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说辽瓷粗糙

辽代瓷器制作承袭唐代陶瓷工艺,与此时代的北宋中原地区的陶瓷制作工艺相当,以单色器为主,黑瓷及绿釉器最多。

鸡冠壶,是辽代陶瓷中草原特色最具代表的独有的器物。从考察看,辽瓷制作还是非常精细的。

这种壶上面有一块像鸡冠子,非常形象,有黑的、黄的、绿的。鸡冠壶由皮囊壶演化而来,模仿皮囊的样子。辽代中期鸡冠壶演变成双孔,形似马镫,因此又被称为“马镫壶”。根据鸡冠壶的基本类型,可以将其归纳为两大类:孔鼻式和提梁式。

不要说辽瓷粗糙

孔鼻式皮囊壶

不要说辽瓷粗糙

提梁式皮囊壶

壶式较高,上扁下圆。壶上端一侧出管状口,口与肩上另一侧连以鸡冠状提梁,管与提梁根部饰凸起的带状饰物。壶下部饱满,圈足微外撇。釉下施白色化妆土,黄釉施至近足部。釉色光亮,釉面开有细小的纹片。

不要说辽瓷粗糙

绿釉提梁式皮囊壶高39cm 口径2.5cm 足径10cm

不要说辽瓷粗糙

绿釉提梁式皮囊壶底部

辽代三彩承袭了唐代传统,是接受唐三彩传统的一种低温瓷式釉陶,胎质粗而较硬,呈灰黄白色或淡红色。但质量不如唐三彩,但也有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辽三彩在承袭了唐三彩传统手法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特点的发展,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一定地位。

不要说辽瓷粗糙

辽代三彩提梁式皮囊壶高37cm 口径3cm 足径9.5cm

不要说辽瓷粗糙

辽代三彩提梁式皮囊壶底部

这种造型就不是陶瓷的正常造型,陶瓷最容易做的就是圆器,把陶瓷做成这种扁扁的样子,不是很容易的事。但是,皮囊壶有一种民族感情在里面。辽代最早都是用金属器和皮革器,辽人从小使这个,祖上传下来的就是这个,所以尽管换了材料,也还要做成这个样子。这是辽人文化上的追求,完全是文化的力量,这一点很重要。


凤首瓶,辽代的一种瓷器。多作伸颈、敛翼、直立的凤形。

瓶花口外撇,细长颈,溜肩,长腹,束胫,圈足。颈部贴塑一凤头,前有嘴、后有冠,两侧各塑出凤鸟眼、眉、耳,通体施黄釉,堆塑手法简练,颈部的凤鸟仿佛伸颈敛翼直立,夸张而不失真。釉内隐现深色的条状与点状斑纹虽为釉料不纯所致,但也增加了釉色的美感。

不要说辽瓷粗糙

辽代黄釉凤首瓶高41cm 口径11cm 足径8cm

花式杯口,凤首张目曲嘴,长颈、宽肩、底足外展。有的花式杯口作凤冠形,有的长颈作竹节状,但也有饰弦纹两道的。凤首有的作曲嘴张口,有的作曲嘴衔珠。器多黄、绿釉,白釉则极少见。

辽白瓷,与定窑白瓷非常像,不是专业人员,几乎不能区分。


不要说辽瓷粗糙

辽代瓜形兽流白釉牡丹纹执壶高27cm足径17cm

辽白瓷的胎质亦分粗、细两种。粗者胎体较厚、胎质较粗、胎色较深,以灰白色和黄白色较为常见;细者胎体厚薄适中,胎质坚密细腻,釉质光洁莹润,釉色多白中闪青或白中闪黄,此类器物在窑址中极难见到。

辽瓷的渊源一是“耕稼以食,城郭以居”的汉人及原属于渤海国的一部分人;另一类是“渔猎以食,车马为家”的契丹人和其他许多游牧民族。两种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造就了辽代文化的双重性,辽代陶瓷也相应地出现了两种造型:一类是具有中原特点的传统器型,如碗、杯、盘、注壶、托盏等;另一类则是契丹形式的草原器型,如鸡冠壶、凤首壶、海棠长盘等。辽代瓷器以白瓷和彩色釉陶(即“辽三彩”)为主,处于唐、宋瓷器的过渡阶段。

仿生瓷,也叫象生瓷。系指仿造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器物等不同物体而烧制的瓷器,它可以是仿拟人类、动植物、器物甚至是工具等等。仿生瓷以仿拟物体的外表体征,或是其材质或肤理为准,以惟妙惟肖、以假乱真为最高目标,烧窑技术的掌握达到了炉火纯青之境界后,才能做到随心所欲地仿烧各种物品。

从瓷器鱼篓看,辽代象生瓷器的制作十分成功,做到随心所欲地仿制各种物品,使象生瓷技术得以升华。

不要说辽瓷粗糙

辽代仿生瓷鱼篓高25cm 口径5.5cm 足径22cm

契丹族是我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原居辽河上游。公元916年,迭刺部落的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的英雄人物,契丹迭剌部首领耶律阿保机立国,国号契丹,都临潢府(内蒙古赤峰巴林左旗林东镇),公元947年,改国号为辽。北宋宣和七年,辽保大五年(公元1125年)。辽为女真族建立的金国所灭。共享国210年。

辽建国于唐亡之后,曾与五代十国并立。后又与北宋并立。现代史学家把五代十国定为一个时期,把宋辽夏金定为一个时期。虽然说较以前科学,但还是不够客观。应该把唐亡元兴之前的这个时期,统一命名为“五代十国辽宋夏金时期”,才真正符合历史的真相。

辽瓷是辽代陶瓷的简称。这一称谓最早来源于20世纪20年代初。1933年当时的伪满洲国奉天博物馆(今辽宁省博物馆前身),在制定陈列大纲时,史正式提出“辽瓷”的概念。而这个概念的出现,是因为1930年辽永庆陵被盗,由于帝后的哀册出土,给当时一起出土的陶瓷器提供了可靠的年代。辽代的陶瓷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及河北等地都曾有发现。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民族风格。辽代陶、瓷器制作基本承袭唐代陶瓷工艺,和北宋中原地区的陶瓷制作工艺属同一系统,低温釉陶以单色居多,三彩陶器亦称“辽三彩”。此外有黑瓷及绿釉器等。

不要说辽瓷粗糙

辽三彩葫芦形执壶高25CM口2.5CM底17CM

不要说辽瓷粗糙

辽三彩葫芦形执壶底部

辽瓷是我国古代陶瓷史上一朵意蕴迷人的奇葩。它是辽代在继承唐朝的传统技术,吸收五代和北宋中原地区的新工艺的基础上又发展创新的一种独具特色的陶瓷。其白山黑水般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游牧民族特点,反映了古代契丹族勇猛、刚烈、剽悍的部族气质,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凝聚和缩影。在契丹人的祖居之地,辽河源头老哈河(土河)流域,先后出土过许多精美的辽瓷。

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所谓儿皇帝石敬瑭,为了寻找支持者,便想拉拢北方王朝大辽。中国大地上正处于唐、宋之间的五代十国阶段,北方尤其混乱。石敬瑭向当时的大辽皇帝耶律德光许诺:一旦大辽帮助自己登基,便可以割让幽云十六州,每年向大辽进贡,并认耶律德光为父。于是,大辽一直占据着幽云十六州,成为中原汉人心头永远的痛。历史上中原向辽进贡由此而来,一部分瓷器比如绿定中原产出现在辽就是这个原因。当然,还有别的物品。(鹊华居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