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末發現的狂犬疫苗,早在一千多年前的中國就有類似記載

在1889年法國有一位生物學家路易斯-巴斯德,他歷時三年不斷的嘗試,還差點以身試毒,最終研製出了狂犬病疫苗,並可以成功治癒被瘋狗咬傷的患者, 殊不知中國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用類似的方法治療被瘋狗咬傷的記載。

中國版的狂犬病疫苗

十九世紀末發現的狂犬疫苗,早在一千多年前的中國就有類似記載

葛洪

在東晉建武元年(公元317年),34歲的葛洪寫出了《肘後救卒方》,此書共8卷70篇,其中第五十四篇“療犬咬人方”中就記載著:“仍殺所咬犬,取腦敷之,後不復發”。

而其餘二十餘種治療被狗咬傷的藥方中都沒有“後不復發”四個字,說明只有用這種治療方法是經過了複查和驗證的。藥方是用來治病救人的,絕不會把假想寫在醫書之中,要寫出一條能治病藥方,一定會反覆的在不同患者身上實驗,成功之後才會總結經驗寫出藥方。

西方版的狂犬病疫苗

十九世紀末發現的狂犬疫苗,早在一千多年前的中國就有類似記載

巴斯德

在十九世紀細菌學說是佔統治地位的,巴斯德並不知道狂犬病是一種病毒性疾病,但他從英國科學家愛德華-琴納對抗天花病毒的方法中得到了啟發:要從病原本體找出抗體。

巴斯德就把瘋狗的脊髓液抽出來,讓它自然乾燥,過了10天后,瘋狗的脊髓液減輕了毒性,再把這種減輕毒性的脊髓液注入到病狗身上,他驚奇的發現病狗竟然逐漸的好了起來。

之後他用這種方法用在了大量的兔子身上,他發現患病動物的脊髓液自然乾燥的時間越長毒性就越小,於是他分批製作了乾燥時間為14天的脊髓液,13天的,12天的,直到最短是剛抽出來的新鮮病兔脊髓液,再把它們都分別注射到病兔的身上,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後,他發現所有的病兔都戰勝了瘋狗的病毒。過了4年之後,巴斯德發明出了狂犬病疫苗。

葛洪其人

葛洪另一個身份是煉丹家,《晉書-葛洪傳》中稱其:“博聞深洽,江左絕倫,著述篇章,富於斑馬”,可見葛洪的見識與著作都令人驚歎。

十九世紀末發現的狂犬疫苗,早在一千多年前的中國就有類似記載

抱朴子內篇

在《抱朴子內篇-仙藥》中葛洪對石芝,雲母,雄黃,諸玉,真珠,桂,巨勝,檸木實,松脂,菖蒲等所謂仙藥的特徵,產地,採集,性質,加工及服食方法都有相當完整的介紹,這對研究中國古代醫藥學,動植物學和礦物學都是極為珍貴的資料。

葛洪主張修道煉丹還須兼攻醫術:古之初為道者,莫不兼修醫術,以救近禍焉。修道之人如不通曉醫術,如若自身患病,那就“無以攻療”了。

《玉函方》是葛洪寫的另一部醫書:“周流華夏九州之中,收拾奇異,捃拾遺逸,選而集之,使種類殊分,緩急易簡,凡為百卷,名曰玉函”。極為可惜的是此書後來失傳了。

“肘後方”的意思就是備在身邊的藥方,指可以隨身攜帶的醫書,“備急”就是多用於急救之病症。在修道煉丹的過程中,為了收集材料和找尋理想的煉丹地,葛洪在與世間的廣泛深入接觸中,他深感百姓患病時缺醫少藥而坐以待斃的痛苦。為此他決心寫一部簡易的醫書為百姓救急。

葛洪感慨仲景元化劉戴秘要金匱綠秩黃素方這些古代醫書,大多卷帖浩大,有的竟達千卷,這些著作中所用藥品也多是珍貴難尋之物,絕非一般貧窮之人所能承受,因此他在已有一百卷《玉函方》的基礎上,收集各種簡便易行的醫術和藥方,所用也是一些易於獲得的價廉且藥效明顯的藥物,有些還不用購買,都是山間草木。

十九世紀末發現的狂犬疫苗,早在一千多年前的中國就有類似記載

肘後救卒方

葛洪做到了:“

凡人覽之,可了其所用,或不出乎垣籬之內,顧眄可具”,這也是《肘後救卒方》又名《肘後備急方》之所以能流傳下來的根本原因。

十九世紀末發現的狂犬疫苗,早在一千多年前的中國就有類似記載

中醫館

結語

“觀史古今思進退,讀書養志識春秋”,古人為我們留下了無數寶貴的遺產,我們應該懷著崇敬之心來學習,不要崇洋,也不要媚外,中華文明是我們一生也學不盡的知識寶庫。

本文參加#科學V計劃#,內容為作者原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