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上文旅產業讓他們富起來

中國西藏網訊 近年來,西藏著力發展特色產業推動脫貧,重點發展優勢產業,2016年以來累計投入近400億元,實施產業扶貧項目近3000個,帶動23.8萬貧困人口脫貧,受益群眾超過84萬。

西藏,地處祖國西南邊陲,由於自然條件以及歷史原因,這裡曾是中國貧困發生率最高、貧困程度最深、扶貧成本最高、脫貧難度最大的區域。雖然困難重重,但西藏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經過四年多的艱苦努力,很多家庭走上了小康之路。

圖片

圖為班公湖畔的瑪卡草場 攝影:金阿次仁

依託獨特資源打造精品旅遊線路

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日土縣,依託燦爛的文化以及獨特的旅遊資源,打造了一條以班公湖景區為核心、以班公湖鳥島為靈魂的生態旅遊精品線。據瞭解,2011年以來,日土縣共計投入資金1220萬餘元,完善了班公湖旅遊景區基礎設施建設。截至2020年6月,縣域旅遊人數達69567人次,縣域旅遊收入達9739萬元,全縣旅遊行業就業人數達652人,其中在班公湖景區就業本地家庭子女18人,貧困家庭子女11人,群眾增收192萬元。

圖片

圖為羊卓雍錯美景 攝影:趙耀

藏戲、藏香、藏藥火起來群眾富起來

山南是一塊自然天成與人文造化完美結合的旅遊勝地——獨一無二的旅遊資源“40冰川”,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藍冰湖,藏戲、藏香、藏藥等具有濃郁高原色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地將旅遊培養成支柱產業,持續讓旅遊火起來,群眾富起來。

自今年6月以來,山南旅遊業迅速復甦。羊卓雍錯景區在恢復跨省團隊旅遊後,日均遊客接待量均超過5000人次;扎西曲登社區自6月下旬向遊客開放至今,社區23戶旅遊民宿共112個床位共接待遊客近2000人,旅行社推送遊客超過7000人次,直接增加農牧民收入近10萬元,村集體收入突破2萬元。

黑頸鶴“帶來”致富之路

西藏自治區拉薩市以東17公里的達孜區葉巴村,被譽為高原的文化之村、生態之所、淨土之地和產業之城。據瞭解,達孜區附近的林周沼澤地是黑頸鶴重要的棲息地和越冬地,拉薩周邊有2000多平方公里黑頸鶴自然保護區。

據達孜縣旅遊發展投資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2017年,基於當地特色和生態資源,提出了打造生態文旅相結合的雲上達孜“藏鶴仙子”特色商標,通過塑造品牌形象提高產品知名度,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目前,扶貧文創產品包括藏式抱枕、藏香包、創意書燈、唐卡畫等手工藝品,同時為當地貧困戶代銷手工藝品,幫助他們脫貧增收。

搭建旅遊平臺發展果蔬經濟

達那答鄉位於雅魯藏布江與塘河交匯處,是日喀則市謝通門縣的“糧倉”。近年來,在當地政府的引領下,達那答鄉尋找各種途徑,搭建平臺,發展起了適宜當地氣候的果蔬經濟。

在當地“珠峰一見則喜”生物科技示範園區,數十個大棚排列整齊,棚內果蔬種類豐富。整個園區佔地面積345畝。因為這裡的純綠色種植技術,趣味十足的採摘活動以及新鮮可口的蔬菜水果,日喀則市及周邊縣域的遊客喜歡到這裡遊玩休息。

目前,示範園區可以培育多種菌菇,菌類產品銷往日喀則市、拉薩市。同時,2020年5月,以“動物家園”為主題的達那答鄉如貴果園林卡正式開園。供應農家大盤雞、乾鍋雞、青稞酒、藏雞蛋、藏餐等特色菜品,讓廣大遊客品嚐到最特色的農家美味。

在西藏,很多貧困家庭通過好的政策、好的發展模式改變了自己的生活,走上了富裕之路,老百姓的幸福指數得到了提升。(中國西藏網 綜合/王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