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巷名称的嬗变与文化的传承

街巷名称的嬗变与文化的传承

我们认识一个地方,首先是从这个地方的名称入手的。

任何一个地方的名称都是有其一段深沉久远的历史渊源的,都是一个地区社会历史文化的活化石,都是值得大家学者细细品味的,因为其中有味道,耐咀嚼,经得住经年隔代的考究。一个地名当中所蕴藏着的政治信息、文化信息、经济信息、生态信息等等一些深入骨髓的人文内涵,决不是如其地名表象的特征而如此简单,如此浅薄,如此让人一目了然的。

地名所蕴含着的信息,体量巨大,丰富多彩。古代的时候,地名的来历除了按照山川、河流、地形、地貌、生态等自然实体方式来命名之外,还有很多地名是依其神话传说、历史典故、风物民俗、移民屯垦、军事战事、民族交融、名人贤士等等一些具有丰富文化的气息息息相关的。

以圐圙一词为例。读音kū lüè,是蒙古语的音译词,又译为“库伦”。意思是指中间平坦、四周稍高的一片场地,或者是土围墙圈起来的一片空地。在山西、河南、陕北等地的方言中,除了做“圆圈”、“范围”讲以外,还可以做动词。圐圙镇、南圐圙等是作为地名使用的。而在“把它圐圙住”,“圐圙起来”等语句中,则是作为动词使用的。甚至可以用圐圙指代一些器物。在山西晋南的一些地方,圐圙是指一种圈状物的蒸馍,只有在给婴孩过满月的时候才做的一种食品,可以套在孩子的脖子里,以示吉祥。

地方名称如此,街巷名称的来历也大体如此。因为其内涵丰富,积淀文化,而且广为大众所熟知、习用,因此在历史文化的传承方面成为不可多得的文化载体,深得人们的喜爱。尤其是在北方的一些城市,东西为街,南北为路的习俗早已是深入人心。大凡出差在外的异乡之客,看到这样规整的命名方式,方向感大增,至少是不会心中惶恐不安了。

在街巷地名的传承上,笔者比较推崇西安市,只要进入西安市的城区,纵横交错的街巷就从眼前一闪而过。什么“尚勤路”、“尚德路”、“竹笆市”、“西羊市”。比如“棉花巷”这个街道名,一看就知道是买卖棉花的所在,而且不光是一个城市如此,大家熟稔的西安市、南昌市、无锡市、太原市、德阳市等许多城市都有“棉花巷”。

因居一个地方久矣,便会对一地的文化颇有好感,尤其当你游历了别样的风土人情、民俗传承之后,更会对自己一直生活着的这个城市情有独钟,喜欢这个城市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街一巷、一院一落,而内心深处慢慢沉积着的念想,都会随着街巷名称入心入脑,沁润骨髓,赓续绵长。

但是,近些年来,一股改地名、改街巷之风却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呈现出上升趋势,美其名曰城建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老街老巷名称与时代发展严重不符,所以要修改旧街旧巷的名称。听着很有道理,实则谬误横陈。

当你把蕴含丰富历史文化的地名修改之后,也就人为地隔绝了传承发展的根脉,延续几千年的文华长河将从此不复永续。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86岁告老还乡,因何能够熟知老家,还不是因为其老家的地名没有改变。假如其家乡的名称变来变去,那他还能够顺利地告老还乡吗?

因此我们呼吁,列位请住手,还是保留街巷地名的历史原貌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