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正卯之死的啟示

春秋時期儒家的集大成者荀況弄出了一個公案一一孔子誅少正卯,使中國人圍觀了二千多年。歷朝歷代都有所謂少正卯被以國家的名義誅殺的情況發生。離我們最近的一個是戊戌變法的主角康有為,如果不是其逃得快,恐怕也會落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孔子誅少正卯亊記載在《荀子.宥坐》中。我認為《荀子.宥坐》集中反映了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政治思想和政治理想。誅少正卯是其政治思想和政治理想的一次社會實踐。儒家反對一切反人類的言論和行為,要求全社會都必須進行堅決抵制和反對,甚至認為必要時可以動用國家機器進行鎮壓。

“以神道設教”是中國數千年的文化傳統。自《荀子.宥坐》問世以來人們對孔子誅少正卯一事的真相就爭論不休,其實質是忘記了聖人“以神道設教”的根本,因為事情的真假時過境遷已無任何意義;而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是事件對當下現實生活的影響。對孔子給出的誅殺少正卯的五大理由和孔子為證明誅殺少正卯的合理性和正當性而例舉的幾個事例進行分析研究,庶幾可以為我們的未來提供更好的機會,才是荀子作《宥坐》的真正目的。仔細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從成湯到管夷吾時間跨度長達一千多年,而一千多年前的政治家和一千多年後的政治家竟然可以使用同樣的理由誅殺不同時空環境下的政治人物,難道人類社會在一千多年進程中沒有任何發展,結論肯定不是。那麼,孔子所指出的必誅之理由則必然是人類社會永遠都要遵行的政治準則。對此我們還可能有其他的答案嗎?對以上問題的回答,無疑對解決互聯網時代我們所面臨的挑戰具有十分緊迫的現實意義。

在這裡我們絕不要低估古人的政治智慧。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古今異時也風月同天,太陽底下無新事,幾千年以來人類社會面臨的問題從來都沒有發生過任何變化。個體和群體、權利和財富、生與死,現代人的問題也是千年前人的問題。

少正卯是春秋時期魯國的一個民間人士,大概類似是一個影響很大很大的公知,並擁有很多的粉絲。這樣一個“聞人”,孔子為魯相七天就把他給殺了,為什麼?孔子給出了五個理由:一心達而險;二行闢而堅;三言偽而辯;四記醜而博;五順非而澤。用現代漢語的語境理解,大意是:智商很高而內心邪惡,行為邪僻而不服教化,言論虛偽還強詞奪理,專記醜惡還十分博雜,贊同錯誤還加功潤色。孔子認為:“此五者有一於人,則不得免於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有之。”對於這些“不得免於君子之誅”的五種惡行,在其居住的地方可以聚集成群的暴徒;其言論談吐可以包裝邪惡迷惑大眾,甚至強大到可以顛倒黑白混淆是非,使錯誤在社會上大肆橫行。不言而喻,一個正常的人類社會如果容許他們的存在,恐怕這樣的社會就有問題了。因為,這五種惡行無不具有反人類和危害社會的特徵。少正卯之類受誅是必然,反之則是例外。

孔子為了證明誅殺少正卯的合法性和正當性,還例舉了歷史上湯誅尹諧,文王誅潘止,周公誅管叔,太公誅華仕,管仲誅付裡乙,子產誅鄧析、史付的歷史實例。然而問題又來了,孔子說:“此七子者,皆異世同心,不可不誅也。”也就是說這七個人儘管所處的社會環境不同(異世),但是其心理(行為)卻是一樣的,換句話說,他們儘管生活的時代不一樣,但是他們遭到誅殺的理由卻是一樣的,這樣的人無論他們生活在那個時代都會被統治者以國家的名義誅殺。從成湯到孔子一千多年,一千多年的社會的發展進步卻並沒有改變那些著名政治人物的認知水平,實在是一件太不可思議的事情,難道還不足以引起我們高度重視麼。

不難理解,孔子所給出的理由後來被列入國家法典之中,是因為它具有普世價值,是人類社會必須永恆遵守的規則。因此不管世代如何更替,也不管地域如何變化,才能在一千多年的時間內屢屢被傑出的政治家所使用。那麼,孔子所給出的理由如果放在現代的時空環境下是否成立,答案自然是肯定的。《宥坐》中說,孔子誅少正卯產生的社會效果是“魯國之邪塞”。

中國社會自孔子誅少正卯之後,卻再也難以找到一個具備以上五種惡行的人物,儘管有人被少正卯而死。但放眼地球人的歷史,德國的希特勒卻是一個具備以上五種惡行的典型。可惜的是德國沒有象成湯、周公、孔子那樣的傑出的政治人物,明查秋毫又防患於未然,在其尚未形成氣候前將其消滅在萌芽之中,終至釀成二戰之禍。二戰後人們給希特勒定的罪名竟然也是反人類罪,難道僅僅是巧合?可見不論時光過了多久人類的政治智慧永遠是相似相同的。

然而,自戊戍變法之後中國社會中口言善而身行惡的兩面人,上至達官顯貴下至細草小民比比皆是,怪誕邪僻行為被宣傳成人類精神的藝術,也難已記述,勾結非人包裝不法,顛倒是非、混淆視聽的磚家遍地都是,有時讓人懷疑自己是不是生活在人類之中。

互聯網時代一個謠言足以顛覆一個國家的情況已經發生,難道我們還不從孔子誅少正卯中汲取有益的教訓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