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料編碼的標準化規劃

物料編碼是行業將實際物料進行整理、標準化的第一步。藉助編碼標準化及提升物料準確性,進行相應的管理優化,不僅可以成功實施信息系統,還能實現準確的運營管理,以及快速的產品開發的更高目標。

物料編碼標準化的工作主要可分為四個階段:1. 組織工作小組。工作小組並不是一個鬆散的團體,而應當有相應完備的組織結構、工作任務和工作計劃。

工作小組通常應由標準化部門(一般情況下屬於研發或設計部門)牽頭,並抽調相關部門(如信息化、銷售、採購、工藝、財務、倉庫及售後等)人員組成,同時分部人員也應參與其中,以便對涉及物料運營等各方面充分地進行了解。此外,當企業存在較多物料問題時,工作小組有必要保持一定的編制,保障系統上線直到運行良好。

2. 物料整理、分類。在這一階段,確定物料的分類原則和層級關係、識別物料的性質。

每一種類別的層級不超過三層。大類一般可根據工程材料特性不同而進行劃分;中類可根據物料的用途劃分;小類中則可進一步考慮顏色/尺寸的不同。物料分成三 級以內有利於容納物料,具有更大的靈活性以適應企業未來產品的發展。

3. 編碼準備。在此關鍵階段,將對物料名稱、規格進行標準化,進一步確定物料的細分與組合,最後確定編碼規則和BOM規則。

物料名稱、規格的不統一是一個看似簡單但實際很難處理的問題,有些物料,尤其是定製的塑件,名稱叫法不統一造成入庫困難。確定編碼之前,工作小組需要規範統一物料名稱,糾正混亂的稱呼。同時規範物料規格的描述方法,不能僅從設計角度,而要從運營角度考慮,使物料的規格描述能方便所有相關部門的使用和識別。在工作方法上,最常採用的是在初期制定物料名稱對照表,必要時可輔之以圖片說明,進行充分的培訓;另一方面則要對外部供貨商進行溝通,對名稱和規格描述達成共識,要求送貨規範。經過前期的培訓及後期系統的運行,規範的名稱將在企業各部門內流動使用,最終達成統一。

4. 應用基礎物料檔案與物料清單。在最後階段系統即將上線前,工作小組分工導入數據。物料檔案不僅記錄有物料的編碼、名稱、規格、單位,還要設置有關屬性,使得物料在不同的運營環境下起到不同的作用,滿足不同部門的需要。物料的錄入工作量大,且需要細緻的處理,適當地採用一些通用模塊可以大大減輕工作量,提高BOM的準確性

物料編碼的幾個原則

物料編碼的用途:

l 識別唯一性,信息溝通與交流的標準語言;

l 提高物料計劃、控制及倉儲收、發、存等管理效率;

l 快速查詢、檢索、錄入、排序、易讀,易記和易識別等輔助需求;

結合企業信息系統支持的水平,將過去手工編碼與現代化信息系統共享結合並做到揚長避短,幫助用戶快速查詢、檢索、錄入,易讀,易記和易識別是我們物料編碼的基準。

一、考慮物品分類需求。

根據企業物料資料級別,分別針對成品與原材料制定相應的編碼規則,如大、中、小三級分類(具體使用幾級,每級幾位容量據企業物料特徵分析),再輔之以流水號,一般常規企業都夠用了!

Eg,以大、中、小三級分類為例,其中大類在1位數(10以內),中、小類根據情況可又是一位或二位(100以內),流水號5位,即支持企業最多十萬個分類,每個小類十萬的物料編碼容量,一般常規企業綽綽有餘了!在應用中,一般企業員工一週內即可對企業分類熟記於心,當員工在錄入或查詢時通過輸入前面幾位分類代碼,再加上一個通配符即可快速定位目標物料;編碼原則如此設計,可以最大限度的滿足用戶查詢、快速錄入的需要。提高工作效率50%以上。

信息系統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能做到信息一次錄入,平臺與協作團隊共享,對於企業原來在手工編碼中積累起來的編碼規範,可以加以利用,如規範物品規格、目錄冊項或者描述規定,並記入信息系統,既滿足了編碼與規則修撰的頻次與工作量,也提高工作效率。

二、應考慮可擴展性的需要。

編碼原則的制定應能考慮公司5-10年內物料的變化趨勢。並且要對不同的情況留有一定的餘地。例如貼片物料的封裝,現在主要用的是0805,0603,可能以後會逐漸使用0402和0201的,那麼在編碼原則中應當為這些物料留出餘地。

三、多少有別,巧用“其他”分類。

在考慮到物料的分類過程中,有時候一個小類只有一個物料,甚至一個大類都只有一個物料,針對這種情況,若給其一個大類或小類編碼的話,給人一種佔著茅坑不拉屎的感覺。我們在編碼時,沒有必要為這種罕見的物料進行專門的編碼。完全可以把這些罕見、少用的材料合併在一起,用其他類來表示。

一方面,可以減輕用戶記憶的壓力,畢竟要記住這些意義不大的字符,有點困難;另一方面,由於其物料比較少,而且不經常用,把他們歸為一類,不會影響用戶的查詢效果。

利用其他分類,就給人一種“化腐朽為神奇”的感覺。企業若在物料編碼時,給每個種類的物料都編一個其他的分類,則,把一些常用的零件按其正常情況分類,把罕見的材料、不經常用到的材料和很難分類的材料,都合併到其他類中,可以減少用戶很多的工作量,並且使用效果不會受到影響,事半功倍,何樂而不為呢?

四.變動屬性不應納入編號

有些數據之某項屬性如果在未來有可能發生變動,則絕不可將該屬性納入編號中。否則,一但發生變動時,是否要修改編號將會成為十分困擾的抉擇。例如物品的規格參數,責任部門,其它如客戶所屬之責任區,業務員的所屬區域...等等皆是如此。正確的方法,應將這些屬性另設獨立的字段表達。

五、不要寄希望通過編碼信息反映物料的具體信息或全部信息。

我們說的物料基本信息,一般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物料的種類信息,如包裝材料還是零件;另外一種是物料的具體信息,如其規格、尺寸、顏色、供貨商等等。我們在物料編碼中,要把種類信息納入其中,而對於物料的具體信息不應該納入其中。

有些用戶,喜歡把物料的供貨商放入到編碼信息中去,如此的話,看到編碼就知道該下個哪個供貨商。這看起來是蠻方便的,但是,實際上,會產生其他很多的錯誤。

如當該零件有多個供貨商時,則會需要編寫多個編碼,供貨商越多,編碼越多;其次,當該零件多個供貨商沒有區別,每個客戶都可以使用時,則編寫BOM會遇到麻煩,不知道用哪種零件為好,雖然,可以指定一個供貨商為默認的供貨商,其他的作為替代件來解決,但是,這也與企業實際管理有點差異,替代件的話,永遠會只在被替代件無法滿足需求的情況下,才會考慮。而有是企業需要進行供貨商之間的平衡,若如此編碼,ERP系統就無法滿足企業的需要。

可見,若把物料的具體信息放入到物料編碼信息中去,企業很可能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一般情況下,只有客戶指定需要某個供貨商的零件進行生產,才會考慮把這個供貨商的信息放入到編碼中去(有時候,有些客戶會出於種種原因,如企業某個供貨商是其子公司等原因,要求企業指定有某個供貨商的零件),遇到這種情況,企業為了管理上的準確問題,可以把這些材料分離出來編一個新的料號,而不是將供貨商信息編到物料編碼規則中。所以不要嘗試把供貨商信息納入到物料的編碼規則中去。

物料的其他信息,如顏色、規格等,也如同上面的例子,一般也是不納入物料編碼的規則為好。

六、能用數定的不用字母,能用字母的不用漢字;。

打中文速度快,還是打英文速度快?當然是英文速度快。

打中文準確率高,還是打英文準確率高?當然是打英文準確率高。

中英文混輸快,還是光輸入英文或者中文速度快,並且準確呢?當然是後者快而準確。

較之數字小鍵盤,數字在速度和準確率方面又更勝一疇

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要在編碼中,加入幾個中文漢字呢?

有些企業由於用戶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平時不怎麼接觸英文,所以,在物料編碼時,他們希望通過利用中文來進行表示。這在實際工作中,非常的不方便。

查詢時我們要求的就是快而準確,若我們在輸入編碼時,非常的費時,而且容易出錯,那我們要物料編碼還有什麼意義呢 ?

七、在編碼信息中,避免使用特殊符號。

編碼中儘可能不用-、#、*等這些無意義的符號(只是為了區分編碼的段,而沒有任何含義),因為這些符號不便於計算機輸入,而且會使編碼太長;如果使用字母和數字混和編碼時,應避免使用字母O、I、Z等字母,以免書寫時與0、1、2相混淆;

八、長短應適中。

物料編碼不應該太長,若太長的話,一方面是不容易記憶,要用戶記住一長串沒有互相沒有聯繫的字符,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我們千萬不要把痛苦強加在用戶身上,不然,到最後,他會加倍的還給他們。另一方面,進行輸入查詢也比較麻煩。

一般情況下,我們建議,編碼長度最好不要超過12位,若像身份證這樣18位的話,輸起來夠讓人頭疼的。 那如何能夠使得長度不超過12位呢?用戶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考慮:

1、在物料編碼中,編碼時,不要想把全部信息都納入其中。在上篇文章中,筆者也強調過,在編碼時,只要考慮物料的大中小類即可,如此的話,12位已經足夠使用;若把物料的顏色、尺寸、供貨商等信息都包括進去的話,20位都不夠。

2、在物料編碼時,每一為都要仔細考慮,這時候不要怕被別人說小雞肚腸。在滿足擴展性要求的基礎上,位數越少越好,能夠7位解決的,就不要用8位。別看只差一位數字,要知道物料編碼在ERP各個功能中都要用到。根據有人統計,一個採購員用戶在修改採購單、庫存查詢、對帳等操作時,平均每天需要用到的物料編碼都是數以百計的,有的更達到千次的使用率,若這麼累積下來,看看一天要多輸多少字符,若每個編碼都節省一個字符的話,一個月下來,可以節省多少時間。

3、可以為不同種類的物料設置不同的編碼長度。企業在設置物料編碼規則時,可以為不同的物料設置不同的長度,沒有必要為了統一而把一些無用的編碼加入其中。如企業某種物料的編碼至少要11碼,而有的物料只需要9碼,則為了追求統一,把這種物料的編碼加入兩位沒用的編碼,而達到11碼時,是沒有必要的。

4、同類產品編碼務求統一。對於同一種產品的編碼,長度最好一致,這主要是出現在流水碼的問題上。如把01簡寫成1等,這些做法不是很合適。因為若長度一致的話,可以一目瞭然的發現一些簡單的錯誤,如漏寫一碼等明顯錯誤。

九、應有防錯功能。

各位對於身份證號碼應該都比較熟悉,如身份證號碼339005197805051818,18位為效驗位(標識符),通過複雜公式算出,普遍採用計算機自動生成。所以,在編碼時,最好也能夠具有自動防錯功能。

1、能夠根據類別等信息,自動判斷物料編碼的生成是否符合規則。這一般都是根據系統的功能加以區分。如把一材料分為零件、鋼製品、螺絲大中小三類,分別為L、G、L代表,則人工輸入編碼後,系統就會說明用戶判斷該材料的大中小類別分別是什麼,提醒用戶輸入是否準確。

2、另外一種方法,就是根據身份證一樣,只要用戶按照前面的信息輸入相關的內容,ERP系統就會根據某種算法,生成一個校驗碼,並依附在原由的編碼後面,以保證物料編碼的準確性。

ERP系統為什麼要提供這個功能來保證物料編碼的準確性呢?為什麼其他的內容沒有這個功能呢?其實很簡單,因為他們都深刻了解物料編碼準確性,對於ERP系統來說,是多麼的重要。

十、應容易記憶。

物料編碼是用來做什麼的?是用來幫助用戶快速的查找物料的,若用戶不知道該編碼代表什麼產品、代表哪類產品,那物料編碼也就失去了其意義。

所以,物料編碼在編寫時,要考慮其如何才能快速被用戶瞭解並被他們接受。

利用英文字母或者拼音字母結合阿拉伯數字使用,即方便記憶、理解,輸入又比較方便。

十一、對於原先的編碼,若發現問題時,要堅決拋棄。

在企業上ERP系統前,或多或少都有了自己的編碼體制。但是,這些編碼體制很多都是不符合信息化系統的要求的,或者說,不符合編碼的原則。如對於同一種物料,不同的供貨商就按不同的編碼來管理;物料全部按流水號進行編寫,沒有分類,連最基本的原材料跟成品都沒有區分,難以記憶;而因為沒有通過信息化軟件進行管理,導致的問題就是無法保證現有的物料編碼都是準確的,如一物二碼、二物一碼的情況都存在,為此,企業要特別注意,即使企業已經擁有編碼體系,對物料編碼也要進行一一梳理,一一核對其準確性。這麼做,雖然比較花時間,但是,確是比較值得的。

更糟糕的是,在ERP實施時,他們不聽顧問的建議,對物料進行重新編碼;而認為重新編碼要花費太多的時間跟精力,沒有人願意做這件事情,寧可讓這些錯誤存在,也不願意花力氣去重新整理。

當這套編碼原封不動的用到ERP系統中後,結果就可以遇見了。最後沒辦法,只好全部返工,重新修改了編碼原則,並按新的編碼原則對物料進行編碼。

十二、兼容性:建立本公司的物料編碼與主要客戶、重要供貨商的編碼的對照關係,可以自由查詢、對照; 為EDI及供應鏈協同建立橋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