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苜蓿花正开

丝路的春天,从每一片绿色的苏醒开始。柳吐翠,草发芽,连路边绿腴的野菜都不甘寂寞地表达香美的春意。舌尖上的敦煌,春天的野味不可不尝,除了状如铜钱的榆钱、被称为“婆婆丁”的蒲公英、田间地头的马齿苋,还有一道看似寻常但更有历史印迹的味蕾邂逅;它从遥远的西域跋涉而来,又带着几分传奇的演绎,它——就是苜蓿。

敦煌苜蓿花正开

百度百科上的“苜蓿”——

“苜蓿,是苜蓿属植物的通称,俗称金花菜,见载于陶景宏《名医别录》。是一种多年生开花植物。其中最著名的是作为牧草的紫花苜蓿。苜蓿种类繁多,多是野生的草本植物,亦有栽培,有些地方将其嫩苗腌作菜蔬。

中国产的苜蓿主要有三种,营养价值很高,具有清脾胃、利大小肠、下膀胱结石的功效。苜蓿含有最丰富的维他命K,成分之高,驾乎一切蔬菜之上。苜蓿的原产地并不在中原地区,当西汉张骞分别在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内地同“西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苜蓿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传入中原。”

敦煌苜蓿花正开

古诗里的“苜蓿”——

自古以来,一草一木,足以畅叙幽情。有个现代诗人曾写道,“盛开的苜蓿花,点亮故乡的眼睛。紫色的妖艳盛开一地,醉人的芬芳,凝结成香甜的蜜......” 我最喜欢的,还是古人的诗赋寄情,那些隐藏在古韵中的花木情怀——

《题苜蓿峰寄家人》 岑参

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

闺中只是空相忆,不见沙场愁杀人。

《送刘司直赴安西》 王维

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

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

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茂陵》 李商隐

汉家天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

内苑只知含凤觜,属车无复插鸡翘。

玉桃偷得怜方朔,金屋修成贮阿娇。

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

《寓目》 杜甫

一县蒲萄熟,秋山苜蓿多。

关云常带雨,塞水不成河。

羌女轻烽燧,胡儿制骆驼。

自伤迟暮眼,丧乱饱经过。

敦煌苜蓿花正开

丝路记忆中的“苜蓿”——

古诗中的苜蓿,多与“西域”联系在一起。毫无疑问,它和众多远方而来的葡萄、石榴、胡麻、胡瓜,还有汗血宝马一样,跟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大咖张骞紧紧联系在一起。

从资料记载来看,苜蓿原产于古波斯的米甸(Media),也就是今天的中亚细亚、外高加索和伊朗一带。而苜蓿从西向东,植根于东方土壤的迁徙历程,也是一条路、一个人的光环加持——公元前139年,一个身份卑微的汉中人张骞,把握住了时代的机遇,受命于汉武帝,从长安(今天的西安)出发,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探险外交之旅,也为方兴未艾的汉帝国,打开了一片广阔的世界。

被后人称为“凿空之旅”一点都不为过,令汉武帝和张骞都不曾想到的是,本是作为军事战略意图的出行,却为一条伟大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奠定了基础,也打开了东西方农业文明交流融汇的大门。要感谢这位“博望侯”,至少带来了红花、蚕豆、胡麻、大蒜、石榴、葡萄等十多种异域之物,还有本文的主角:舶来的苜蓿。

敦煌苜蓿花正开

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

这种一年生或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自此根植于中原。《史记》和《汉书》是我国最早记载苜蓿的史料——

《史记· 大宛列传》:“大宛之迹, 见自张骞。…… 宛左右以蒲陶为酒, 富人藏酒乃万余石, 久者数十年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 尽种葡萄苜蓿。”

《汉书· 西域传》:“ 大宛国, ……。大宛左右, 以蒲陶为酒, 富人藏酒至万余石, 久者至数十岁不败。俗嗜酒, 马嗜目宿。……多善马,……张骞始为武帝言之, 上遣使者持千金及金马以请宛善马, ……于是天子遣贰师将军李广利,将兵前后十余万人伐宛。连四年, ……后岁余, ……汉因使赂赐镇抚之,……宛王蝉封与汉约,岁献天马二匹。汉使采蒲陶、目宿种归。天子以天马多,又外国使来众,益种葡萄目宿,离宫馆旁极望焉。”

这说明大宛国盛产苜蓿,并由汉使将苜蓿种带归我国,天子将其种在离宫别馆旁。《汉书·西域传》还提到当时的罽宾国(今印度西北克什米尔地区):“地平温和,有目宿杂草......种五谷葡萄诸果 ”,这也是汉代苜蓿的来源地之一。

敦煌苜蓿花正开

《马踏匈奴》 汉朝骠骑将军霍去病墓石刻

为什么汉代如此重视苜蓿的引进栽培?就是为了饲养良马。“天马衔来苜蓿花,胡人岁献葡萄酒”的诗句也说明此前中原汉人并不知道用苜蓿喂养良马。汉朝景帝时期朝廷开始设苑养马,可是主要在北地(今内蒙古河套地区),当时尚不包括河西走廊。汉武帝时才在河西各地设立苑监牧养马匹,每匹马每天食粟一斗五升,这可是不小的粮食消耗。当张骞通西域后,引进的苜蓿就是用来喂养庞大的马畜群体。

到了唐宋,西北地区种植苜蓿已颇为广泛,到明代苜蓿以“三晋为盛,秦、鲁次之,燕、赵又次之,江南人不识也”。

敦煌苜蓿花正开

东汉铜奔马 武威雷台汉墓出土

关于张骞出使西域带回苜蓿种子,还是带来西域大宛国有汗血宝马和有一种马最爱吃的饲草的消息,学界的认识到目前还不统一。虽然“ 苜蓿原出大宛, 汉使张骞带归中国” 已被广泛接受, 但缺乏直接的史料证实。从出使西域的背景、动机目的, 乃至艰难历程和当时汉朝对苜蓿的需求看,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不可能带回苜蓿种子;但第二次是否带回来,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与考证。

之所以将苜蓿等植物的引入归功于张骞,许是出于人们对他的敬佩和对凿通西域的纪念——当然,张骞为汉朝带回了大宛国盛产苜蓿的信息是确定无疑的,这也为后来“ 汉使取其实来, 于是天子始种苜蓿” 奠定了基础。要没有他舍身前行的精神,和同伴们十余年的努力凿空,中国人吃到正宗的葡萄和苜蓿,估计还要推迟很多年。

敦煌苜蓿花正开

《张骞出使西域图》莫高窟第323窟

敦煌饭桌上的“苜蓿”——

唐宋时,敦煌已有堪称发达的园囿经济,除了私人经营蔬菜的种植和买卖外,许多寺院都拥有菜园,品种有萝卜、生菜、蔓菁、葱、蒜、韭菜、葫芦、豇豆、苜蓿等。敦煌文书S.6981号记载:“五月廿三日,粟肆斗,垒苜蓿园看十乡判官用。”

一千多年之后,如今的苜蓿摇身一变,成了餐桌上的美味。每到春天苜蓿刚刚发芽的时候,敦煌当地人就会摘下它的嫩芽,凉拌、素炒、炒蛋或者做成各种苜蓿面食。

敦煌苜蓿花正开

第一次品尝苜蓿觉得口感很熟悉,后来才知道原来这就是南方的“草头”,又叫三叶草,怪不得似曾相识。小小的一片植物,承载着无比厚重的历史符号,还有幸运祝福,却在这数千年来的中西土壤中,随风摇曳。据说,四叶草是苜蓿草的稀有变种,大概十万株里只会有一株是四叶,找到它,你就能找到幸运和幸福。

敦煌苜蓿花正开

(以上文字资料部分参考知网及百度。也欢迎您在后台留言,分享你的观点与建议)

敦煌苜蓿花正开

敦煌苜蓿花正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