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哭穷”父母,对孩子的伤害远不止钱可以弥补

带着表姐家的孩子去逛超市,跟我家的孩子往购物车里扔这扔那不同,小女孩就拿了一条饼干,也不要玩具。对她说:再拿一些吧,不要害羞,阿姨都买给你。小女孩怯怯的:“不用啦,有饼干就够了,妈妈说要懂事。”眼睛却止不住地看着购物车里的漂亮玩具。那一瞬间,我好像看到了自己的小时候,那时候妈妈也总是跟我说:懂事一点,别总是乱花钱。

这就是伴随很多人长大的“哭穷”式教育。哭穷的父母,不一定真的穷,“哭穷”可能只是他们的一种习惯。有的父母哭穷,本意可能是想让孩子知道钱得来不易,培养孩子节俭的意识,用穷养来锻炼孩子。可是,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哭穷,抱怨没钱没法过日子,只能给孩子带来更多的自卑、无助和匮乏感,没有安全感。

我上大学之前从没去过商场,后来去大商场也总觉得抬不起头,觉得自己不应该出现在这么高级的地方,也不想跟同学一起去逛街。

我家也不是穷,只是爸妈认为没必要在吃穿上那么“奢侈”。心理学家认为,父母哭穷并不会让孩子变得更优秀,不会更利于孩子的成长有些东西属于孩子的正常需求,但父母却总是不让他们得到,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需求长期不被满足,他们自然会觉得自己不被爱,形成内在的深度匮乏。

80后单身小白领丽丽在国企做行政,每个月旱涝保收七八千,房租都是父母付的, 可是一年到头都是月光族。因为平时工作压力大,她总觉得要对自己好一点,于是就用购物的方式来弥补,结果每个月一买就失控,月月还账单。后来,和她深入聊天才发现,很大原因在于,父母在她童年记忆里种下的木马程序,渐渐地内化为她的内在运行模式了。小时候,她想要买什么,父母经常以“浪费”为理由拒绝。想得到的,大部分时候都得不到,她很听话懂事,父母不给买,也不闹,但内在的匮乏感却越积越深。

她心里一直有一个声音:将来一定要好好补偿自己。终于等到自己工作可以赚钱了,积压在她心里的匮乏感全面爆发,她一定要弥补回童年的那些缺失。

聪明的人应该脑里有钱,而不是心里有钱,而教孩子认识钱,意义远在钱之外。或许有些父母觉得向孩子哭穷,孩子会懂得节俭和懂事。不否认孩子是会因为父母经常的“哭穷”而变得节俭了,但孩子内心的匮乏感会伴随着孩子一生的成长,并且会因匮乏感而带来诸多的毛病,因为穷意识背后紧逼家庭的压力占据了大脑的“带宽”,很直接吞噬孩子大脑发展能力,影响孩子的眼界与格局。经济上被严格管制,物质需求一直未能被满足的孩子,长大后容易惟利是图、处处追逐金钱,很难获得真正的快乐人生。

哭穷的害处:

1、孩子会压抑住正常的需求

当孩子一次又一次被爸妈的“没钱”,“买不起”拒绝后,孩子在一次次的失望后,会变的“懂事”——爸妈没钱,我不应该要求任何东西。孩子的童年容易被压抑,想玩的玩具不敢开口,想买的学习用具也不敢买,该有的快乐也不敢争取。“穷”字会让孩子过早地成熟,但需要警惕的是,孩子是被压抑着长大的,他们内心不快乐,甚至这样的阴影会跟随他们一辈子。

2、孩子会变得抠门

仅有的玩具或物质是在父母的“没钱”的情况下买的,孩子会由于过度珍惜而拒绝分享,零食独食,应当给人提供帮助时不舍得,孩子会变得抠门、自私。丁丁有一辆漂亮的滑板车,是姑姑送给他的礼物,正当他在广场上滑翔时,旁边一个小朋友很想玩,询问丁丁能否借给他玩一会,没想到丁丁这样回答:“我不能给你玩,我家没钱,滑板坏了就买不起新的了!”让旁人目瞪口呆。其实父母的“哭穷”非常不利于孩子的人际交往的。

3、孩子会变得自卑

当同学生日聚会时,或班级举办集体活动时,孩子可能会由于花钱而拒绝参加,“我家里很穷,交不起这钱”,“那个同学家里很有钱,我们家这么穷,好的礼物买不起,差的礼物会被取笑或被偷偷处理掉,还不如不去”。父母经常的“哭穷”会让孩子有匮乏感,容易造成孩子心理自卑,觉得自己家不如别人。

望天下父母请注意,不要时时跟孩子哭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