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分!山西"神仙夫妻":同年考入同一所985,毕业后双双分配到同省工作!

"他这个人就是过于老实,我觉得他到哪都是像牛一样干,是一头老黄牛。"这是张桂珍眼里的黄汉寿,她陪了这头"老黄牛"风雨数十载。黄汉寿与张桂珍,这两位老人都是

北京师范大学1965年毕业的校友,毕业后一直在山西工作至退休。

缘分!山西

黄汉寿,广西桂县人,1938年出生,196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

缘分!山西

张桂珍,黄汉寿老师的夫人,同为北京师范大学校友。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毕业选择工作的时候,黄汉寿与张桂珍积极响应祖国号召,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他们第一个志愿报了西藏,第二个报了新疆,最后一个报了山西,最后学校把他们分配到了山西。那时候山西雁北地区的生活是比较艰苦的,黄汉寿与张桂珍两人到了雁北以后,睡的是土炕,冬天气候干燥,常流鼻血,每人粮食定量27斤,细粮才10%,其他的都是玉米面,蔬菜品种少,肉鱼奇缺。但两人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在雁北扎了根。

刚开始工作时,黄汉寿先被安排到朔县教师进修校,后又被调往上海奉贤化肥厂学习一年,初步学到了生产化肥的技术。在化肥厂工作时,黄汉寿每天工作13个小时左右,常常晚上一两点才回去休息,但他不觉得苦,不觉得累,工作也干得很有成效,工人师傅和党组织都看在眼里。几乎每年黄汉寿都被评为县级或地区一级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1973年还被评为省级先进工作者。

1979年,黄汉寿被调到教育厅从事教学研究工作。虽然在机关,但是他每年都用半年多时间到基层搞调查研究,到学校听课,指导工作。当时教育厅张副厅长说,"在我们教育厅里你小黄最了解基础教育这一块了。"不管组织上安排建工厂、搞四清,还是搞教育,安排到哪里,黄汉寿就安心在哪里,做到了干一行爱一行

"我这一辈子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伟绩,但是可以说不是碌碌无为,稀里糊涂过的,我已经尽力了。"黄汉寿说。

缘分!山西

夫妻伉俪,一起度过艰难岁月

"一开始我在左云中学带着一个孩子在食堂吃饭,生活还是挺艰苦的,但是因为我们家原来也比较穷,对这样的生活还是能够适应的。后来因工作需要,从教育战线调到怀仁化肥厂、阳高化肥厂。1979年到了太原,生活还是比较困难,一家5口人挤在一间13平米的房子里。不过和在雁北的14年相比,还是挺幸福的。"张桂珍说。

因为原来有基础,张桂珍在阳高化肥厂的时候是在总分析室工作,总分析室不是太忙,她就自己复习大学的课程,准备有机会再搞回教学。后来经北师大同学的介绍,张桂珍进入山西省教育厅工作,"他们听说我们是北师大毕业的,特别愿意接收。"

当时,黄汉寿被分配到了省厅教研室,张桂珍到了山西省中小学教材编审室(现在的山西省教科院)。因为原来在北师大学的东西还比较扎实,而且在化肥厂时也一直在学习,所以张桂珍在编写教材时,一点都没费力,很快就适应了新的工作。

缘分!山西

黄汉寿伉俪画像

光阴荏苒,无论多么艰难的岁月,张桂珍都与黄汉寿一起走过,如今,两人生活幸福,两人的业余生活也很丰富——剪纸、拼布、画画、养花……"风雨人生路,幸好有您。"

寄语年轻校友

黄汉寿是北京师范大学山西校友会的首任会长,面对一届又一届新毕业的师大校友,他总是饱含热情、真诚恳切地分享自己的人生感悟。"从我本身体会来看,不能只低下头来工作,低下头来教学,要

不断学习,不断总结,看看哪些是自己的优点,哪些是自己的不足,扬长避短,这样才能够提高自己。如果不注意学习和总结,你永远进步不了。要善于学习,善于总结自己的经验,养成一种习惯。希望你们试一试,那一定会是有益的。"

张桂珍老师也提出了她的建议:"一是年轻的时候吃点苦并不可怕,它可以成为一种人生财富;第二,我觉得做人还是'傻'一点好,宁愿自己吃点亏,不要占别人的便宜;第三,对人要宽容。"

缘分!山西

从前的车马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牵过了手的爱情就要一辈子。黄汉寿与张桂珍从艰难岁月一路走来,一起携手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现已过耄耋之年,衷心祝福他们寿比南山,幸福安康!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头条号:北京师范大学招生办

素材来源:北京师范大学校友总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