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在家沒效率?學習科學告訴你答案

很多同學反映在家沒法學習,父母投餵、被窩封印、手機捆綁,有的同學還會計劃等開學或者解封后租房複習。事實上,環境在學習中起著什麼作用?

對於自控力強和內在動力足的同學來說,這是一個偽問題。因為在乎的是學習,也許剛開始環境確實不夠理想,但漸入佳境進入了狀態,環境因素也就忽略不計。

當然,如果人有自知之明和自治能力,生活中大部分的窘境難以發生。

但即使沒有自制力,學習就不能繼續了嗎?也許不是環境真的影響了你而是你覺得環境影響了你。

多少好學生認為學習得努力,拼勁投入,心無旁騖,安靜專注。但還是學不完、學了又忘、學得沒譜。也許是時候改變對學習的執念。

  • 打擾可增強專注和記憶

在全身貫注時他人對你的打擾不但會延長這項學習在你記憶中駐留的時間,而且還會讓你在心理上把這項學習提高到“需要先去完成”的首要位置上。沒人打擾你時,可能你覺得時間多得用不完,看會手機吃會東西放鬆下沒什麼,確實沒什麼。但一旦家人敲下門、樓下有動靜就覺得被打擾、心煩、學不下去。這樣的打擾真的很影響你的學習狀態嗎?真正的自由不受外界影響。

  • 遺忘也是學習

記憶具有儲存能力和提取能力。記憶不是單獨存在某個地方,而是沿著大腦新皮層各個不同功能區域分佈。記憶並不會丟失,只不過是你提取不出來。遺忘如同肌肉,先損耗掉一些隨後才能增長變得更強大。當然複習是重要的,不要等到提取能力為0的時候再去複習,也不要企圖一次能記憶完所有知識。

  • 固有的學習環境並不重要

在變換學習場所時反而能獲得更好的效果,你學習時周遭環境越是複雜多變,你學得的內容越額能記得清楚長久。你甚至可以在考場想起這個知識點很鮮活,當時媽媽正給我送水果盤,那是老師把這個知識點寫在黑板的右下方了。不僅僅是學習環境,其實學習時間和學習方式的變換對學習效果也有好處,讓學習內容以不同的路徑存入大腦。

  • 分散間隔式學習可加深記憶

總有人抱怨學習時間不夠,通勤時間、睡覺前、飯後等短時間也很適合學習。我們的學習不是追求時間長度感動自我,所以我一直建議不啊喲以時間而是以任務來定計劃,碎片化時間也要利用好。間隔性的學習會迫使你反芻學習材料,把學過的東西挖出來重新儲存一次從而加深記憶。不要想著臨陣磨槍,集中一段時間的緊急學習還來不及讓記憶如同肌肉一樣生長,而且心理焦慮難以吸取知識。

  • 自測是重要的學習方式

可能很多人覺得只有考試才是測試,但備考之前學習之中就需要自測。畢竟考試時才發現不會,亡羊補牢為時已晚。這個就類似上期講到的戲精學習方式,假裝自己是老師考考自己,講給別人聽,對著鏡子背誦,或者自出題目。

  • 筆記複習是被動低效的方式

我一直覺得理想的複習方式是筆記應該自己做,框架應該自己建,而且不斷互動不斷完善。看著別人的總結性資料或者一手教材,這種被動式的複習幾次之後就會出現“熟練度錯覺”,一提我就會一些,但把話語權交給我就會結結巴巴零零碎碎。可以自己寫筆記,再默寫,再對照完善。自己做框架,參考權威的修改,知識理解越深,框架完善更好。建議入手A4紙,每天學習後自測寫一張A4紙框架或者筆記。

  • 學習是一個可塑的過程,學會如何學習

每次為一個主題學習,也是同時學習如何學習的機會。但同時要區分學習的科學與迷信,監控和調整自己的學習狀態。偶爾的迷失方向、打野、分心並不要緊,甚至可能為某一刻的頓悟打下了基礎。也不要把學習看得過於神聖嚴肅,學習融入生活和碎片化時間,零星散亂的學習也是一種有意思的遊戲。

我們認為不好的學習習慣會誤導我們的學習,我們習以為常的思想會影響我們的思想。學習的革命也是自我的革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