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不會自我同情的人很可悲

幸福可以習得,但是需要練習。—— 理查德·大衛森

文 / 心理姐

圖 / 網絡

你是不是一個擅長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的人?

你是否一向對自己要求嚴格,生怕說錯話或做錯事?

在你眼中,自己總是不如別人優秀、幸福嗎?

你甚至拿“別人的錯誤”懲罰過自己,對嗎?

即使在幸福之中,你也會有一種“將要失去”的不安嗎?

你對自己說過“我很笨、很失敗”,“我活該倒黴”,“我註定孤獨”這樣的話嗎?

如果,你剛好是這樣一個,不懂對自己慈悲的,善良的“傻瓜”,建議你看看這篇文章。

“我不配”、“我活該”| 心理學家:不會自我同情的人很可悲

如果連你都不同情自己,沒有人會來同情你

當我寫下開篇的那些話,一位女星的名字躍入腦海,她是湖南衛視王牌節目《快樂大本營》的主持人吳昕。如果讓我用一句話來形容這個姑娘,也許就是“一直很努力,總是很悲觀。”

從大連外國語大學的尖子生到“閃亮新主播”全國總決賽第二名;從國內頂級流量節目主持人到跨界時尚圈的“拿獎達人”,吳昕的優秀有目共睹。但是,在外界看來,她總是自帶一種“憂鬱的藍色調”。

就像她在綜藝《我家那閨女》中,與好友沈凌小酌數杯後,紅著眼睛給自己的評價,“我做的很差,我覺得羞愧……”讓疼愛她的父親和關心她的朋友聽了,瞬間心裡涼涼的。

“我不配”、“我活該”| 心理學家:不會自我同情的人很可悲

在我的生活和諮詢中,見過許多像吳昕這樣讓人心疼的“傻瓜”,他們哪兒都好,就是對自己不好;他們誰都體諒,唯獨對自己“殘忍”。這樣的人,都一個共同特點:不會“自我同情”。

在我們從小所受的教育中,“日三省吾身”是好的,“自我批評”是好的,“剋制情緒”是好的,但我們從未被教育說“自我同情”是好的。因為人們把自我同情視為軟弱、自艾自憐、藉口開脫,它從沒被當作一種優點為人所認可。

但是,當我讀了《與真實的自己和解》這本書以後,我對“自我同情”這個詞的認知完全改觀了。我已不再對它懷有偏見,並且我已經深刻意識到——自我同情是一種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熟練掌握的“技能”,越早了解這一點就越早接近內在的幸福。

“我不配”、“我活該”| 心理學家:不會自我同情的人很可悲

“自我同情”的實質——對大腦“關懷迴路”的不斷刺激和訓練

01 要學習“自我同情”,首先了解它的實質與內涵

作者蒂姆·德斯蒙德(【美】)在書中引入了一個有趣的生物學觀點,用以揭示“自我同情”對於人類而言不可忽視的重要性:

世界頂尖神經科學家理查德·戴維森(Richard Davidson)發現,人類以及所有哺乳動物的大腦裡都有一個被科學家稱為“關懷迴路”(Care Circuit)的生物機制。

當我們感受到溫暖和愛,這個大腦回路就被激活,釋放催產素,並帶來一種叫做“幸福”的感覺。自我同情,就是一種不用藉助外因就能有效激活和訓練大腦“關懷迴路”的絕佳辦法。

以這個生物基礎為前提,我們似乎可以接受“自我同情”的確不是一件壞事。

02 結合生活案例,進一步理解“自我同情”的概念

還記得開篇那一連串的靈魂拷問嗎?其實,那些問題就類似一張“你是否懂得自我同情”的小測卷。如果你的回答大多數都是“Yes”,那麼顯然你是個不太會自我同情的人。

因為,“自我同情”是指無論發生什麼事,在何種情況之下,我們都能做到愛自己、接受自己。我們可以擁抱自己的痛苦和消極,就像母親抱著她新生的嬰兒那樣。

“我不配”、“我活該”| 心理學家:不會自我同情的人很可悲

◆當生活很順利的時候,懂得自我同情的人會認為“這美好的一切,都是我值得擁有的”。

TA絕不會對自己說“我不配”,或者“幸福不會停留太久”。

◆當生活不順利的時候,懂得自我同情的人會告訴自己“生活的苦難是每個人必須經歷的,在此期間我難免痛苦,但我會陪伴自己走出黑暗的”。

TA絕不會對自己說“我活該”,“我是個失敗者”,或者“我將永遠痛苦下去”。

03 用“自我同情”療愈傷痛的生物依據

“自我同情”除了可以強化大腦的“關懷迴路”,為人類製造幸福感以外,還有療愈傷痛的作用。

神經科學家已證實:通過自我同情可以觸發大腦中一個叫做“記憶重組”(memory reconsolidation)的過程。它可以“改動”我們記憶中對痛苦經歷的感受,使它們雖然存在,但不再傷害我們。

不過,

要想達到上述效果,必須同時滿足兩個條件——1、重現痛苦場景;2、調動自我同情。這說明,人們如果想療愈自己的痛苦,就不能對它採取迴避的態度。否則,自我同情的作用就無法介入進來。

“自我同情”對人生的2大積極作用,及其應用指南

在我們深入領會了“自我同情”的含義之後,再來看看它能對我們的人生起到哪些積極作用:

01 與不完美的自己和諧相處

托爾斯泰說,“人的使命在於自強不息地追求完美。”這句話被許多“完美主義者”奉為座右銘,但是在心理學家眼中,這句話卻非常危險——他們深知,許多心理問題的產生都源於人對“完美”的過度追求。

“我不配”、“我活該”| 心理學家:不會自我同情的人很可悲

就像女星吳昕,即使她在普通人眼中已經足夠優秀,但是她對自己的要求卻遠遠高於現狀。在她的眼中,自己總是離目標有一段不小的差距。這種難以企及的“差距感”,讓她時常深陷疲憊和沮喪之中,情緒低落。

如果她能學會“自我同情”,情況就會好轉許多:重新定義自己的價值感,認識到“我已經足夠好,我值得被肯定,我值得享受當下的美好”,把“自我批判”的思維模式轉化為溫和的“內部激勵”。

除此之外,書中還提到了藉助“正念”的力量培養自我悅納:

身體的正念(Mindfulness of the Body):

關注情緒對我們的身體產生的影響,比如:當你因為對自己的某些方面不夠滿意而產生焦慮情緒時,身體是否同時出現了一些微妙的不適症狀——頭會感到眩暈嗎?身體有沒有莫名出汗?睡眠如何?

如果你意識到情緒正在影響身體,不妨暫時接納和抱持這種“緊張感”和“沉重感”,告訴自己

“不要擔心,身體中的一切感受都是正常、合理的”

然後,試著用呼吸去釋放這些感覺:吸氣,保持對身體的自然接納;呼氣,讓這些感覺隨著氣體的吐出逐漸消散……如此往復,直至心境平和。

“我不配”、“我活該”| 心理學家:不會自我同情的人很可悲

◆思想的正念(Mindfulness of Thoughts)

把思緒當成一種“任意的存在”,它們隨時可以來,也隨時可以走。

我們既不需要過於重視它們的到來,也不必為扼殺它們而絞盡腦汁地“證偽”。且由它們在腦中任意地生成、任意地消亡。

比如,當你腦中產生了“苛求完美”的念頭,對自己說“只是一個念頭而已,不用理會。它只在腦中稍作停留,過一會兒就會散去。”

與此同時,你可以將注意力拉回你身體的感受之中,靜靜地體會當下、感受真實。不要被一天之中不斷湧現的想法攪得心神不寧,要一直保持對“事實”的覺察。

【小節】:反覆練習“自我同情”,不斷向自己注入身體和思想的正念,讓“關懷迴路”釋放的美好感受隨時“浸泡”不完美的自己。慢慢地,你將從追求完美的緊繃狀態中走出來,與真實的自己和諧相處。

“我不配”、“我活該”| 心理學家:不會自我同情的人很可悲

02 與自己和解,從傷痛中走出來

很多人無法正視自己的傷痛,因為他們對自己懷有近乎殘忍的苛責,好像自己對生活中的一切苦難都負有推脫不掉的責任。經過對悲傷的反覆咀嚼和對自己的一再責罰,他們實際上是把難過的感受人為地拉長了。

我有一位來訪者,她的父親在她很小的時候出車禍去世了。後來她的母親帶著她改嫁,並又生下一個男孩。她的繼父脾氣很差,經常打罵她們母女。終於有一天,她的母親由於不堪痛苦,一氣之下服藥自殺……從此,這位來訪者再也無法從傷痛中走出,她的人生充滿對母親和對同父異母弟弟的愧疚與自責。

“我不配”、“我活該”| 心理學家:不會自我同情的人很可悲

像這樣的痛苦,任誰都很難承受。但這位來訪者的困境在於,她把一切罪責都扛在了自己身上,她認為都是因為自己的緣故,才造成了家庭悽慘的悲劇。其實,這種想法是不合理的,也是影響內心創傷癒合的。

出於“自我同情”的觀點,她應該嘗試用以下的兩種方法與自己和解:

①從某位“重要他人”那裡獲得同情感:

對於這位來訪者來說,她同父異母的弟弟可以作為”重要他人“,來幫助她療愈心中深埋多年的痛苦。可以向他進行一次徹底的“坦白”,說出自己的愧疚與脆弱,甚至與他相擁而泣。

也可以利用“心理意象”(“可視化心理治療技術”),想象一幅畫面,在畫面中充分想象並深切感受被母親擁抱,並原諒的感覺。在“可視化”想象中與母親訴說心中的痛苦,請求母親的同情和寬恕,傾聽母親溫暖的話語和美好的祝福……

“我不配”、“我活該”| 心理學家:不會自我同情的人很可悲

②從自己的內心深處獲得同情感:

“無法原諒自己”是一種對心智的凌遲,久而久之,它會逐漸“掏空”你的堅強與意志,讓你成為失去生命激情的人。這時,請你別再吝嗇對自己的理解和同情(甚至憐憫也好),張開雙臂擁抱自己吧!

把手放在胸口上,對自己說一些溫暖、諒解的話語吧。比如,“我知道,你一直承受著痛苦和折磨。對不起,親愛的自己,我讓你感到委屈和傷痛。你看,我會永遠在這裡陪伴著你,我永遠同情你、理解你。我希望並相信‘我們’會慢慢好起來……”

【小節】: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苦楚。“懲罰自己”非但不能讓痛苦減輕,反而會讓生命的步伐愈發沉重。“自我同情”不是自我開脫,更不是逃避責任,它的源頭是對“人性”的尊重和對生命的慈悲。

“我不配”、“我活該”| 心理學家:不會自我同情的人很可悲

文末總結

今天心理姐與大家分享了一本好書,叫做《與真實的自己和解》:

首先,我們通過明星案例瞭解了“自我同情”對於心理健康的重要意義。

其次,我向大家介紹了“自我同情”的生物基礎、概念內涵,以及療愈功能。在這一部分,我們認識了人腦中與“自我同情”相關的兩個神奇機制——1、關懷迴路;2、記憶重組。

最後,我們共同學習了“自我同情”對人生的兩大積極作用——1、幫助我們與不完美的自己和諧相處;2、幫助我們與自己和解,從傷痛中走出來。

希望你從閱讀這篇文章開始,學著用自我同情的方法與真實的自己和解,成為一個“幸福力”更強、更積極自信的人。

心理姐,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以我手,寫你心,願你在我的文字裡,感受到溫暖的陪伴。關注我,在線交流,共同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