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更好地卖货,就必须要更懂用户,成年人苦苦等待的就是我懂你

要更好地卖货,就必须要更懂用户。这一现在听上去十分顺畅的商业逻辑,并非是一开始就建立的。关于这一点,我们看看定价权的转移历史就知道了。

最初在供不应求的时代,这个时候是制造商(生厂商)有话语权。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过去的商品会有所谓的“零售指导价”,这是制造商的强势定价权的表现,表明定价权在制造商手里。

我一次定价权大转移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沃尔玛为代表的一批渠道商的兴起,定价权第一次从制造商的手里转移到了渠道商的手里,“沃尔玛”们掌握了商品的定价权,他们也拿走了商品利润的大头。这就是所谓的渠道为王时代。

进入21世纪,第二次定价权大转移发生了。这次是因为互联网的诞生,它第一次把买方和卖方放到了同一个信息平台上,信息不对称被打破,定价权从渠道转移到了终端用户的手里。

在这样一个交易信息透明、过度供给的环境里,唯一的商业秘诀是什么呢?当然是掌握需求方,或者说掌握消费者的人有话语权。就像著名的“谷歌十诫”里写的:一切以用户为中心,其他一切纷至沓来。

要更好地卖货,就必须要更懂用户,成年人苦苦等待的就是我懂你


这也是所谓互联网思维中“用户为王”的实质。互联网提供了连接商户与用户的机会,使得小米这样的“社群品牌”成为可能。通过掌握社群来形成品牌,再通过品牌来和上有供应链谈判,用需求倒逼生产,获得谈判优势,再低毛利战术来拓展用户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