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交官撰文:數字化抗疫助力中國樹立標杆,催生中國“雲時代”加速到來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4月21日訊 據外交部網站消息,2020年4月18日,駐北馬其頓大使張佐用馬其頓文、阿爾巴尼亞文、英文,在北馬其頓國家通訊社官方網站的政治、新聞、要聞專欄,發表署名文章《數字化抗疫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網站並在首頁頭屏進行推薦。全文如下:

中國外交官撰文:數字化抗疫助力中國樹立標杆,催生中國“雲時代”加速到來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成為全球化時代對人類一次極大考驗,也成為對數字治理一場極端壓力測試,國際社會與新冠病毒數月交鋒,讓人們更加清晰地看到,數字技術已經成為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中國在應對新冠疫情中,借力數字化抗擊疫情,有力推動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建設。

一、數字化抗疫助力中國樹立標杆,為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提供範本。世界衛生組織等專家表示,中國綜合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技術,設立發熱門診,進行網上遠程診療,用“健康碼”作為通行碼等做法簡便高效。建立線上線下聯防聯控體系,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中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但中國運用大數據建立統一高效的指揮平臺,在習近平主席親自領導下,制定分區分級差異化防控策略,開展大數據精準防控,充分運用網上疫情防控資源和信息化工具,建立線上線下、聯防聯控的管理體系,雲社區、雲計算、雲處方、雲辦公、雲課堂等應用落地,催生中國“雲時代”加速到來,通過“一網統管”建成全球規模最大、覆蓋面最廣的網絡直報系統,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使疫情防控關口前移,在實現疫情精準防控的同時提升社會運行效率。

強化數字醫療基礎設施保障。依託互聯網平臺開展醫療防疫物資的供需精準對接、高效生產、統籌調配及回收管理,國家衛健委聯合互聯網企業,發佈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醫療救治定點醫院和發熱門診導航地圖”。多家平臺都上線了“在線免費義診”服務,提供線上發熱諮詢和免費在線義診,包括居家防護、導診建議、心理諮詢等服務。在抗擊疫情過程中,具備快速高效、靈活便捷等優勢的頭部互聯網機構火力全開,承擔著基礎設施的“硬件”功能,通過提供各類信息服務、產品服務、協調各類資源、提供大數據、算法支持等,用互聯網的方式和手段發揮著支援前線、後勤保障、服務民生等重要作用。因而疫情出現後,2萬多人日夜兼程,十秒鐘一面窗、兩分鐘一堵牆,10天建成武漢雷神山、火神山醫院,全國建成超過100座專門醫院、方艙醫院,其中雷神山從決定興建到開工只用了十二小時,就做好策劃、組織、協調,做好工序和工藝的穿插流程。

二、數字化抗疫促進國際衛生合作,為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提供新途徑。中國加快突破防疫醫療技術裝備,組織信息技術企業與醫療科研機構聯合攻關,建立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中國的醫護和科研人員爭分奪秒完善診療措施,不斷提升治癒率、降低病亡率,用中國速度為全球防疫爭取了寶貴時間,用中國力量撐起了控制疫情蔓延的堅固防線。引領全球衛生健康共同體建設,前段時間得知中國疫情防控物資緊缺,許多“一帶一路”國家主動伸出援手,為中國提供諸多方面的幫助,全球共有170多個國家和50多個國際和地區組織,以及300多個外國政黨和政治組織對中方表達慰問和支持,隨著中國疫情防控出現積極向好趨勢,中國防疫物資產能逐漸恢復,中國又向其他國家捐贈醫療物資,派遣專家團隊,這正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體現。

中國注重深化國際衛生合作。同世衛組織等共享科研信息和數據,第一時間向全球分享病毒全基因序列、核酸檢測引物和探針序列,安排中國和世衛組織專家組實地調研,對中國和全球疫情防控提出建設性意見,同有關國家特別是疫情高發國家在溯源、藥物、疫苗、檢測等方面開展科研合作。中國已向140多個國家和世衛組織、歐盟、非盟等國際組織提供援助,向意大利、塞爾維亞、柬埔寨、俄羅斯、沙特等15個國家派遣17批醫療專家組,中方已同包括中東歐等地區在內的15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舉行80多場專家視頻會議,中方已建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網上知識中心向所有國家開放,發佈了7版新冠肺炎診療方案、6版防控方案,世界各國可以不必從零開始,按照各國疫情進展和風險評估採取差異化策略。

三、數字化抗疫促進健康絲路建設,為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提供新方案。中國人工智能(AI)助力健康絲綢之路建設,早在2016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就明確提出,攜手打造“健康絲綢之路”的願景,“一帶一路”共建各方在保持定力推進有關項目建設的同時,聚焦國際公共衛生合作,攜手共同抗擊疫情,中歐班列開行量在疫情中實現逆勢增長,將抗疫以及生活保障物資持續不斷地往來運輸,中國積極協助“一帶一路”國家做好疫情防控,發揮數字絲綢之路的重要作用,中國海關在小程序內上線出入境健康申報功能,網站地圖聯合深圳、蘇州、鄭州等城市推出入境申報登記服務,互聯網企業研發的人工智能(AI)診斷算法,大幅壓縮疑似病例基因檢測及病毒結構分析時間,向各基因測檢測機構、防疫中心及全世界科學研究中心免費開放線性時間算法LinearFold以及世界上現有最快的核糖核酸(RNA)結構預測網站,致力於構建和完善全球公共衛生合作機制。

數字化醫療服務可救人於千里之外。此次疫情堪稱5G技術企業進入社會醫療服務行業進行應用的重要轉折點,5G醫療問題已從“試驗設計階段”走向“臨床階段”,通過此次疫情防控狙擊戰,中國的醫療行業從政策趨勢,到消費習慣等等,都加速數字醫療產業前行步伐,還有企業開發出遠程診療軟件,通過5G將相隔遙遠的醫生與患者及生命數據監測設備無縫相連,直接提供診療服務並藉助5G網絡、數字化智能手術器械進行遠程手術,救人於千里之外。以線上診療、處方流轉和保險支付為核心的互聯網醫療認知程度和認可度大大提升。全國很多醫院及互聯網醫療服務平臺都開通了在線義診通道,疑似患者和預檢分診的窗口前移。許多醫院迅速開設了呼吸內科、婦產科、兒科等多個專科的網上醫療諮詢、線上門診服務,有效引導市民不扎堆就醫,充分發揮遠程醫療服務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積極作用。

四、數字化抗疫升級網絡服務模式,為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提供新平臺。數字化抗疫催生數字化市場主體和客體,促進商品和服務數字化,打造了產業網絡服務新平臺體系,形成豐富多樣的“零接觸”購物和娛樂模式,確保百姓生活必需品和精神營養品供應。這次中國疫情防控戰中,31個省區啟動一級應急響應,但居民很快適應封城後的生活,因為數字投遞系統發達,消費者對網購得心應手,2019年中國網上消費零售額已達10.6萬億元,較2018年增長16.5%,因而在疫情期間以網格購物和網上服務為代表的新型消費展現出了強大生命力。生鮮電商、外賣、快遞平臺堅持運營,即使封城了但如果網購食品和日用品,完成支付後僅需20來分鐘就可以送貨上門,有力保障了醫護人員以及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需求。遠程協同辦公需求急劇增長,在線辦公、視頻會議、電話簽約、雲盤以及在線客戶管理、合同管理、員工培訓等正在有力保證著疫情防控期間的停工不停產。

數字化技術手段提升抗疫效率。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5G等技術,加快病毒檢測診斷、疫苗新藥研發、防控救治等速度,提高抗疫效率。有20餘款人工智能系統用在湖北武漢等抗疫一線以及全國數百家醫院,服務人群包括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在提升測溫篩查效率方面,基於圖像識別和紅外成像技術研發的非接觸式AI測溫系統,廣泛應用在地鐵、車站、機場等公共場所,能夠快速篩查體溫異常者。在支撐群體軌跡預警方面,航旅縱橫緊急開發了“新型冠狀病毒確診患者同航班自動通知系統”,並於1月30日上線;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三家基礎電信運營商,推出了“通信大數據行程卡”服務,手機用戶可查詢本人14天前到訪過的行程信息;互聯網平臺開發了人群遷徒態勢感知模型,提供流動人員行程軌跡、預警情報及態勢分析,為疫情形勢判斷提供參考。

五、數字化抗疫促進社會協同共生,為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提供新試驗。此次疫情防控期間,政府、社會、企業以及網上網下實現協同共生,為全球數字治理提供了新試驗。在疾病科普指導方面,推出免費線上諮詢平臺,包括互聯網總醫院、海外僑胞在線醫療諮詢專區、問醫生全球公益援助平臺等。中國互聯網企業宣佈向全球醫院免費開放新冠肺炎AI診斷技術,在國內160多家醫院上線,在21個地域部署63個可用區,服務覆蓋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眾多互聯網應用軟件為用戶提供疫情相關知識解讀,手機小程序“疫情地圖”,可實時告訴人們所在位置1公里範圍內確診病例、疑似病例的數量,提醒他們注意風險,目前中國絕大多數地區“健康碼”已經實現一碼通行,海外橋胞返鄉亦可申請健康碼,為其返鄉防控疫情提供溝通聯絡服務。

利用大數據整合資源打通數據孤島。中國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動社會全要素良性互動等數字治理。此次疫情發生之後,通過大數據挖掘打通數據孤島,為公眾提供針對疫情的決策參考,加強權威疫情信息發佈和科學防疫知識普及。從中央部委到地方頻頻出臺支持舉措,建立政府部門與數字平臺合作機制,推動數據在部門間共享與協同,國家政務服務平臺各大平臺上線疫情防控專題,國務院客戶端小程序上線疫情線索徵集專區、發熱門診和醫療救治定點醫院查詢專區、國務院部門疫情防控消息專區等一系列服務,從而使相關實用信息快速觸達到社會公眾。在疫情信息可視化方面,地圖網站上線了“新冠肺炎疫情分佈”專題地圖,並接入了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開發的“防疫檢查語音提示設置”功能以及各地方政府的“入城防疫檢查站導航語音播報”,保障交警、防疫檢查人員、駕駛人的衛生健康和生命安全。

六、數字化抗疫促進政策溝通,為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提供了新探索。數字化抗疫提升社會治理水平,數字化防疫推動政務數據與社會數據平臺對接,實現數據共享、業務協同、服務優化。疫情防控期間,國務院電子政務辦、國家衛健委和中國電子科技集團聯合開發的“密切接觸者測量儀”APP,可提供在線查詢服務,方便公眾及時查詢是否屬於“密切接觸者”。國務院“互聯網+督查”平臺面向社會徵集疫情防控線索及改進建議,充分發揮了監督作用。地方政府紛紛藉助數字化平臺的技術和服務能力,用科技手段抗疫和復工,互聯網企業開發了政務服務機器人、AI通行防控系統,在提高防控效率、提高安全性方面起到了較好的作用。互聯網企業協助政府開發了應急公共服務平臺,使相關抗疫信息一站集成。“浙政釘”平臺在助力浙江省防疫,智能社區防疫小程序打造了“無接觸式”社區。

數字化防疫促進數字安全制度建設。數據隱私和安全是數字經濟能夠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保障,中國既高度重視建立數據安全保護意識,又積極構建數據安全制度體系,注重在通信大數據分析使用中加強個人信息保護,在數據流轉使用等各個環節進行脫敏處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其中針對收集、處理自然人個人信息做出明確規定,要求必須“徵得該自然人或者其監護人同意”等,而且把個人生物識別信息也納入保護範圍,國家網信辦發佈《兒童個人信息網絡保護規定》,促使企業更加重視信息安全,除了自身安全,還有第三方信息的加密,雙重加密保護了企業和用戶的安全以及信用問題,經過數字化抗疫的檢驗,中國將從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提高安全技術防範、加強隱私保障等方面為數字化保駕護航。

科技不分國界,技術沒有政見,運用數字化技術抗疫,不僅助力中國疫情防控取得積極進展,也必將推動世界成功戰勝疫情,從而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