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木林”的貢獻

“阿木林”在上海,是一種可喜可悲的人。


中國人的傳統裡,人出生落地的時辰八字,預示著他的人生天命,最好是天命是金木水火土五行俱全,先天缺什麼,要靠後天彌補。


“阿木林”的貢獻

五行


鄉下人的姓名,叫水生、土生、根生、阿金、阿火、阿木的很多,都是祈求彌補命裡的不足。


上海,初次進城的鄉下人叫“阿木林”,初次到上海的外國人叫“洋盤”,欺生,也逼迫新來的人趕時髦。


“阿木林”的貢獻

“洋盤”


上海的摩登,“花頭經”多,日日翻新,“阿木林”、“洋盤”若看不明白,反應不過來,經常受騙上當。


“阿木林”的貢獻

摩登上海


“阿木林”,獨木成樹,雙木成林,五行裡面“木”的成分太多,失去了平衡。愚魯粗笨的“木頭”,呆若木雞,像一個個木頭木腦的木頭人。


老上海的孩子都玩過一種弄堂遊戲“我們都是木頭人”,一聲口令,大家都不許說話不許動,不許走動不許笑,像電影裡的停格鏡頭,每個人都靜止著各種奇怪的造型,變成了木頭人。


“阿木林”的貢獻

“我們都是木頭人”


時間是裁判,看誰先忍不住,笑了或者動了,就先被淘汰,然後,繼續等待“我們都是木頭人”的口令,繼續做木頭人,繼續有人被淘汰,誰堅持到最後就是勝利者。


“木頭人”像馬路邊的電線杆,一動不動地立著,上海話裡有“木格格(發mo go go音)”、“木噱噱”的說法,形容那種像“算盤珠子撥一撥才動一動”的人,或者一些反應遲鈍、漠知漠覺(發go音)的人,上海方言裡,“覺”字接近“閣”音。


“阿木林”的貢獻


“木頭人”痺麻鈍笨,上海人又叫“莫覺(go音)人”,因為這種人對人情世故“莫知莫覺”,或者反應遲慢。


今天的延安東路,過去是一條叫“洋涇浜”的河流,在與河南路相交的地方,有一座洋涇浜最古老的橋,叫“三莫覺橋”,建於清康熙年間。


“阿木林”的貢獻

“洋涇浜”


民間傳說,從前洋涇浜河邊住著三兄弟,都是“莫覺人”,所以,經常鬧出許多笑話,人們很喜歡他們,不時地接濟他們,做點小生意。


三兄弟“戇人有戇福”,人緣很好,居然做大了生意,賺了不少錢,也許為了報答周圍的人,他們捐資在洋涇浜上造了一座木橋。


“阿木林”的貢獻

“三茅閣橋”


上海人很感謝這三個“莫覺人”,將這座橋叫做“三莫覺橋”,後來,用諧音寫成了“三茅閣橋”


“三茅閣橋”是出入上海縣城北門的主要通道,橋邊還造了一個上海本土的道觀“三茅閣”,這一帶很快成了上海縣城外最早熱鬧繁華起來的地方。


“阿木林”的貢獻

上海縣城北門


上海人的精明靈活與“阿木林”、“洋盤”相互依存,合璧為特色的同城文化,上海人喜歡嘲笑外行的“阿木林”、“洋盤”,然而,根子裡,上海人的精明靈活,大多都是“阿木林”、“洋盤”貢獻的,因為,外行可以不再外行。


“阿木林”的稱呼,在上海並不十分惹人生氣,可以用來謙卑自嘲,也常見情侶打情罵俏, 可能一時“木頭木腦”,也可以過後就精通靈巧,這是一種悲喜難料的外來移民,上海是一座移民的城市。


一段歷史,一個典故,一件趣事,一點談資。聽知滬者說那些曾經的上海故事。如果想得到音頻文字版本請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滬申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