包身工。包身工制度起源於日商紗廠。上海當時就業中介市場並不完善,日商難以從正規勞動力市場招聘到大量的年輕女工,於是委託中國包工頭到鄉間招聘年輕女工。申新系統部分廠家也參照在華日本紗廠的辦法招僱包身工。

抗戰前的申新九廠,全廠約有工人三千餘,包身工約佔一千二百餘人,由二十個包工頭帶領著。廠方在工場內分設養成區,這一期的養成工人多為包身工。申新一廠也有包身工,是由廠方通過包工頭到蘇北農村招來的。她們都是十三四歲的小姑娘,都分配在粗紗、細紗等幾個部門。

作家夏衍:民國紗廠的每個錠子上面都附託著一個女包身工的冤魂

民國學生

《榮家企業史料》就刊載了一份申新工廠包工頭與包身工之間訂立有包身契,其內容如下:

立自願書人XXX,情因當年家中困難,今將小女XX自願包於招工員XXX名下帶至上海紗廠工作。憑中言明,包得大洋三十元整,以三年滿期,此款按每年三月間付款十元。自進廠之後,聽憑招工員教訓,不得有違。倘有走失拐帶,天年不測,均歸出筆人承認,與招工員無涉,如有頭痛傷風,歸招工員負責。三年期間,該女工添補衣服歸招工員承認。倘有停工,如教照補.期限XX年X月X日滿工。滿工後,當報招工員數月。恐後無憑,立此承記。

作家夏衍:民國紗廠的每個錠子上面都附託著一個女包身工的冤魂

民國紗廠童工

包身工進入工廠以後,與工廠並無直接的勞動契約關係,每一個方面都被包工頭控制著。包身工的生活,並不像契約所寫的那般順意,而是充滿了殘酷和不幸。綜合整理申新九廠幾位包身工的回憶材料,可以一窺究竟。

包工頭到鄉下來的時候,是和我們講好的:一共給家裡六十元,第一年十元,第二年二十元,第三年三十元,一年三套衣服,三雙鞋子。但實際上三年總共付給家裡不過十五、六元,衣服總共只有二套。發下來的棉衣,只有一尺一寸長,薄得可以照見陽光,鞋子也沒有經常發,都是用自己忍飢挨餓省下來的點心錢買的,或者是家裡做好送進廠的。

作家夏衍:民國紗廠的每個錠子上面都附託著一個女包身工的冤魂

銀元

當包身期最終期滿後,許多包身工事實上仍不能割斷與包工頭之間的聯繫。此時,工人不受契約的約束,有權持有她們的工資,但她必須支付包工頭七八元的房租和伙食費。儘管如此,實際上她同以前一樣,都是在相同的條件下生活、工作和吃飯。不過,在契約期滿後,對於大多數包身工來說,留在包工頭那裡,或許是一個無奈的選擇。儘管他們已經工作了三年或更長的時間,但她們依然少有積蓄。對她們而言,如果想繼續留在上海工作的話,繼續留在包工頭身邊可能是唯一適合她們的安排。

作家夏衍:民國紗廠的每個錠子上面都附託著一個女包身工的冤魂

民國工廠拿莫溫

在包身工這種特殊且殘酷的勞動僱傭制度條件下,包身工與包工頭形成了一種特殊的人身依附關係。“包工制是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聯合共同剝削工人的制度。它是由一些行幫頭目或封建把頭做包工頭,招募工人,支付工資,工人即分屬於若干把頭統治”。

嚴格說來,包身工這個群體儘管在為產業工業工作,儘管屬於產業工人的一部分,但實際上與產業工人群體在多個方面有非常大的區別。包身工是一個貧困群體,更是一個最 令人同情的貧困群體。在包身工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原始資本積累期間的血與淚,也看到了資本家唯利是圖的殘酷本性。(彭忠富/整理;參考文獻《榮家企業史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