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券提振線下經濟,互聯網平臺爭搶線下商家

記者 | 佘曉晨

半個月前,在杭州工作的舟舟用她搶到的消費券吃了一頓肯德基,原價43元的套餐減了10元。這是她在支付寶搶到的首批杭州消費券,“第二次我沒搶到,下一批發放要開始了,我已經定好了鬧鐘。”

今年3月以來,為了促進線下消費,全國超過40個地區陸續推出消費券,近日武漢、溫州等地宣佈發放的消費券總額超過15億。4月17日,在國新辦召開的發佈會上,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表示,從浙江、江蘇的一些地方來看,推出消費券政策以後,對於擴大當地的居民消費、擴張市場起到了比較好的作用。

消費券是一種類似於優惠券、打折券的消費抵扣。此次發放的消費券由各地政府聯合互聯網平臺發放,根據每個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出特定的消費券,包含不同行業、不同金額,消費者需要在特定的時間範圍內在互聯網平臺申領。

據瞭解,大部分地區的消費券只能在線下實體店使用,但獲取的方式都是在支付寶和微信這樣的互聯網平臺申領。

2009年,在次貸危機影響下,國內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大降,當時我國就曾推出過消費券以提振經濟。當時杭州發放過三個批次、總額9.1億元的消費券,但均以紙質形式發放。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數字經濟與法律創新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許可認為,電子消費券是“升級版的消費券”,通過互聯網平臺發放消費券的優勢首先在於避免所謂的“灰色市場”問題。紙質消費券在發放過程中容易出現轉賣等現象,影響最終的效果。

第二則是更加精準和透明。互聯網平臺的數據有助於政府評估消費券的使用效率,“有了互聯網平臺的介入,也能保證政府的資金流入到真實的場景中去。”許可表示。

從商家角度而言,消費券直接促進了線下商家尤其是餐飲業的客流量提升。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1-2月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20.5%,其中餐飲收入同比下降43.1%。在各地發放的消費券中,餐飲業消費券都是佔比很高的一類。

以首批發放消費券的南京地區為例,3月13日,南京發放的總額度為3.18億元的消費券,主要包括餐飲、體育、圖書、鄉村旅遊等7大類。而截至目前,南京已經使用的消費券中,餐飲佔到了80%。

鄭州也是首批發放消費券的地區之一。一家烤魚店老闆稱,在政府發放消費券後,其10天內的營收增長了20%,桌均客單價從150元提升至180元,很多顧客前來消費時都會詢問是否可以使用消費券。

對於互聯網平臺而言,電子消費券不僅帶來了新用戶,更重要的是覆蓋更多線下商家。通常,各地的消費券一部分由政府出資,其他則由平臺匹配,和商家進行聯動補貼。在武漢發放的23億元消費券中,5億為政府出資,剩餘18億由平臺來匹配,定向鼓勵消費者和扶持商家。在這一過程中,消費者被引導至線下,但大量商家隨之轉移到線上。

而爭搶中小商家是近兩年互聯網平臺在支付業務和本地服務上競爭的關鍵。在江西,電子消費券只適用於在江西境內註冊登記、可使用支付寶付款的商家。深圳的消費券則適用於開通微信商戶號的零售店、酒店、餐飲店等。

此外,美團也聯合了天津和平區政府和武漢政府等發放消費券,且消費券的使用範圍不僅是線下餐飲和購物,還有線上的門票購買、外賣等。

許可認為,平臺希望建立和完善一個線上的數字化生態市場,消費券則可以促進企業和商家從線下來到線上,由此平臺的市場容量將進一步擴大。

據支付寶統計數據,目前全國已有超過千萬線下商家受益於消費券,其中90%以上為中小微商家。微信數據顯示,湖南省、嘉興市通過微信發放消費券後,受益的小微商戶佔到八成,交易金額增幅明顯,對比2月同期,平均環比增幅翻了53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