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改革開放40週年|上海證券交易所:與改革開放和資本市場建設同脈搏

對於中國資本市場而言,2018年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今年以來,A股正式納入了明晟(MSCI)新興市場指數,市場互聯互通進一步深化拓展,滬倫通各項準備工作有序推進,原油期貨成功上市。資本市場改革開放的步伐,更加堅定而有力。

回顧改革歷程,正是證券交易所的出現,拉開了資本市場建設的大幕。28年前,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成為國內第一家證券交易所。開業當天,交易所裡僅有30只證券上市,其中包括被稱為“老八股”的飛樂音響等股票。但發展至今,上海證券交易所已經成為擁有股票、債券、基金、衍生品四大類證券交易品種、市場結構較為完整的證券交易所,僅滬市上市公司就超過1300家。

在改革開放中誕生,又在改革開放的新徵程中再出發,上海證券交易所的發展始終與改革開放的進程緊密相關。面對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項時代重任,上海交易所在向世界領先交易所邁進的同時,也肩負著比以往更為重要的職責和使命。

不改革,無發展

截至到2017年末,上海證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達到1396家,總市值33萬億元;全年股票累計成交金額51萬億元,籌資總額7578億元。此外,滬市的投資者開戶數量已達2.63億戶。

放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之初,是市場和股民無法想象的規模。但這28年裡,上海證券交易所真正的變化,還不是這些數字背後驚人的增速,而是中國證券市場從無到有、從瘋狂到規範的蛻變。

在剛剛結束的2018年陸家嘴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原行長龔浩成回憶證券市場改革時,就特別提到了證券交易所的成立。1989年12月2日上午,時任上海市委書記、市長朱鎔基召開了市委常委擴大會議,專門研究金融問題。參會的除市委常委外,還包括工、農、中、建行長以及人民銀行副行長、華東師大和財經大學教授。而那次會議討論的問題,就是引進外資和辦證券交易所。

“當時中國社會對證券交易所的思想認識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不少人糾結於交易所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龔浩成回憶道。

證券研究史學者陸一在其著作中,也記錄了這場會議。“就在這次會議上,朱鎔基在聽取了劉鴻儒等專家的意見後拍板決定,上海要加大金融改革的步子,重現國際金融中心的風采,其中首要的工作是開放外資銀行進入和建立證券交易所,這是上海金融體制改革中兩個最迫切的問題。”

在這場會上,上海證券交易所三人小組成立,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的日期也基本確立。1990年,朱鎔基在香港出席一個記者招待會時宣佈,上海證券交易所將在年內宣告成立。當時,外媒在評價這一消息時稱,這“標誌著中國改革開放的目標不會變”,“上海證券市場及金融發展將矗立起一塊新的里程碑”。

在此之前,上海已經有了第一個證券櫃檯交易點,政府和企業通過證券市場也可以進行籌資。但由於沒有二級市場交易,資本市場的基礎功能仍未能得到發揮。直到現在,仍有市場觀點認為,在當時的市場環境、監管條件、投資意識下成立證券交易所,並不具備成熟的條件。

但成立上海證券交易所的這次改革,代表著繼續推進改革開放的信心與立場,同時也肩負著建立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使命。1990年11月26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成立。12月1日,深圳證券交易所試營業。由此,中國證券市場的大幕正式拉開。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在上海浦江飯店舉行了開業典禮。開業之初,上交所共有30只證券上市;包括國債5只、企業債券8只、金融債券9只、公司股票8只。這其中,最初上市的“老八股”更為市場熟知,這些企業都是上海本地企業,且普遍具有規模小等特點。

儘管交易品種和數量極為有限,但初次投身證券交易,中國股市狂熱無比。陸一在著作中回顧,上海股票市場發展之初,股票供求嚴重失衡,投機和操縱因素濃厚,交易空前活躍,街頭上甚至出現了倒賣股票的“黃牛”。

正在起步中的交易制度與系統也迎來挑戰。開業之初,上海證券交易所只有20多個席位處理交易,而當時上海已有上萬投資者。陸一在著作中回憶,當時,上海證券交易所完成一筆股票交易最長甚至要用半個多月。這種處理方式和效率,根本無法應對未來的異地交易。此外,當時滬深市場都實行漲跌停製度,可以突破價格限制的場外黑市開始慢慢興起。

為解決這一難題,上海證券交易所在1991年起嘗試創建無紙化交易、結算制度;當年7月,正式開始實施股票賬戶制度,成交後電腦完成自動過戶。推行無紙化的過程,總共花費了不到一年的時間;交易所創建了100%非實物性存管交收和集中登記的存管模式;股票賣出申報須經電腦確認後即可撮合成交。無紙化的這一改革,上海證券交易所走在了當時全球證券交易所之前。

發展並不能一路坦途,改革也避免不了跌宕;這是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後的最初幾年裡的真實寫照。

為了放開漲跌停板對股票交易的限制,1992年,深圳和上海兩家證券交易所先後放開股價,這無疑讓火爆的股票交易上澆了一把熱油。根據當時的報道記載,由於交易需求大而營業網點不租,上海文化廣場出現了百家證券營業點進駐的超大型營業部“壯景”。同時,上證綜指首次突破一千點,不斷創新高。同年,股票市場也迎來首次大擴容。8月,深圳出現了排隊數日購買認股抽籤表的風波,震驚全國。狂熱之後,中國股市悄然迎來了首個熊市。

此後,還發生了“327國債”事件,重創萬國證券並導致國債期貨試點暫停。交易方式已經變更,股市劇烈波動也時有發生。回顧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之初的數年,濃縮著中國資本市場改革之初的背景——不改革、無發展,這是交易所的歷史使命,更是資本市場的唯一選擇。

在試錯和摸索之中,上海證券交易所完成了它的首秀,也清楚地看到未來要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以開放,促發展

經歷了設立初期的跌宕,上海證券交易所隨後20多年的發展,與中國資本市場建設的步伐息息相關。

監管體系建設快速推進。1992年10月,國務院設立國務院證券委和中國證監會;1995年7月,中國證監會正式加入證監會國際組織;1997年8月,國務院決定滬深交易所劃歸中國證監會直接管理。至此,證券交易所的監管架構體系初步成型,證監會在全國範圍內集中統一進行證券期貨市場監管。

法律法規與行政規章的制定也不斷完善。1993年,《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公開發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實施細則》、《禁止證券欺詐行為暫行辦法》先後頒佈。1994年7月,《公司法》發佈,成為此後證券市場的根本大法。1998年12月,《證券法》獲得通過,成為我國證券市場健康發展的另一部基本大法;次年7月,證券法正式實施。

市場化改革也未曾停步。2005年,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啟動,上海證券交易所全面推進股改;2006年7月,中國銀行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一批大型國有商業銀行開始在國內上市;2007年6月,QDII制度開始實施;2014年,新一輪退市制度改革啟動。

伴隨資本市場的建設推進,上海證券交易所的定位和職責也更為明晰。

當前,上海交易所負責提供證券交易的場所、設施和服務,制定和修改證券交易所的業務規則。同時,交易所還負責審核、安排證券上市交易,決定證券暫停、恢復、終止和重新上市,組織和監督證券交易,包括對會員、對證券上市交易公司及相關信息披露義務人、對證券服務機構為證券上市和交易等提供服務的行為進行監管。

經過28年的發展,上海證券交易所目前擁有股票、債券、基金、衍生品四大類證券交易品種。截至2017年末,除股票市場之外,滬市債券市場累計成交247.3萬億元,基金市場累計成交7.8萬億元,衍生品市場全年累計成交893.1億元。

而在改革開放的新徵程中,交易所也肩負著比以往更為重要的職責和使命。

為不斷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上海證券交易所正推動市場結構的優化升級,推動擴大直接融資比重。這其中,又以持續開展的新藍籌行動最受市場關注。目前,上海證券交易所正積極培育優質上市資源,重點服務於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新經濟、高技術等優質企業,為擴大股權融資提供有力支持。加大上市公司併購重組支持力度,鼓勵出清落後產能,培育和注入新技術、新業態,推動供給質量提高。“中國重工”實施央企首單市場化債轉股,“三六零”實現重組上市等,都是典型案例。

交易所一線監管也被提上前所未有的高度。為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當前,上海證券交易所的監管三條主線清晰明確。對於上市公司監管,持續深化以信息披露為中心;對於市場交易,已全方位對異常交易進行覆蓋和監管;對於會員單位,建立“以監管會員為中心”的交易行為監管模式;同時還全面提高了債券和衍生品市場的一線監管力度。

與制度建設和改革相同步的是,上海證券交易所對外開放和國際化合作的步伐也在提速。

2011年起,上海證券交易所與約翰內斯堡證券交易所、巴西交易所、馬來西亞交易所、越南河內證券交易所、內羅畢證券交易所等簽署更緊密合作備忘錄。尤其是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上海證券交易所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交易所開展深度合作,入股巴基斯坦證券交易所、阿斯塔納國際交易所、孟加拉國達卡證券交易所等,開始了全球化的佈局。

值得標記的一個歷史性節點,是2014年11月17日滬港通的正式啟動。上海證券交易所與香港聯合交易所同時舉行了開通儀式。滬港兩地證券市場成功實現聯通,中國資本市場的國際化進程進入新紀元。在此之後,深港通成功通車。2018年,滬倫通業務也進入準備階段,並有望在年內推出。

上海證券交易所理事長、黨委書記黃紅元在上任後的致辭中,描述了進一步開放的改革目標。他提到,上海證券交易所將加強與國際資本市場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打造成為全球最重要、規模最大、流動性最好的投資和資產配置管理中心之一;以支持和服務“一帶一路”倡議為重點,創新國際化投融資工具,實現全球融通,成為全球最主要的融資中心之一;增強核心競爭力,積極參與全球交易所行業治理,充分發揮交易所在全球資本市場上的影響力、輻射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