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一尾鱸魚寫歌、製陶、做文創,“江南第一名魚”帶著上海市松江二中學生“遊”家鄉

為一尾鱸魚寫歌、製陶、做文創,“江南第一名魚”帶著上海市松江二中學生“遊”家鄉

把江南的秋色和歷史悠久的松江鱸魚,一同寫進自己的原創歌詞,最近,有一批中學生為松江特產的四鰓鱸魚寫歌、製陶、做文創。他們為什麼“迷”上了這尾魚?

原來,曾被乾隆皇帝贊為“江南第一名魚”的松江鱸魚,“遊”進了松江二中的跨學科課程,帶著同學們走出校園,在環境科學、歷史文化、藝術創作等實踐中發現美、創造美,也讓他們瞭解並愛上了這一家鄉文化。

為一尾鱸魚寫歌、製陶、做文創,“江南第一名魚”帶著上海市松江二中學生“遊”家鄉

“文創鱸魚”既是家鄉特色,也是跨學科研究課題

這個學期,松江二中學生黃蕾、張毅欣和張曉雷來到一家陶藝製作體驗館,用自己的創意在盤子上“復刻”了陶藝版的鱸魚。“陶藝製作比想象得更困難,在完成課題的同時,我們也學習到了許多關於陶藝的歷史和製作工藝。”

另一組學生陸聞語、唐琪佳和陳剛在參觀了學校附近的張明藝術館後受到啟發,從美學空間中汲取了創作靈感。“在讓人充滿驚喜的藝術美學生活空間,四處陳列著藝術品。其中,有一套畫著四鰓鱸魚的杯具令我們駐足,杯壁上的鱸魚鮮活精緻,筆觸韻律無窮。”

為一尾鱸魚寫歌、製陶、做文創,“江南第一名魚”帶著上海市松江二中學生“遊”家鄉

還有一組學生在松江布展示館中,則萌生了將鱸魚元素與傳統土布相結合的文創新點子。“不同年代的松江布擁有著不同的圖案與紋理,在一針一線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個朝代的印記。如果將四鰓鱸魚元素融入到松江布中,可以同時為四鰓鱸魚及松江布文化的傳承開闢廣闊的前景。”松江二中學生範可楓、袁澤穎和周靖怡,在和老師熱烈討論後,確立了這樣的創意,並付諸實踐。

為一尾鱸魚寫歌、製陶、做文創,“江南第一名魚”帶著上海市松江二中學生“遊”家鄉

作為課程的研究項目之一,同學們從科學、藝術、人文等多個角度研究松江四腮鱸魚。歷史上,四鰓鱸魚曾是松江人的舌尖記憶,無數文人墨客為它留下詩詞名篇,成為當地的文化標誌。但後來由於環境惡化,松江鱸魚一度滅絕,直到復旦大學王金秋教授團隊再度將其人工繁殖成功。

松江二中副校長餘方喜告訴記者,從2015年起,四鰓鱸魚就作為首個學生項目,進入學校的跨學科課程。歷屆學生從形態特徵、生活環境、人工養殖、歷史文化等角度,對這一鬆江特色物種開展研究。而今年,學生主要從藝術視角對松江四腮鱸魚進行再創作,通過各色文創產品宣傳推廣松江鱸魚文化,呼籲人們保護環境。

長達兩年的課題研究,鼓勵學生走進企業、高校、醫院等親身實踐

在松江二中,從高一一進校,學生就可以從多個領域的項目中,選擇並參與自己感興趣的課題方向。除了松江鱸魚,目前,學校還有和東華大學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合作的先進纖維製造項目、和G60科創走廊高新企業合作的人工智能項目、和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南部)合作的醫學項目等7個跨學科研究領域。在為期兩年的體驗式課程中,除了每週兩節課的時間,同學們還利用雙休日、寒暑假等,走出校園開展研究。

來自企業、高校和醫院的頂尖專家,也和學校項目老師一起,組成“雙導師”團隊共同指導學生。從2015年至今,同學們在業界專家指導下的研究課題,有的已成功申請國家實用型專利、在核心期刊發表文章,有的則在上海市明日科技之星等比賽中斬獲佳績。

值得欣喜的是,不少同學不但從中發現了自己的興趣,也為他們未來的專業選擇,甚至人生髮展方向播下種子。餘方喜說:“這樣的探究性學習課程也是一門必修課,將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生涯發展等緊密聯繫在一起。鼓勵學生從實際生活和身邊環境中,開展跨學科項目研究,在學習過程中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質疑精神和探究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素養和社會責任感。”

學校通過專門設計的項目學習手冊,記錄和評價每個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包括活動體驗、計劃、每一次記錄、開題、中期彙報、結題等,過程記錄中不僅有自我評價、小組互評,還有校內外雙導師的共同評價。

在項目開始前,學校對學生創新素養進行初評,兩年的項目學習後再次測評。餘方喜表示,學生的好奇心、冒險心、想象力、挑戰性等方面均有所提升。下一步,學校將更細化並總結課程中的各項評價指標,更加科學地評價學生的創新素養。


作者:儲舒婷
編輯:王星
責任編輯:姜澎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圖|均為受訪者供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