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弘:中國仲裁正站在反思再出發的轉折點

第一次對話蔣弘是9月10日,恰逢匯仲律師事務所搬遷到新址的第一天,辦公室的窗子打開,就能看見中央電視臺總部大樓矗立在馬路對面。

2020年9月22日,“中國仲裁周”系列活動之一,第六屆中國仲裁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匯仲律師事務所作為金牌贊助商和分會場參與了論壇的舉辦,蔣弘律師代表律所接受了我們的訪問。

蔣弘:中國仲裁正站在反思再出發的轉折點

相比於其他多數參與論壇的專家、從業者,蔣弘還有一個特別的身份——她是一個曾在歷屆峰會主辦方之一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以下簡稱“貿仲”)工作近20年的“老兵”。

2016年,在機構工作20多年的蔣弘卸任貿仲上海分會副秘書長職務,改換航道重新出發,於同年加入匯仲律師事務所,擔任高級顧問。不過,儘管已從機構離職,但從第一屆“中國仲裁周”開始,蔣弘一直關注著相關的系列活動。

今年的“中國仲裁高峰論壇”由於疫情的緣故顯得分外特別,通過她的視角,我們得以從更加開闊的視野一窺世界仲裁與中國仲裁洋流的方向。

當事人怎麼辦?案件怎麼辦?

今年三月末,Covid-19的國內與國際形勢正在悄然發生反轉。三月之前,中國部分地區率先爆發了疫情,災難帶走許多人的健康甚至生命;四月之後,國內疫情剛剛趨於緩和,海外的疫情形勢卻開始惡化。大規模公共衛生事件的影響不僅體現在對人類生命的威脅,也在經濟、人文等領域產生了連鎖反應。當經濟被迫滯緩,商事爭議也不斷增多,作為爭議解決手段的“訴訟”和“仲裁”卻也同時陷入了停滯。

恐慌與必要的隔離措施對商事契約的履行造成了影響,一切經濟活動不得不為突如其來的大型公共衛生事件讓步。涉及到對外交易的情況更為複雜,一些身在疫區的企業無法履行商業約定,但海外的合作方一切如常,雙方對疫情危險性的感知存在巨大差異。而對爭議解決機構來說,以往需要當事人當面進行的程序因為疫情的緣故無法實行,不但新的爭議難以立刻著手解決,此前正在進行的案件也被迫延後。4月之後,當疫情在全世界範圍內廣泛蔓延,國內外商業主體對疫情的判斷差異被危險性抹平了。巨大的無力感籠罩在仲裁從業者周圍。

“疫情的狀況可能不會持續太短,也許會有一兩年或者兩三年時間,甚至更長時間。”蔣弘說,“在這個迷茫的狀態下,作為爭議解決領域的從業人員,實際上全世界的行業同仁都希望找到破解的方法,都非常渴望能夠聽到來自同伴的聲音。”

這個疫情形勢全球大轉折的時刻到來之時,蔣弘正在加拿大,目睹過國內疫情的擴散與防控,她立即預感到,一輪大規模的滯緩即將到來。疫情最不明朗的時刻,她開始擔憂:不能開庭,已經出現的爭議怎麼辦?當事人怎麼辦?對於一些商業主體而言,爭議解決每多拖延一分,也許就是致命的。

同一個問題徘徊在全世界仲裁領域的法律人心中。爭議案件數量的積壓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而全球仲裁人必須要找到一個共同的解決方法。

實際上,儘管有部分案件在取得當事人同意的情況下采取線上方式得以推進,但對於大多數程序更為複雜、爭議牽涉更廣的案件來說 ,網上仲裁在程序、技術等方面仍然存在許多力有未逮的缺陷,亟待討論和加以完善。

9月22日,2020中國仲裁高峰論壇通過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如期舉行,在全球範圍內同規格大型會議大多被迫延後的背景下,這屆論壇顯得分外寶貴。

今年的主題是“同呼吸,共命運——疫情下爭議解決的全球革新與發展”。圍繞“國際爭端解決的新形勢、新挑戰”“‘一帶一路’”國際仲裁合作與疫情應對”“線上開庭與仲裁實踐的創新發展”等議題,來自近40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仲裁機構代表、法官、學者、律師、工商界人士在研討中分享了各自的實踐經驗與最新的研究觀點。

蔣弘:中國仲裁正站在反思再出發的轉折點

(2020中國仲裁高峰論壇現場)

蔣弘介紹,從5月份起,貿仲、國際商會仲裁院、新加坡國際仲裁中心、香港國際仲裁中心等爭議解決機構針對疫情期間推進仲裁程序等問題,陸續發佈了相關的規則修改與指引性文本。她認為,各機構依據自身特點所制定的規則都體現出各自的優勢,並在仲裁實踐中得以不斷完善。藉助本次論壇,各方有機會在探討中形成一些共識。

“半天的研討肯定不會讓問題立刻達成質的解決,但是大家在各個問題的思考上有所推進,實際上就是巨大的成功,革新的萌芽已經產生了。”蔣弘說道。

中國仲裁正站在反思再出發的轉折點

事實上,轉變的動向早在疫情前已經蓄勢待發。突如其來的疫情無形中給了中國仲裁界更多角度思考的契機。

根據貿仲最新發布的《中國國際商事仲裁年度報告(2019—2020)》(以下簡稱《報告》),截至2019年,中國已成立仲裁委員會253家,共受理案件486955件,全國仲裁案件標的總額為7598億元,標的總額較2018年增長9.3%。中國仲裁的國際影響力正在不斷擴大。

1996年起,蔣弘一直在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簡稱“貿促”)、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工作。伴隨新世紀世界經濟的風雲變幻,她廣泛參與到中國仲裁國際化進程的推動中。

“仲裁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前面能趟的路都趟了,能摸的石頭都摸了。有的在上岸的過程中,有的還在過河的過程中間,有的可能還在岸邊張望。”蔣弘說,“我們已經到了需要進一步反思和思考的時刻,思考一下行業未來的方向究竟在何方。”

從1995年我國《仲裁法》正式實施,到仲裁這一爭議解決方式被國人廣泛聽聞,再到如今逐漸成為業內的熱點領域,仲裁事業一步步發展壯大。蔣弘認為,這一轉變不但與仲裁行業自身的努力息息相關,也與如今中國與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密不可分。她介紹,這些年國內與世界全球化發展對金融投資領域呈現出一定偏好。

《報告》數據指出,2019年-2020年期間,全國仲裁機構所受理的案件中,金融類案件佔比最多,佔全國案件總數的58.1%;其次是房地產類案件,佔7.66%。從案件標的額來看,金融類案件標的額2598億元,佔全國案件標的總額的34.19%;其次是建設工程類1057億元,佔13.91%。由於對糾紛解決失效、保密性、裁斷專業性具有相對更高的要求,仲裁成為幾大領域較為青睞的爭議解決方式。

蔣弘認為,法律服務本身服務於市場,市場發展越深入,其相關的領域也將獲得更為豐富的外延,“市場需要什麼,或者說市場經濟需要什麼,實際上就是仲裁行業未來發展的方向。當仲裁在專業化的服務上回應了市場的需求,那麼市場的參與者也會更多地選擇仲裁。”

世界仲裁的中國聲音

在2019年11月6日舉辦的第五屆中國仲裁高峰論壇上,蔣弘在議題《立法、司法與仲裁——友好的仲裁環境》中作為特邀嘉賓進行了演講,時間轉眼已過去一年,但她對那場演講的場景依然歷歷在目。

2018年,我國最高法發佈的多個關於支持仲裁裁決執行的司法解釋正式生效,蔣弘在那場演講上介紹了司法解釋發佈後的幾例代表性案例,聯合國貿法會秘書長Anna JOUBIN-BRET女士恰在同一議題單元。蔣弘分享的其中一例案件適用《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仲裁規則》(以下簡稱《規則》),彼時,聯合國貿法會正在著手對《規則》進行完善,希望聽到中國適用這一規則的案例,Anna對她的分享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並在會後請她將這一完整的案例分享給貿法會。

蔣弘認為,自1995年《仲裁法》頒佈至今,我國通過制度體系不斷建立對仲裁的支持,這些行動需要通過有力的渠道向國際仲裁界進行展示。

“我們有一個基本的觀點,所有問題最核心的認識都是來源於實踐。”蔣弘說,我國目前擁有200多家仲裁機構,其受案量已形成了龐大的樣本基數,其中誕生的具有鮮明代表性、有涉外因素的案件數量十分可觀。“我們擁有那麼豐富的實踐,其實也希望能夠讓更多的國外仲裁界人士瞭解,帶動我們向國際化的方向更好地發展。同時,他們其實也很有興趣傾聽我們的聲音,瞭解我們解決問題的方法,包括我們對於一些規則的理解。”

從第一屆中國仲裁周開始,蔣弘就一直關注並參與相關的系列活動,見證了包括“中國仲裁高峰論壇”在內的一系列活動的成長。如今,這一論壇已成為中國仲裁界乃至世界仲裁領域一年一度的盛會。

蔣弘說,貿仲是“中國仲裁高峰論壇”歷年來的主辦方之一,一路生根發芽,發展至今已成為中國仲裁向世界展示、與世界溝通的橋樑。作為我國曆史最悠久的仲裁機構,貿仲自成立以來對行業起到了有力的引領作用。根據最新公佈的數據,2019年全年,貿仲受理案件總計3333件,當事人來自72個國家和地區,涉外案件金額達人民幣380.7889億元,同比增長30.79%。蔣弘認為,從受案標的額、案件的性質、領先的程序規則的制定、仲裁員選任等多個方面,貿仲在國內仲裁界仍保持著領軍地位,同時在國際市場上也獲得了越來越多當事人的認可。

蔣弘:中國仲裁正站在反思再出發的轉折點

(2020中國仲裁高峰論壇現場)

“特別是本次峰會的如期舉行,事實上在如今這樣一個特殊的情形下,辦好一場大型論壇的艱難是可想而知的,貿仲始終擔負著作為整個行業引領者的責任。”

匠人

2016年7月,經過深思熟慮,蔣弘告別工作長達20年的仲裁機構,決心再出發。轉型前,她短暫地休整了一段時間,休息、思考、讀書。那段日子裡,她思考自己對什麼東西真正感興趣、自己的路在哪、想做什麼。早些年忙於各種工作,沒有時間讀“大部頭”的著作,在這段日子她把那些書翻出來,“你知道20歲時讀過的一本書,到了40多歲再讀,看到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她決定從另一個角度去進行法律實踐。

“機構工作和做律師本身還是不一樣的。有些事情只有踏入其中,你才能夠深刻地感受到。”

選擇新的職業生涯落點,是一個值得謹慎考慮的動作。蔣弘希望能夠依然紮根專業領域,“緊緊地融在行業裡”。當年8月,蔣弘加入匯仲律師事務所。

如今在業內提起匯仲,有人會提起一個頗具鋒利感的稱呼——“解決利衝的一把快刀”,蔣弘對這個稱呼直呼“不敢當”。事實上,自2013年成立的匯仲律師事務所,從成立以來就選擇了一條與這個稱呼所表現出的“鋒利”不同的道路,做一家爭議解決領域的精品所,相比非訴業務,爭議解決相對能夠較少地涉及到利益衝突的選項,而“乾淨利落”的業務水平也令匯仲得以更有效率、有質量地解決案件。

“通過在某個領域‘扎進去’,某種程度上不斷把這個行業的蛋糕做大。我們比較低調,但是我們希望能夠更專注、更專業,能在服務過程中把專業技術、給客戶的服務,盡我們所能提高到極致。我們踏踏實實地做事情,不要浮躁,大家對於每一個法律問題都希望做到極致。”這正是蔣弘加入匯仲時所看重的理念。

蔣弘說,自己是一個對於職業懷有敬畏心的人。她希望對法律行業以及其所涉及的領域能夠更為深刻的理解和實踐。

“人需要有一個比較客觀的、理性的認知,這樣就能更為客觀地來看待自己、看待所有問題。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發現其實專心去做事情,這本身就是一種極大的樂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