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形成過程及滑坡要素

一個滑坡從孕育到形成,一般都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即經歷從孕育、蠕變、剪切、形成四個階段。這個過程因滑坡形成環境和影響因素的不同而有長有短。通常斜坡上的地質體進入蠕變階段即可視為滑坡。而當滑坡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階段並出現明顯的標誌時(如滑面已經貫通、滑體發生了明顯位移),都具有一些可以測量的特徵,這些特徵就是滑坡要素。當然具體到每一個滑坡並非所有要素都是齊全的。瞭解滑坡要素是認識、分析滑坡的基礎,也是不同滑坡間相互對比的前提。

滑坡體(滑體):就是發生滑動的岩土體。滑體兩側、前後緣和滑動面附近的物質,在滑動時不可避免地會發生崩塌、揉皺和土石翻滾等擾動現象,但主體一般仍能保持相對完整狀態,特別是在滑移距離不遠、地形坡度較緩的情況下。此外,在滑動過程中,由於大量裂縫的出現和岩土體孔隙的增加,常會使滑體體積“增大”,增大的比例與巖性、滑面形態和滑移速率有關,一般情況下是滑動前體積的1.1~1.3倍。

滑動面:指滑坡體沿不動體下滑的分界面。常循地質軟弱面發育而成,如地層中的軟弱夾層、斷層面、裂隙面、巖(土)分界面等。有些滑坡具有多級滑面,在剖面上形成向下收斂的滑面組,最下面的一條稱主滑面,其它稱次滑面。滑動面上部受滑動揉皺而形成一定厚度的擾動帶稱為滑動帶,其厚數毫米至數米不等。滑面剖面形態可以是直線狀、曲線狀、折線狀或其它不規則狀。滑坡發生後,滑面多數情況下上部裸露、下部被滑體掩蓋,偶爾也可見到全部滑面都裸露出來的實例。

滑坡床(滑床):滑坡體下面沒有滑動的岩土體(其表面就是滑動面)。

滑坡周界:滑動面在平面上的展布範圍,也就是滑坡體與周圍不動體在平面上的分界線。

滑坡壁:滑體移動後,因後緣拉開而暴露在外面的拉裂面。一般平面上呈弧形,傾角多大於50°,滑坡壁上有時可見垂向擦痕。滑坡壁向下延伸傾角變緩並與滑動面相連。

滑坡臺階:由於滑體上、下各部分滑動速度的差異,或滑動時間先後不同,在滑體表面形成的略向後傾的階狀錯臺。錯臺上如果生長有樹木,常因滑體旋轉而傾斜、彎曲,形成所謂的“醉漢林”或“馬刀樹”。

封閉窪地:滑坡體與滑坡壁間拉開後形成四周高、中間低的溝槽。溝槽中積水時稱滑坡積水窪地。當滑體上、下部之間發生較大差異滑動時,封閉窪地和滑坡積水窪地也可在滑坡體的中部出現。

滑坡舌:滑坡體前緣呈舌狀的部分。

滑坡鼓丘:滑坡體前緣因滑動受阻而隆起的小丘。

拉張裂縫:滑坡體上部的弧形開放性裂縫,與滑坡壁的走向大致平行。通常將其最外一條稱滑坡主裂縫或破裂緣。在主裂縫上部的斜坡中,由於滑體移動造成的卸荷作用,常形成一系列拉張裂縫,這些裂縫形態、產狀與主裂縫相近,但無明顯垂向位移,稱之為卸荷~引張裂縫,滑坡範圍可能沿著這些裂縫進一步擴大。

剪切裂縫:位於滑坡體中部兩側,系坡體下滑時與兩側不動體相對剪切作用所致,常呈羽毛狀或雁行排列。在滑體縱向滑移速度差異明顯時,滑體內部也可形成與滑動方向相近的以水平錯動為主的剪切裂縫。

扇形裂縫:位於滑坡體下部,平面呈扇骨狀,系滑坡前部擠壓或側向擴離所形成。

鼓張裂縫:位於滑坡體下部,平面上往往呈斷續弧形,並與扇形裂縫大致垂直,系滑坡體前部擠壓拱起所形成。

滑坡泉:滑坡發生後,改變了原有斜坡的水文地質結構,在滑體內或滑體周緣形成新的地下水集中排洩點,稱為滑坡泉。

剪出口:滑動面與斜坡下部原始地面的交線,一般情況下被滑體覆蓋。

滑坡壩和滑坡湖:滑體進入河(溝)道,阻斷河水的滑坡堆積體稱為滑坡壩,壩上游壅水成湖稱為滑坡湖。

滑坡軸(主滑線):滑坡體滑動速度最快的縱向線。代表整個滑坡的滑動方向,一般位於推力最大,滑面埋深最大(滑體最厚)的縱斷面上。在平面上為直線或曲線。

主滑方向:滑坡軸指向坡下的方向。

滑動距離:分為總滑距、水平滑距和垂直滑距。總滑距是指滑體中的某一點在位移前後位置變化的最大距離;水平滑距是指總滑距在水平面上的垂直投影;垂直滑距是指總滑距在垂直於主滑方向的平面上的水平投影。


滑坡形成過程及滑坡要素

滑坡形成過程及滑坡要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