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故楚还是忠于项氏?----浅析"亚父"范增的心灵归属和悲剧根源

在秦末及楚汉相争的历史上,项氏集团的谋士及智囊范增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其人谋深虑远,胸怀大志,于七十高龄投身反秦斗争,在项氏集团的崛起过程中的很多重要节点上都有他的影子。身为项氏集团地位尊崇的军师谋臣,却在秦汉相争的后期倒在了陈平的离间计下,黯然离开了楚军并在还乡途中亡故。在失去了集团中惟一具有战略思想和长远谋划的智囊人物后,不可一世的战神项羽也很快走到了英雄末路。

心怀故楚还是忠于项氏?----浅析

西楚政权的智囊---范增

可以说,项氏集团及西楚政权的兴盛和败亡都与范增有着直接的关系,不妨顺着史书的脉络细细地梳理下范增的人生轨迹,从中探讨其人其志。

范增出山

范增,生于公元前277年,战国时期楚国居鄛(音cháo,今安徽省桐城市双港镇附近)人。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王翦率60万大军攻楚,击败楚国名将项燕统领的楚军并攻入楚都,楚国正式灭亡,时年范增54岁,从此成为了亡国遗民。范增的前半生史书上没有事迹记载,只说其知诗书,多奇谋,但其大半生为楚民,年过半百时亲见国破家亡,王死军败,作为胸怀天下的智者,心中的家国情怀,故国之思可以想见。

心怀故楚还是忠于项氏?----浅析

西楚政权的智囊---范增

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以秦故太子扶苏及项燕的名义起兵反秦,国号“张楚”(张大楚国之意)。同年9月,项燕之子项梁起兵于江东会稽(今江苏苏州),当时项羽23岁,与其叔父项梁一同起兵反秦。

公元前207年6月,秦将章邯统秦军大举出函谷关平乱,各国义军迅速败亡之际,项梁项羽等人正在薛地(今山东滕州东南)整军,在吞并和吸纳了部分败军之后实力大增,成为反秦的中坚力量。

心怀故楚还是忠于项氏?----浅析

项梁项羽叔侄起江东

这时,已70高龄的范增第一次出现在项梁叔侄的面前。身为谋士,范增出的第一策就是召集楚国各地义军(包括刘邦,英布等在内)在薛地会议,重建故楚政权并拥立楚怀王后裔熊心为楚王(为号召楚国人心,仍称楚怀王),打出复兴楚国的大旗,成为了后续反秦义军的主心骨。范增此策一举结束了陈胜败亡后群龙无首的局面,奠定了楚怀王的主公地位,而项氏叔侄则凭拥立之功及实力战力坐大,项梁被封为武信君,统领对秦战事。范增也就此融入了项氏集团,成为其首席谋臣及战略顾问。

范增出山第一策即为具有长远战略眼光的固本之谋,有一石三鸟之效:一。在陈胜败亡后以故楚王室之名接过反秦复楚之旗帜,利于积聚各方力量形成新的反秦核心;二。以拥立之功推项氏集团上位,实际掌控了军权;三。范增以此定策之功跻身项氏集团决策层。

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往说项梁曰:“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蜂午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于是项梁然其言,乃求楚怀王孙心民间,为人牧羊,立以为楚怀王,从民所望也。

---------------- 史记 项羽本纪

同年7月,项梁率楚军主力与章邯大军战于齐地,二败秦军。同时项羽与刘邦合兵救齐,败秦将王离。


心怀故楚还是忠于项氏?----浅析

定陶之战,项梁败亡

9月,章邯得王离军之助,大败项梁于定陶,项梁战死。楚怀王借机重整权力结构,试图改变被项氏集团架空的处境。而项羽开始独立领军,范增成为他的头号谋士及军师,项羽以”亚父“称之,言听计从,视为股肱。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章邯王离大军围赵军于巨鹿,赵求救于楚。楚怀王决议以大将宋义为首将,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统军北上救赵。为牵制秦军,同时派刘邦率部为偏师攻击秦国根基之地关中,并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秦王,史称”怀王之约“。

心怀故楚还是忠于项氏?----浅析

巨鹿之战

不久,项羽矫怀王之令于军中诛杀宋义,夺取兵权,以”破釜沉舟”之计激励士气,渡过漳河直扑巨鹿,连续苦战多日击杀王离,迫使章邯率20万秦军降楚,一战奠定天下大局。此战为项羽的成名之战,其凌厉无匹,旋风突进的战法战力不仅震慑秦军,同时也折服了其余各国盟军,项羽召见时各国诸侯都以膝行方式晋见,不敢抬头,项羽的威风杀气由此可见一斑。自此项羽成为各路反秦义军的统领---诸侯上将军,各路义军皆听其号令,实力名望已凌驾楚怀王之上。

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 史记 项羽本纪


心怀故楚还是忠于项氏?----浅析

巨鹿之战,项羽威震诸侯

此战中,史书上虽没有记载夺军杀将,破釜沉舟之计是否为范增的谋划,但身为怀王指定的统军末将和项羽信赖的首席谋主,我们有足够理由相信,范增是此战略的背后推手,在其襄助下项羽方能一战而成灭秦大业。

鸿门宴

在流传千古的鸿门宴上,项羽和范增之间开始出现了隔阂,项羽不听范增之计,不肯在鸿门宴上当场斩杀刘邦以绝后患,令范增大失所望,当面表示了严重不满,但项羽仍不为所动。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 史记 项羽本纪


心怀故楚还是忠于项氏?----浅析

暗伏杀机的鸿门宴

但客观上,如果脱离预知结局的上帝视角,鸿门宴上项羽并没有杀害刘邦的充分理由,在此之前刘邦已经用行动表明了他对项羽地位的尊重,接受了项羽提出的各项条件:将关中及咸阳移交给项羽,秦国君主臣民和宫室财产任由项羽处置,接受项羽的诸侯上将军地位,刘邦部听从节制等等。在刘邦已经做了其最大限度让步的情况下,如项羽强行杀害,将会失去道义上的支持并引起诸侯各部的不满,也并非明智之举。而范增纯粹处于政治家和战略家的直觉考量,认定刘邦才是项羽最后最大的敌手,应该有事后认定的性质。

项羽入咸阳后,为报秦灭楚之仇,以残酷暴力的行为对待秦地秦人,事实上断绝了其定鼎关中的可能。杀秦王婴,诛灭秦国王族,焚烧秦国宫室,尽掠财富妇女,失尽秦地民心,以上种种暴行,跟之前的坑尽20万已降秦军一样,带有明显的楚人复仇性质,从楚人的角度并不失为激励士气,鼓舞人心的正义之举。范增对此也抱着同样的想法,并没有进行阻止和劝谏。


心怀故楚还是忠于项氏?----浅析

鸿门宴

事后论定,项羽灭秦为其功名事业的巅峰,威名声望已达极致,从此之后就开始走上了下坡路,而与之相伴的则是自鸿门宴开始,其与范增在策略和思路上的分歧,这应该不是巧合。

分封诸侯

暴秦已灭,大功已成,项羽身为统兵灭秦的上将军,已经立下不赏之功,已不是功高震主而是功高盖主了。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项羽决计抛开怀王之约,自己主持诸侯分封,建立起新的统治秩序,重新分割天下。

时势造英雄,时运将项羽推到了主宰天下命运的位置。在以自身利益为主的前提下,项羽秉持军功封赏的基本原则同时兼顾各诸侯现有的地盘和实力,将天下分割为19个诸侯王国。

心怀故楚还是忠于项氏?----浅析

项羽分封诸侯图

以上分封结果明显地将原来的7大战国全部加以分割削弱,而项羽的西楚一家独大,埋下了项羽后续扫平天下,一统山河的暗笔,但其中也有明显的失误,如:

1.将楚怀王尊为“义帝”并迁徙至湖南郴县,远离中原核心地域,事实上已经剥夺了其天下共主的地位并以项羽的西楚霸王取而代之。这是最为明显的失误,从后续发展来看,项羽此时还不具备与天下诸侯同时为敌,一举扫平各路诸侯的实力和手腕,上策莫过于继续尊怀王为共主,以彭城为都,置其于项羽控制之下,以怀王名义挟天子而令诸侯,按步就班地扫平各诸侯。

2.将刘邦封为汉王,领有巴蜀汉中,同时以三位秦国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分割秦地,以秦人王秦地,以求堵住刘邦北上之路。此策略本身没有大问题,只是项羽听从项伯(又是他,真心怀疑他是刘邦卧底,专门来坑项羽的)的建议,在原定封给刘邦的巴蜀之地基础上又增加了汉中,给了刘邦北定三秦的前进基地和跳板。

心怀故楚还是忠于项氏?----浅析

汉王刘邦

史书没有记载范增在分封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但从常理和后续的反应来看,我相信至少在架空并迁徙怀王一事上,范增和项羽君臣之间再次出现了分歧,从政治角度讲,天下未定,怀王这块招牌还是有用的,只是项羽过于相信自己的战力军力,也就此埋下了其最终败亡的种子。

诸侯分封后各自就国,在此过程中发生了项羽派人杀害义帝楚怀王的事件。以政治思维考量,这是极其幼稚的行为,杀害已经失去控制力和影响力的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与已无益,却使诸侯进一步离心离德,心怀恐惧,同时又使心怀异志者如刘邦有了出兵的借口。但从项羽的角度,义帝已经成为项氏取代原楚国王室而君临天下的主要障碍,是必须要处理掉的。综合来看,此事显然并非出自范增谋划,反而使两人之间的隔阂进一步加深。

王出之国,使人徙义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其群臣稍背叛之,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

-------- 史记 项羽本纪

范增之死

再以后的故事大家都比较熟知了,公元前205年,刘邦拜韩信为大将,以为义帝复仇的名义出汉中,还定三秦,率诸侯联军56万,趁项羽在齐地平乱之机攻下彭城。项羽率3万精骑星夜自齐地返回,避开正面,从西边出击,大破刘邦56万大军,杀得刘邦只余十余骑仓皇逃回荥阳。这就是项羽军事上的最后辉煌,创下战争史奇迹的彭城之战。

心怀故楚还是忠于项氏?----浅析

楚汉彭城之战

彭城之战后,楚汉进入相持阶段,先后在荥阳,成皋等地对峙。在此过程中,发生了两件重要的事情,决定了楚汉之争的最终结局:

1.刘邦接受张良之策,派韩信独领一军开辟北方战场,对楚形成战略合围之势;

2.项羽纳范增之策围困荥阳。刘邦用陈平反间计,导致范增失去项羽信任,黯然离开荥阳返乡并病死于途中。

心怀故楚还是忠于项氏?----浅析

范增之死

历阳侯范增曰:“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项王乃与范增急围荥阳。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举欲进之。见使者,详惊愕曰:“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使者归报项王,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项王许之。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 史记 项羽本纪

读史到间项王这一段,总觉得有些匪夷所思,以项羽和范增之间多年相处,亲如父子的关系,这么拙劣低级的离间计就能让两者彻底决裂?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在此之前两人之间已经出现了很深的裂痕和分歧,陈平的离间计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两人的分歧始于鸿门宴,加深于诸侯分封,而终结于义帝之死,而症结正在于对义帝的处理方式,这才是让两人最终分道扬镳的最主要原因。

心怀故楚还是忠于项氏?----浅析

霸王的英雄末路

此后,项羽失去了其在战略谋划上最后的信赖和依靠,只能凭借其天赋直觉和无双战力与刘邦集团抗衡,最终兵败垓下,魂断乌江。

浅析范增的心灵归属和悲剧根源

梳理完范增的谋臣之路,可以看到,范增大半生为楚人,经历了亡国之痛,70高龄而投身军旅,其人生志向就在于诛灭暴秦,复兴楚国。因此他的效忠对象必然是楚国,跟随项氏集团只因为项氏最有实力和能力来完成他的志向。诛灭暴秦,他们做到了,而且其残暴不仁的程度比之秦灭楚有过之而无不及,也算是酣畅淋漓的复仇,而复兴楚国这一目标,因为项羽和范增在人生目标和思维方式上的巨大差异,最终没有实现,各自抱憾而终。至于在范增心目中,复兴楚国后是希望楚怀王还是项羽君临天下,很难定论,我个人倾向于前者,也就是说范增是楚国王室的坚定支持者,心怀故国,至死不渝。

心怀故楚还是忠于项氏?----浅析

三国曹魏谋臣---荀彧

这样的人,历史上还有不少,最为类似的是三国时期曹操的谋士荀彧。荀彧是曹操的首席谋臣和得力助手,一直受曹操信任和重用,倚为心腹股肱。其最终失去曹操信任,被猜忌而死的根本原因与范增如出一辙,都是在效忠于旧王室还是新兴势力的抉择上,他倒向了前者。

历史总是螺旋形波浪式前进,类似的情节和故事总是不断重演。范增等人执着于对过气王朝的忠诚和眷恋,漠视现任主公的人生志向和实际需求,其如伯夷,叔齐般的孤忠固然可嘉,却在功利社会中显得那么不合时宜,也因此而注定了自己人生的悲剧结局。


心怀故楚还是忠于项氏?----浅析

亚父吟

我是天涯,欢迎关注,一起品读精彩的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