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章丘區廚餘垃圾生物處理項目在全國公共機構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推進會上得到重點推介,為全國廚餘垃圾處理提供了“章丘模式”,而這僅僅是章丘區垃圾分類工作的一個縮影。章丘區自2018年6月開始實施垃圾分類以來,經過不斷的探索實踐,確定了“末端處理倒逼前端分類”的總基調,明確了“基層黨建引領、黨政機關先行、試點村居立標、示範片區鋪路”的示範創建工作佈局,目前章丘區垃圾分類工作已全面進入全域覆蓋階段。
抓末端建設,解決“垃圾往哪去”問題
每天焚燒生活垃圾1200噸發電50萬度,10億隻蟑螂每天吃掉50噸餐廚垃圾,有害垃圾實行單獨處理...垃圾焚燒發電、廚餘垃圾生物處理、有害垃圾存儲車間三大項目確保三類垃圾有處可去。其他垃圾焚燒發電。2017年12月開工建設的垃圾焚燒發電廠,佔地面積139畝,2019年4月點火運行,日處理量為1200噸。運行以來,共處理生活垃圾55萬噸,發電近1.6億度。此外,總投資15億元,日處理城市固廢2400噸的靜脈產業園項目也已正式簽約,並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廚餘垃圾生物利用。廚餘垃圾生物處理項目佔地90畝,創新利用養殖美洲大蠊(蟑螂)處理廚餘垃圾,開創了國內生活垃圾處理的新模式,一期工程於2018年10月投入使用。共養殖美洲大蠊10億隻,每天可處理廚餘垃圾約50噸。二期工程3個養殖車間於今年6月全部建成投用,整個項目最大日處理能力可達200噸。有害垃圾暫存轉處。對總容量約為1.5噸的有害垃圾存儲車間進行全面升級改造,完善防揚散、防滲漏、防火患等安全防護措施。有害垃圾實行單獨收集、獨立運輸、集中暫存。
抓樣板打造,解決“路徑如何走”問題
垃圾分類模式是關鍵。章丘區從標準規範、區域劃定、制度建設入手做嘗試、建樣本,為全面推行垃圾分類打基樁、築基礎、鋪路子。突出規範體系建設。結合垃圾分類要求、不同類型和區域差異,在充分調研和數次調整的基礎上,按照“統籌規劃、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的要求,相繼制定黨政機關、學校、醫院、社區、村居等收集容器標識、設施設備配置、分類投放指引、垃圾收運公示、臺帳建立管理、督桶員配備等9項規範,為制度化、模塊化推行垃圾分類提供了標準保障,建立了規範支撐;突出社區村居先試。確定繡惠、棗園、官莊、文祖街道4個示範片區、以及33個試點社區村居,著力打造農村垃圾分類示範創建。截止目前,4個示範片區全面實現垃圾分類責任主體、收運體系、管理制度、公眾參與“四個全覆蓋”;33個試點社區村居全部達到有組織機構、有督導隊伍、有設施設備、有宣傳陣地、有公告制度、有基礎臺帳、有檢查評比“七有”標準;突出公共機構先行。充分發揮黨政機關等公共機構的示範引領作用,選取215個單位作為試點,創新建立“345”工作法,即組織架構、經費保障、督查考核三個體系;聯絡員、督導員、宣傳員、志願者4支隊伍;日常監督、黨建融入、專題培訓、臺帳管理、評比獎勵5項制度,215個黨政機關、學校、醫院等公共機構實現組織、人員、資金、措施、責任“五落實”。
抓宣傳發動,解決“氛圍怎麼造”問題
垃圾分類宣傳是基礎。章丘區採取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宣傳方式,力爭達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開展志願服務。組建“橘紅舞動”垃圾分類志願服務隊,啟動“百名志願者走進千個社區村居、引導萬名市民”百千萬宣傳活動。130餘名志願者分成10個小分隊,深入城市鄉村、社區村莊、市民中間,傳授知識、答疑解惑、宣傳造勢、營造氛圍。志願服務隊自今年7月份成立以來,共開展各類志願服務活動630餘次;專題宣講培訓。成立10人的垃圾分類宣講團,圍繞“什麼是分類、為什麼分類、怎麼樣分類”三個主題,分別製作黨政機關、學校、醫院等公共機構及社區、村居等垃圾分類課件,進機關、進社區、進村居、進學校開展專題培訓活動210餘次;打造宣傳陣地。突出宣傳陣地的普惠性、公益性作用,建設完成垃圾焚燒發電廠、新時代文明實踐主題公園、區醫院、環衛中心4處垃圾分類宣教基地,並全天候對外開放,共吸引300餘批次學生、職工、群眾參觀學習;調動媒介資源。利用銀行、公交等LED電子屏循環播放分類標語,製作公益廣告,在電視臺各頻道黃金時間循環播出。不定期在報紙、電視、電臺等融媒體普及分類知識、推廣典型經驗、報道特色亮點。如今,垃圾分類已成為市民問候交談的“口頭禪”。
通訊員:郭廣猛 劉召嶽 沈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