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相助 “疫”往情深

歲末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冬天的寧靜,疫情的發展牽動著整個世界的心。蘇丹各界人士和在蘇僑胞用行動播撒真情、鼎力相助,生動詮釋了中蘇兩國是守望相助的好朋友、好夥伴、好兄弟。

我們遇見肝膽相照的手足之情。蘇丹各政府部門及時致函致電,表達蘇丹政府與人民對中國抗疫的堅定支持與必勝信心;蘇丹各黨派和民間對華友好團體盛讚中國抗擊疫情有序、有力、有效;東部非洲駐華使節集體聲援中國快速渡過難關。不久前,援蘇醫療隊駐地來了一位年過花甲的老人,他叫伊斯梅爾,是一位退休教授。老人的兒子曾在醫療隊駐地醫院藥房工作。幾年前,中國大夫在這裡用針灸治好了他的腰腿痛,他暗下決心:“中國兄弟幫我們,我們也一定要回報中國兄弟。”老人特地送來一種當地草藥,想要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出一份力。這份樸實的禮物飽含著濃濃的中蘇情誼。

我們聽見逐夢熱土的感恩之情。喀土穆大學孔子學院有一位20多歲的蘇丹青年,懷著對中國的滿腔熱愛,用業餘時間在孔子學院學習中文。當他得知武漢急需口罩,毫不猶豫購買了20公斤口罩,並第一時間聯繫孔子學院中方教師,希望儘快將口罩寄到武漢。老師說:“這20公斤口罩,可是你一年的生活費啊!”他說:“阿拉伯人有句諺語:‘求知,哪怕遠在中國。’我希望中國好好的。”同他一樣關心中國的蘇丹青年還有很多。曾赴華學習的喀土穆大學講師薩爾瑪·蘇雷曼用中文發表文章,向中國深情對話:“疫情面前,我們在一起。”數十名來自蘇丹各大學中文系和孔子學院的學生自創詩歌《加油中國,加油武漢》:“我們手拉著手,我們肩並著肩,一起共克時艱,一起共渡難關。”蘇丹師生生動詮釋了“我們是外國人,但不是外人”。

我們看見親密無間的友誼之情。被譽為“中蘇友誼之花”的蘇丹雜技團,悉心籌備了“加油武漢”專場演出,用擅長的方式向武漢傳遞力量與信心。“我們是1971年第一批赴武漢受訓的蘇丹雜技團學員。當年我們還是六七歲的孩子,在武漢雜技團3年的學習生活中,老師對我們視如己出。在我們心中,武漢的老師們就是我們的親人。中國有難,我們放心不下!”蘇丹雜技團團長穆罕默德深情講述了雜技團與中國的故事。這段延續了近50年的中蘇情緣,承載著殷切的希望。

我們迸發碧血丹心的赤子之情。疫情發生初期,蘇丹中國商協會100多家民營企業就發起“向新冠肺炎宣戰”聯合倡議,它們大多是為生存、為生活艱難打拼的小微企業,卻都毫不猶豫地出資出力,購買醫用防護服,捐給武漢協和醫院。在蘇中資機構和維和官兵同樣在行動,他們紛紛製作視頻,為祖國人民加油鼓勁、凝心聚力,展現了旅蘇僑胞的濃濃愛國情懷。

情相系,心相連。蘇丹各界朋友的真情重義,我們銘記於心。在危境中相守、在厄運中相扶、在困頓中相助,這樣的友誼才歷久彌堅。有中蘇兩國和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我們定能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經歷過並肩戰疫的洗禮,中蘇命運共同體必將注入源源活力,中蘇友誼必將生生不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